浅谈当代大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研究

2015-08-05 12:48郭胭瑞
法制博览 2015年7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摘要: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坚定而正确的信仰能够激励人积极进取,塑造良好心态并推进社会健康发展。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当代大学生承载着民族发展的希望,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增强有着现实意义。这要求大学生自身意识的觉醒、学校对信仰教育的重视以及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等角度入手。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高校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0-0289-02

作者简介:郭胭瑞(1993-),女,河南三门峡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2级本科生。

“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①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类从未中断过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从最初的图腾膜拜到世俗化的宗教信仰,从冲破神学束缚到科学研究,信仰的形式不断变化,信仰的内容也更趋向科学、理性。真正扫除人类认识上的迷障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而已,工人党则力求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②它以其严密的科学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现代社会树立科学的信仰开辟了新的方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也以其崇高、科学、现实、完备的体系塑造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增强着社会凝聚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思想根基,人们对其信仰与否关系着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预备军,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更是深刻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信仰的任务是给予人类生活以意义,帮助人实现自我价值。在中国,无论选择什么专业,当代大学生的必修科目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内容。作为一门世界观的教育活动,大学的这种信仰教育一直贯彻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弘扬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为大学生营造了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然而不容忽视的现状是: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信仰不明确、信仰多元化的现象,甚至很多人表示无信仰,不知道信仰为何物。相比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少数大学生表示对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信仰的原因

在价值理念多元化的时代下,大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这反映出从大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到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当代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典型的独生子女,其成长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中,受着经济的深化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其思想观念更加独立、灵活和趋向实用性,非常明显的一点是强调个性的彰显和注重自我完善。相比时政新闻,大学生更热衷于娱乐、体育消息,这种关注点的变化着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迁:由宏观的国家、社会层面转向微观的个人、自我层面,更加看重事物的有用性和实效性。以这种心态审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大学生们很难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真理和奥秘,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冷漠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

大学时代,受着学分的制约,马克思主义课程的选择一开始就掺杂着被动、不情愿的因素。大学生在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铺垫下,很多内容的掌握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做到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化吸收,因而难以将其付诸行动。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的老师也出现过机械照搬书本的现象,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解释、解决现实问题。这种以抽象的理论强制灌输、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要求下逐步沦为填鸭式学习。作为一门能够指导人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就是科学的、可实践的。若学习者不能富有成效的领悟,那么马克思主义怎么发挥它巨大的改造世界的力量呢?

(三)社会环境的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见证了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变迁。在显著的发展成果的背后,社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贫富差距悬殊、贪污腐败、利益至上、教育不公平等现象。比如,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引导人们遵守规则,吸取公平、民主的观念,另一方面也滋生出人们对金钱物质的崇拜,对享乐主义的渴望,对宗教迷信的倾向;其次是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借助改革开放的浪潮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我国进行侵蚀。可以说,这些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支持。

三、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

荣格说:“人类确实需要一些给予他的生活有意义以及能令他在宇宙间找到一席之地的一般观念和确信。”③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坚定而正确的信仰能够激励人积极进取,塑造良好心态并推进社会健康发展。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当代大学生承载着民族发展的希望,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增强有着现实意义。这要求大学生自身意识的觉醒、学校对信仰教育的重视以及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等角度入手。

(一)大学生自身要理性看待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心

恩格斯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核心虽然不变,但在不同的时代框架下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在自身和社会出现问题时,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大学生很难有信心、有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和解决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地担负起社会责任,从扎实学习相关的思想做起,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同时要积极走出校园,立足实践,开拓眼界,坚定对国家发展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因为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和上升的。在处理问题时大学生更要理性面对,而不是借助网络等途径任意宣泄不满和愤恨。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生为本”

毛泽东曾说过:“空洞干燥的教条公式是要破坏创作情绪的,但是它不但破坏创作情绪,而且首先破坏了马克思主义。”④信仰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因此信仰教育必须立足教育对象,结合社会现实,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时代变迁,及时对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作出解释并提出解决方案。具体来说,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高校教师,应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把教学内容时代化、生活化以贴近学生。在教育途径上,也要与时俱进。从单一的课堂传授到便捷的网络搜索,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量的渠道日益丰富。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学生的主体需求,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借助网络、微信软件等工具传播正能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正视利益冲突、提高明辨意识。

(三)构建从家庭到社会的健康向上的环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⑤除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性教育外,大学生身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对大学生的成长可谓是深远持久;社会是大学生今后发展的施展地,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着人的价值理念。因此,信仰教育必须从点滴入手,借助大众传媒的积极导向,有意识地选择优秀的文化产品,并融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积极向上的理念营造和谐的大环境。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引导,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亟不可待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个人的精神面貌,更是决定着国家、社会的未来走向。它需要每个社会人的努力,每个高校教师的身体践行,每个大学生的理性思考。

[注释]

①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17.

③[瑞士]荣格,石磊译.荣格谈人生信仰[M].天津:天律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65,166.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1:874.

⑤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29.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瑞士]荣格,石磊译.荣格谈人生信仰[M].天津:天律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陈中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若干辩证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06).

[5]周茜.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其生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