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

2015-08-05 23:45杜天亮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青年学生教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杜天亮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在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传统教育方法的特点和弊端进行了梳理分析,我们认为传统的方法政治性和外显性太明显,使得学生对此有排斥心理,故此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观念上和教育方法论同时进行改进,以达到促进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当中。

【关键词】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的认知,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看待这个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价值观一般而言有三部分组成:第一是个人价值观,第二是地方特色的价值观,第三是国家传统价值观。每个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原因在于在这三种价值观对每位青年学生的影响不同,特别是个人价值观的与生俱来的不同,使得即使处于后两者一样的环境中也是不一样的,然而并不是说后者不同要,相反的,他在一个宏观的概念上给人一个统一的思想和步调。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我们认为,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是内隐性的,他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对青年学生进行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一般来讲,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我们一般是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在这个文化阵地上的教育一般是理论性的教育和宣传,同时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实践环节,即使是没有实践一环,至少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和实际生活联系的会更加的紧密。然而当我们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更多的停留在理论上,而在践行上做的很少,特别是在教育上的方法很传统,非常的保守,多年来很少有创新,即使是有,也是少数学校的创新,很少在全国高校的普及和推广。

1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统方法

1.1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是最传统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更多的体现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不管教学效果的好坏,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更多的是僵硬的、教条的、呆板的、空洞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接受和理解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方法也有它的优点,他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系统的、全面的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效果很难保证。

1.2板报宣传

板报宣传,相对课堂教育,生动一些,活泼一些,但是是否生动与活泼这与板报设置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板报设置比较好的话,相对的,价值观的教育宣传会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何一个板报全部是文字性的描述,设置的不是很好,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受教育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费神费力的努力,到最后没有一点效果。

1.3广播宣传

广播宣传是一种瞬时的教育宣传,他是一种声音宣传,它是主要对最新的,或者是需要重新强调的,非常有必要的一些价值观进行重新的讲解,教育和宣传,相比较板报宣传,广播宣传更有效一些,因为人们对听觉事物比视觉事物的感触会更深刻。然而,广播宣传的瞬时性比不上板报宣传。

2传统教育方法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然而一旦牵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无论哪种方法的教育宣传都是外在的教育宣传,而没有注重它的内在的教育宣传作用,有时候教育宣传了还不如不教育宣传的好,教育宣传了反而令更多的人反感。但是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教育宣传,不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辨别能力有限,学生自主选择的价值观如果出现偏差,这样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前程,如果更多的学生出现失误,这样会影响这个国家的发展。

2.1政治性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多的人理解认为这是党的教育,是一种政治任务,所以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很正式化,使学生把这当成一种很严肃的事情,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我只是例行公事,学习一下就好,至于学得好坏,能不能深刻领会是另外一回事。

2.2外显性

由于青年学生已经认定价值观的教育是一种政治任务,老师教育的时候这种倾向也非常的明显,故此学生没有从内心的接受,这样使得价值观的教育形成了很明显的外显性,没有深入到青年学生的内心。

2.3呆板性

由于前面两个特点,注定我们的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的呆板性,一个政治性,人们很忌讳这个词语,在此背景下,很难放开,另外一方面人们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政治任务,不敢放开,不敢在宣传和教育形式上进行创新。

3傳统教育方法的弊端

3.1导向性歧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对马列主义的现代化解释,他是中华民族现阶段信仰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体现,同时他也应该是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一个人的价值观或者说信仰,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的价值观,一部分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价值观。这两者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而不是排斥的关系。然而,传统教育方法的问题,或者教育的问题使得人们对此认识存在误区。无形之中,就使得青年学生认为如果他信仰了这种价值观,就不能有自己其他的价值观,这样会给他增加更大的包袱,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这是传统教育的一个最大的弊端或者说失败。

我们可以把这个归结到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的不到位,或者说存在偏差,同时,也反映出教师队伍里面有很多的教师素质的落伍,从而使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上的偏差,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的组成和形成认识不到位,故而在传递一些价值观念的时候,很容易形成想当然行事,这样就有了导向性的歧义。

3.2政治性与社会内隐性不融合

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该是一系列的教育的组合,而不是单一的一次性的理解,价值观的教育他是一个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结合的教育,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实践性和内隐性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结合。然而事实情况是一旦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就一些学者或者老师就想当然认为这有很大的政治性,不可能和社会的内隐性结合起来,不能形成人们的公共道德,无法形成人们共同的内隐性的信仰。

3.3正式性与严肃性导致的无效性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价级的先锋队,是最先进的组织,这并不代表他对所有的意识控制非常严格,相反的,共产党的包容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所无法比拟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我们需要正式的、严肃的对待,这并不代表,我们在传递这个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就严肃的处理这个问题,在学生教育方面也严肃的教育,不敢放开,在教育方法上,不敢创新,不敢有直接大胆的理解和诠释。这样就会使学生有排斥心理,最后产生无效性。

4教育方式的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解和教育方法都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育上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由于老师的认知错误和教育方式的选择不恰当,就有可能给学生传递不恰当的解读,这就要求,老师在观念上和态度上进行必要的转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恰当的理解和正确的解读,把这种理解和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教育的内隐性恰当地融合,找到合适的方法学生从内心接受,而不是政治性的学习和约束。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打下了第一步的坚实基础。

4.2传统教育方法的改变

4.2.1环境教育法的创新

如上所言,人人的价值观由三部分组成,后两者是外在的,是周围环境形成的,故此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说生活的环境里面,给他们一种本应如此的认知,同时也给他们一种这是生活的一部分,适应社会的一部分,让他们从内心的接受,这就需要环境的改变,周围人的改变,故此,我们需要利用好环境教育法,改善和提高这种方法,如人人学习,人人实践,如树立榜样等。给青年学生的一个好的导向。

4.2.2认知教育法的创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青年学生是从依赖向独立转变的一个过程,这时候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简单的是从老师那里学习和获取,更多的希望通过自我的认识和学习而形成自己的独有的思考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这种认知教育方法上进行改变,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在课堂上强调这些是必须的观念,找到一种给位合适的传递方式,让青年学生从内心里认为,这本就应如此,不是老师教给他们如此,而是他们自己发现的一种认知和理解,这样使学生更加坚定认为这是自己的,是这种价值观内嵌到学生的价值观当中。

4.2.3实践教育法的创新

实践教育法是通过引導大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磨练意志、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

因此可以说,实践教育法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受这种价值观对其认知这个社会是有必要的,而且是非常的有必要,这样通过这种方式价值观的教育使青年学生学习和认识社会主义价值观非常的有效。

4.2.4情感教育法的创新

人是一种有感情和思想的一种动物,故此价值观的教育不仅是靠讲道理的灌输,同时也需要通过与受教育者的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才能收到实效,这是就需要用情感教育法去感化这些青年学生。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认识方面、理性方面不易找到共同点就应寻求在情感方面去找契合点。

通过情感教育法的改进,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会更加有效,更加的深刻,然而情感教育法首先是认识的转变,首先是在教师身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师价值观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后教师再言传身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情感教育,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价值观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教育方法不是孤立的,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有计划、有目的性的进行教育,使得青年学生梳理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是对个人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丽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梳理与创新.安徽科技学院学.第23卷.第6期

[2]王岩.对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反思.现代交际.2013.(11)

[3]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2(4 )

[4]布丹丹,郭强.欧美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13(4)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教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