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通识选修课的改革与发展

2015-08-05 16:30肖安东漆玲玲王赟
科教导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建议改革

肖安东+漆玲玲+王赟

摘 要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已经历时十多年,在这期间,通识选修课经历了诸多改革,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纵观通识选修课发展过程,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发展成果在得到总结的同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根据这些问题给今后通识选修课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通识选修课 改革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7.013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Wuhan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Subjects

XIAO Andong[1], QI Lingling[1], WANG Yun[2]

([1] Office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Research,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2]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 has been developed for a dozen years. During this time,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subjects have reformed many times, met a lot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nd got remarkable success. To get full appreci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both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Advice must be given to better Gener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subjects; reform; advice

自世纪之交,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就日趋升温,教育学者和诸多高校都对通识教育不断进行改革的探索,通识教育实施方案、模式也在不断出台。武汉大学作为国家985高校之一,在通识教育的开设、管理以及改革上都给予了充分重视。开设通识选修课程是武汉大学实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创业能力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 武汉大学通识选修课的历史发展

2001年5月,学校出台了《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10项措施。并且在此基础上,武汉大学重新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的内容,新的培养方案在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从而能够压缩课内学时,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了进一步掌握培养方案变化的作用,学校在人文科学学部、理学部和医学部进行基础课打通培养试点,并逐步合并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部分学院实行按大类招生,在一级学科内的各专业前两年打通培养,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拓宽专业基础,提倡文理渗透、理工医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从而达到增强学生适应性的作用。2004年,学校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进行了修订,明确提出了“通专并重”的思想,将原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统一改为“通识教育课”,课程结构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

从2004年起,武汉大学开始立项建设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识选修课”),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国文明与外国文明、跨学科五大领域。

从2004年通识选修课立项58门开始,之后武汉大学在对通识课进行发展,2005年立项113门、2006年立项69门、2007年立项76门、2009年立项26门、2010年立项18门、2011年立项45门、2012年立项34门,共计立项建设439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在建设周期内,要求课程一个学期至少开设一次。

2013年,学校再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通识选修课程重新分为交流与写作类、数学与推理类、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七大领域。学校在保留2004-2012年立项的通识选修课程的基础上,还将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和各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纳入全校通识课程体系,制定出新的通识选修课程总表,包含1002门通识选修课程。至此,武汉大学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2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发展成果

2.1 优秀教材和课程的涌现

武汉大学自开设通识选修课程以来,在教材编写与课程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涌现了一大批教学名师,所编写的教材获得诸多奖项,一些课程还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的称号。通识课程测绘学概论由6位院士同上,2007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2014年获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教材测绘学概论获得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称号。赵林教授开设的通识课程西方文化概论2008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2011年获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教材《西方文化概论》获得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称号,2007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李工真教授开设的通识课程德国大学现代化2012年获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潘迎春教授开设的通识课程西方历史的源头2012年获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尚永亮教授开设的通识课程唐诗艺术2013年获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陈向东教授开设的通识课程微生物的世界2013年获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教材《微生物学》获得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称号,2011年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孙元章教授开设的通识课程走进电世界,教材获得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称号。开设通识课程化学与社会的程功臻教授2011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开设通识课程GPS导航应用的李征航教授2006年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开设通识课程英语电影欣赏的张珍珍教授2013年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开设通识课程音乐欣赏的江柏安教授2014年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开设通识课程工程项目管理的胡志根教授2011年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开设通识课程人文科学概论的李维武教授2011年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开设通识课程《四书》导读的郭齐勇教授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开设通识课程中国文化概论的李建中教授2011年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由此通识课程演变而来的中国文论经典的诗性魅力获得2014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

根据《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实施意见》(武大教字[2004]47号)及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立项协议书,学校于2008年对2004、2005年立项的170门通识教育课程项目进行了验收,提供验收材料的课程有152门,占课程总数的89.4%。验收情况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情况:每门课程均制作有教案,形成完整讲义的课程有46门,占课程总数的27.1%;已出版通识课程教材的课程有52门,有出版计划于2009年以前出版的课程有13门,这两项占课程总数的38.2%。

2.2 通识选修课程使学生获益良多

通识选修课程开设的十几年以来获得了武汉大学学生们的良好口碑,学生普遍反映这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乐趣,让他们增长了知识和见闻。学校组织了学生对34门通识课程进行评教,评教平均分达到90.59分,是通识课程得到学生肯定的一种体现。

同时,通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很多走上创业道路的学生提供了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心理品质、就业技能以及各种观念接受检验的过程,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知识、能力以及品格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具备的,例如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抗压和承担责任的勇气等等。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比专业教育更具有优势。

武汉大学辩论队一直是全国闻名的普通话辩论队,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支两次夺得华语辩论赛最高荣誉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2000、2010)和国际大专辩论赛(2001亚军、2010冠军)的队伍。一位优秀的辩手不仅需要口才过人,更需要敏锐的逻辑思考和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这些素质方面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武汉大学辩论队总教练周玄毅老师开设的通识课程《辩论实践与鉴赏》课程,对学生在辩论方面的能力有较大提高,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辩手也在通识教育中不断提升自我。

3 武汉大学现阶段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武汉大学初步创立的通识课程体系中分设“人文科学领域” 、“社会科学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 、“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领域” 、“跨学科领域” 等五个课程模块,以及2013年将通识选修课程重新分为交流与写作类、数学与推理类、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七大领域,都是以体现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和“三创” (创造、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教育特色。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老师学生共同的支持下,学校的通识选修课程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形成了一批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培养了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名嘴名师、出版了一批内容丰富的通识课程教材。

但是通识选修课程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2004年-2012年立项建设的课程有所流失。学校在2004年至2012年期间共立项了439门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对立项的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规定在建设期间,每个学期至少开设一次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在建设周期内,教师往往能按照要求开设通识选修课程,但建设周期一到,大部分教师都不再开设课程,只有很少的教师能够继续开设课程供学生修习。这样就导致了一批优秀的通识选修课程无法继续得到发展,课程建设得不到长期有效的巩固。

(2)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管理不够精细。通识选修课程实施初期,让老师多开课,让学生有课上是教学管理的中心,由此可见,缺乏系统详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使得通识选修课的管理上略显粗糙。在武汉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里,开课、选课的教学组织管理十分复杂。学校针对通识选修课程的管理对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很多学生反映“想学的课选不上”, 感到“通识课程的选修很痛苦” ,“网上选课,邮路堵塞,很着急” ;教师反映“来听课的没有选上课,考核时教室容量不够,工作很为难”;管理人员反映有学生“选课难” 、 教师“上课、考核难” 现象,各教学活动环节的管理有待细化和加强。虽然学校针对这些现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管理上的疏漏仍然存在,如何将管理更加细化和规范,使得通识课程的管理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移,是武汉大学每一个教职人员需要思考的长期难题。

4 武汉大学通识选修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1)构建优质通识课程循环建设模式。武汉大学的通识选修课程都有一定的建设周期,建设周期结束后一些教师可能会不再开设这门选修课程,这样的话,就会导致一些优质课程流失,这对于武汉大学的课程建设和通识教育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我们知道,通识选修课程的开设初衷是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但是很多时候通识选修课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一初衷进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对于已过建设周期的优质通识选修课程可以进行循环建设,以此来确保优质课程不流失。针对教师在建设周期结束之后就不再开课的情况,学校可以对优质课程进行循环建设,对课程继续进行资助。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对课程建设的信心,优质课程的建设也能够更上一层楼,这是对教师对学生都更加负责的一个措施。

(2)加大通识选修课程的政策执行力度。据调查,学校有关通识选修课程的政策出台后,一些学院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规定,造成通识选修课程相关政策无法落实,有损开课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是通识选修课程的有力执行者,他们决定课程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作为通识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如果学校有关通识课程的政策无法落实,教师在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会无处解决,这将大大影响课程建设的进度和未来发展的广度。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各学院将通识选修课程的相关政策及时落实并执行,也可考虑将课时费划进资助经费中,由学校统一发放通识选修课程课时费。同时,对于开课积极的学院和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可以鼓励学院和教师在通识选修课程建设上更加努力。

(3)着力提高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整体水平。目前学校共有1002门通识选修课程,课程数量已经足够,重点在于鼓励教师积极开课,并提高通识课任课教师的整体水平。学校可以采取强有力的激励措施鼓励名师、名教授为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举行通识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和示范性通识课程教学观摩活动,使教师互帮互学,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4)优化通识课程结构体系来加快课程建设步伐。武汉大学目前所开设的通识选修课门类众多,课程的结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整合和优化。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对已开出的通识课程进行筛选和整合。如对不适合作通识课程开设的课程、无人选修或选修者甚少的课程,或进行淘汰,或作为任意选修课程开设;对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减少课程的冗杂。二是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基础通识课程建设,树立典型的通识选修课程。三是重视通识课程教材建设。对已经基本成熟的课程,应鼓励教师及时编写教材,逐步形成武汉大学通识课程教材系列品牌。

(5)加强对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的管理和指导。通识课程建设除了注重“量”,更要注重“质”,要切实加强对通识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同时,也应引起重视的是,武汉大学新调整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选修课程涵盖七大学科领域,包含了1002门课程。因此应发挥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等对学生选修课程的指导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克服选课的盲目性。

5 总结

武汉大学一直以培养创造性和创新型人才为己任,更是将通识教育的发展当作学校教学任务和研究任务的重要环节。在十年的通识教育发展史中虽然遇到很多挑战和困难,但是武汉大学所有师生都在积极为通识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笔者也有理由相信,武汉大学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贯彻“加强基础、分类培养、通专融合、个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办学优势,定能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红斌,梁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J].教育研究,2011(1).

[2] 冯惠敏,曾德军.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和分析报告[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3]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蒋红斌,梁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J].教育研究,2011(1).

猜你喜欢
建议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三代人的建议
“改革”就是涨价吗?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