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

2015-08-05 10:10杨在伟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小学生

杨在伟

【摘 要】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受到全社会的宠爱,多数孩子品行习惯不尽人意。不良的德行习惯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习惯的形成期,德行可塑性大,所以通过教师的观察、了解,接触,掌握,及时,有针对性的言传身教,加之家庭和社会合力教育,可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德行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品行习惯;五结合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受到家长乃至社会的宠爱,他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和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非常必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让学生扬长避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全面提升小学生品行习惯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点面结合

我所谓的“点”是学生某一方面的表现。“面”是一个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优点多的学生,肯定优点的同时,也要提醒其改正缺点;对缺点多的学生,也要发现其优点,不要总盯着他的缺点说事,更不要放大他的缺点。学生的个性是复杂的、多样的,有人勤奋,有人吃苦,有人讲究卫生,有人乐于助人。比如有些孩子衣着干净,能说会道,可学习起来懒惰,书写潦草,作业本也脏破不堪;有些学生大而化之,不拘小节,但热情豪爽,乐于助人;有些学生劳动不怕苦,学习却用不上心。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和教育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不可以点带面,也不能以偏概全。可见,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做到全面了解,掌握了学生的优缺点,知道了该生的教育方向和目标,才谈得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根据学生的缺失,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运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扬其长、避其短,取长补短,全面发展,不断进步,使德行教育取得实效。否则就无从下手,盲目无措。

二、表象与实质结合

许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了解都停留在表面,只是说他给我的印象是什么,缺乏真实的认识和全面的掌握,这对于教育而言是非常致命的。作为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千万不能让假象迷惑我们。许多孩子言行不一,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有的表象和实质不仅有差距,甚至是相反的。他们表面言听计从,内心反感抵触;有些学生学习让人放心,表面听话懂事,可做事让人揪心、痛心。以前我班有一个全校闻名的好学生,竟然在周末撬开了街道的商店门,而且她是一个看起来诚实娇弱的女生,她的家境也不错,这事让我非常震惊,我想:这与我们众人的宠爱有加不无关系,与我对她的了解不够不无关系,我感到很痛心,为没有真正了解、教育好她而难过、内疚。于是,我以后对所谓的“好学生”更多了一份关心和责任。有些学生表象木讷,可聪明乖巧,办事干净利落,可谓有内秀在其中。有一回,班里要推荐一名学生参加绘画比赛,全班学生推荐的学生出人意料,当我上报名单后,就连同事也笑我选人没有眼光,可结果让我们大跌眼镜,对他刮目相看,赞不绝口。可以说,这次绘画比赛,不单让我们大开眼界,见识了一个绘画可塑之才,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们真正体验了“人不可貌相”这句话。更可喜的是这个孩子也在师生的赞扬声中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后来上了一所知名的美术院校。无独有偶,有一个学生,羸弱娇小,平时走路都没精打采,可在一次400米跑测验中一路领先,一鸣惊人。这些事情让我知道,要全面真实地了解掌握学生就得深入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练就孙大圣的火眼金睛,才能发现隐藏在表象下的潜能和潜在的危险。否则就如同八戒一般,真假难辨,好坏不分,颠倒是非,真成了有眼无珠,与心死眼瞎之人有什么两样?何谈正确育人?

三、正反结合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出发, 先要对学生正面的知识方面的教育。比如向学生宣读、讲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道德教育知、情、意、行的过程。也可通过名言警句,警示、鞭策学生。学生通过获得的知识,对照守则和要求,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找差距,律言行。

其次,要树立正面的典型和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在班集体,或者学校集体中树立学生印象深刻,在某些方面突出的典型,让学生有追赶的对象和目标,“见贤思齐”,以此提高大家的德行。

当然,最好的榜样是教师自己,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尤其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最具权威的,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所以,我在抓养成教育的时候,身体力行,不讲脏话,不乱扔垃圾,说话讲信用,见到同学问好,看见地上垃圾,弯腰捡起,这样不用教师要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学会了。要注意,言传身教不是包办代替,是示范、是引导。如果觉得学生小,凡事包办,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自理能力的锻炼,还会容易滋生他们的惰性,这就事与愿违了。

除了正面引导,反面教育也必不可少。反面教材可以给学生警示,让学生清楚的感知不良行为导致的后果。为此,我常给学生讲一些因为性格不好,忍耐性差,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干戈,酿成血案、命案的事情。让学生明白忍让谦和和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重要性。我为了给学生讲行为文明的重要性,列举了自己在相亲时,由于对方边吃瓜子,边把瓜子皮随时扔到地上的不好举动,使得相亲失败的事情。这些反面教材起到“见不贤而内省”的育人效果。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身需求,使养成教育在他们身上成为一种自觉。在某些程度上,比正面教育更加行之有效。

四、校内外结合

学生是社会的人。家人,周边社会的人和事,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多、很大的。所以要建立家、校、社会一体的教育体系。教师和家长勤沟通,多交流,对学生在不同场合的表现要心中有数。有些学生,在家和学校判若两人,要分析原因,因势利导,使他们总能呈现出积极的一面。教师和家长的育人观念要一致,要殊途同归,不能背道而驰。最怕教师要求学生纯洁,家长教给孩子圆滑,社会告诉孩子要世故,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同时可通过聘请校外辅导员和法制校长等途径,及时宣传讲解养成训练的目标要求,让学生时时处处都会受到影响、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

五、目前与长远结合

首先,从当前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训练计划。如这堂课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劳动时该怎样做;生火期要注意什么等等,做好目前的具体教育。也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升旗仪式开展系列化活动,突出爱国主义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要空洞的说要爱国,要有远大的理想等,这样目标太大、太远,就空了,既不利于具体操作,也会给学生造成遥不可及的压力,使他们丧失信心。

其次,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把德行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是长期教育、培养、训练的结果。坚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全面要求,分步实施,严格训练,点滴做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只有教育常态化,行为才会习惯化。

综上所述,良好的品行习惯的培养,首先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其次要因势利导、严格要求。然后家庭、学校、社会目标一致、齐抓共管,全面教育。最后要持之以恒,让习惯成自然。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小学生迪克比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小学生如何进行暑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