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

2015-08-05 16:10刘福桂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小学多媒体数学

刘福桂

【摘 要】由于多媒体的应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信息的传播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作为教师,怎样利用多媒体传播教学信息,这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即多媒体怎么应用,什么时候应用,应用其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就必须认真设计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精确、更科学、更完善。但也有不少多媒体课堂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从哪些方面来确定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作用点。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

一、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

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多媒体手段,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整体、八个桃子组成的整体 ……通过多媒体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一块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桃子、一片森林、一群羊、一班学生……)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 “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 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在教学新知识的重点处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教学重点处,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如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如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由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果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①时间——同时;②地点——两地;③方向——相对;④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相关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我通过一个小小的Flash动画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从各自起点同时出发,直到两车相遇这一难点。突破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解决了“纸上谈兵”的问题。化静为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向左移,小数与原来相比是缩小;向右移,是扩大”的实质。而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多媒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使学生的知、情、意、行都保持了良好的状态,打破了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模式。使知识面不断扩大与更新,有效激发了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趣味性。

三、在教学新知识的关键处

在教学新知识的关键时,通过电教媒体的参与,把一页由枯燥的文字表达形式的教材变成了图文结合、声形并茂的活教材。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节时,在实物投影仪上引入一些实物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圆柱、圆锥的现实原型,使其建立直观表象,感性认识。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其相关概念。这种通过原型进入相关概念的教学比直接运用模型教学更有益于学生形成和理解准确的有关立体图形的概念。继而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展开、旋转、分解等动作,使学生能够形象清晰地将各概念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于“侧面的长、弧长等于底面圆周长”这一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学生看清楚了,自然也能想明白,能够充分理解这一转化过程。这样,整个的思维过程、计算方法全容于屏幕中,不知比传统媒体——由几个不透明的图来讲述效果要好多少呢。

因此,多媒体能使课堂活跃,学习气氛浓,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中有乐,欲罢不能。心中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激励了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在多媒体的作用下,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小学生的智力潜力。

四、在学生思维转折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学生思考和解题的能力。又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认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并伴以 “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五、在学生思维困惑处

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多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有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 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 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的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多媒体所具有的潜在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但其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必须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促进教学结构要素发生变化,产生新作用,同样,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弄成了多媒体满堂灌,切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把多媒体辅助变成了“多媒体缚住”。

参考文献:

[1] 姚承荣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新课程学习·上旬》 - 2013

[2] 余官姣 .《谈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小学教学参考》 - 2007

[3] 董芙蓉 《浅谈计算机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2010

猜你喜欢
小学多媒体数学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