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园区科创风

2015-08-09 06:30左沈怡
上海国资 2015年7期
关键词:张江科创产业园

文‖上海国资记者 左沈怡

上海园区科创风

内外助推,上海的产业园区已经走上了转型之路

文‖上海国资记者 左沈怡

2015年5月26日,上海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下称科创22条),这是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新要求的战略举措。

如何借助“建设全球科创中心”这一风口,实现上海的高科技园区转型;在园区转型过程中如何结合所在区域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如何为创新企业提供理想的环境空间?成为园区运营商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6月25日由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主办的“国资智库沙龙”上,业界专家和上海各大园区负责人一同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园区新使命

在颁布的“科创22条”中,有两条涉及科创园区。

其中第21条指出,“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加快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瞄准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目标,率先开展体制机制改革试验,推动园区开发管理模式转型,深化功能布局、产业布局、空间布局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示范带动作用。聚焦张江核心区和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重点区域,突出各自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城市更新,打造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宜创新创业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此外,第17条中还指出,“扶持‘四新’企业发展,建设国家‘四新’经济实践区。要建造更多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 扶持发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机构,支持创建创业大学、创客学院,鼓励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改造,促进市区联动、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开放的创新创业载体。”

“这些意见,不仅明确了上海重点园区的定位和使命,是作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的承载区,因此未来发展必须突出科创中心建设,而且对园区支持众创空间提出了要求。”上海科创中心主任朱正红认为。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陈建勋亦表示,上海未来的园区转型,绝不是传统的工业区建设,建设科技城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根据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再考虑科技创新的布局,不能像过去那样搞招商引资的概念,而是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配套条件去发展。”陈建勋告诉《上海国资》。

内生需求

其实,从产业园区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亦正面临转型的压力。

“对园区的运营商而言,传统的主营业务是地产商+物业管理,但是现在这种方式已经行不通了。”一位园区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从政策上来说,一方面,经过20年左右高强度的开发,园区可供的开发土地已接近完毕,这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园区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央62号文、25号文的出台,使得园区过去以政策优惠作为招商引资条件的时代已经过去。园区必须谋求转型,寻找新的发展途径。

“中国产业园区过去的政策红利正在消失,园区只有结合自身特色,进行融合发展。”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教授表示。

从其带领研究小组发布的《2014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来看,通过对1984-2013年间国家级经开区政策文本28份、高新区政策文本43份以及其它类型国家级产业园区政策文本31份总计102份文本进行分析,发现30年来中国产业园区的政策关键词从单一经济发展主题向多元化政策主题演进。从第一阶段税收、财政优惠、产品进出口,第二阶段产业集聚、结构优化、金融支持、内部管理,第三阶段创新发展、土地集约化利用,第四阶段区域合作与协同、绿色环保、软环境。

从经济指标上来说,报告显示,2013年度,百强榜中个别高新区、经开区的经济发展指标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百强榜中约有14%的高新区出口创汇出现了负增长,这说明在经济发展方面,产业园区出现了动力不足、增长放缓的端倪。

任浩认为,过去的30年,产业园区都是因为产业活动的总量增加促进的扩张,进而推动园区和所在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以及资源现状的转变,新的产业园区的管理,首先要倡导以核心资源集聚为前提而进行,进而提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三聚”路径选择,即聚合、聚链、聚网。

第一阶段是聚合,即通过核心企业入驻形成场效应,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内部企业不断衍生和分化,实行业务归核化战略的“核”企业,会采用分工协同的方式吸纳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其产业园区。外部企业大量涌入和集结,另一些“核”企业采用高度本地化发展策略,将研发中心、区域总部迁入园区。脱颖而出的大企业,它们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高大乔木”,同类型的小企业,它们相当于园区抵御市场骤变的“缓冲安全系统”,最终形成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共生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是聚链,即纵向产业链与横向服务链合作。纵横互补,形成专业化分工和服务体系,建立密集联系,促进企业在本地的“根植”。

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三个阶段是聚网,即生产网络、知识网络及社会网络紧密联结。对内,生产、技术、文化、社会生活环境全面发展,形成园区商业生态体系。对外,通过输出资本、品牌、管理、项目,实现园区间合作。

转型之路

内外助推,上海的产业园区已经走上了转型之路。

——核心示范:张江高科技园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是科创中心的核心示范区,亦是政策高地。

张江高科集团总经理葛培健认为,张江高科技园区需要结合区域资源禀赋、配套条件进行发展,打造科技城。

其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的“双自”联动给张江高科转型提供了新空间。

国资国企改革给张江高科转型注入了新动力。张江“新三商”定位,体现了产业地产、产业投资、产业服务协同。

未来,张江高科要成为大张江的高科技投资公司,转型方向是建设创业服务业产业群,对内是事业合伙人,对外是介入全周期生命服务的时间合伙人。

——创新创业:杨浦科创园区

利用高校聚集的区位优势,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在培育创新创业上,形成独特的杨浦模式。

杨浦科创已经形成以创新工厂为核心的苗圃培育,以大学路为核心的众创空间,和以创智天地为核心的成熟企业区。

——成果转化: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政府、企业、大学共同形成多元化股权,市场化运营,是紫竹园区的特色。

结合区域高校优势,落地科研成果转化,是紫竹园区的定位。

目前高新区形成了以集成电路与软件、航空、新能源、数字内容、新材料和生命科学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并且重点吸引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风险投资公司及高科技研发企业入驻。

这些为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夯实了基础,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保障。

——科技服务:漕河泾开发区

以本部为核心,开展异地经营、“飞地”合作开发和人才输出是漕河泾开发区模式。定位科技服务型园区就是漕河泾的品牌标签。

漕河泾在品牌战略之下,以“走出去“和“标准化”为支撑战略,辅以招商、服务、科技、财务、规划和建设等子战略,构建了自己的战略体系。

标准化的连锁经营,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漕河泾在招商中的竞争力。创新创业服务、人才服务和商务服务三箭齐发,这是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科技服务型园区的体现。

——新兴产业:嘉定工业园区

嘉定工业园区定位新兴产业经济。

一方面利用其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做长价值链,积极吸引企业总部、研发、设计、销售等机构落户园区,大力推动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总部经济产业集聚效应,成功勾勒出一条产业链向两端延伸的“微笑曲线”。先后有沃尔沃一总部四中心、曼胡默尔管理性总部、菲亚特动力研发等近30个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类项目相继落户园区。

另一方面发挥科研院所密集、人才汇聚的优势,强化与中科院光机所、微系统所、硅酸盐所、技物所、声学所、深圳先进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承接嘉定科技研发溢出效应,发展包括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化项目等高新技术产业,以联影医疗、卡耐新能源、钠硫储能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先后落户园区,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智能制造:临港工业园区

临港园区将依托园区内多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以企业为核心,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

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包括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机器人工程技术中心、智能制造检验检测和标准制定第三方机构平台,率先形成智能制造领域权威标准、行业规范和认证体系。

规划建设德国工业4.0示范产业园、IC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微电子产业园、航空配套产业园,推动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育发展,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并推动核心技术公关,构建跨境合作体系,推动共性技术的海外协同研发、专利交易和成果转化。

猜你喜欢
张江科创产业园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简介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浅析张江科学城景观标准化的探索实践
Vπ张江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