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优化采编流程需注意三个特性

2015-08-10 00:05龚小娟
声屏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听众广播

□龚小娟

江西广播电视台的广播新闻 《全省新闻联播》《江广早班车》《党风政风热线》等都已经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也有一批高素质的编辑记者队伍。但是时代在变化,听众的口味在变化,优化新闻采编流程,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广播新闻人的不断追求。广播新闻人也正在积极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近年新闻节目改版的一些探索和外省电台的好做法,笔者认为广播优化采编流程需要注意三个特性:立体性、延展性、深度性。

立体性

传统的新闻报道通常是在新闻发生后才开始的,时态上多为过去式和完成式,采编的流程基本上是:新闻发生→记者采写→编辑改稿→新闻播出。

传统广播新闻采编流程往往会造成记者和编辑两张皮的现象,记者与编辑缺少交流与沟通,造成节目该深挖的没有深挖,记者花了大量精力采写的稿件最后却用不上。过去广播记者就是单纯的声音记者,采访回来后只要赶在下午6 点新闻播出前发稿就行,时间观念差。而编辑坐在办公室等着记者的稿件,有什么就编什么,节目好坏凭运气,编辑主动介入的程度不高。这些都制约了广播新闻节目的水平,特别是周末,稿源不够存稿凑,广播新闻的质量难以提高。

随着网络的兴起,广播面临巨大挑战和考验。广播如何满足听众的需求,把新闻节目做得更好听、更具特色?我们首先要打破原有的采编流程,新的采编流程应该是:编辑策划(编辑提前介入)→新闻发生→记者采写(体现编辑意图)→记者当场发图片、简讯(官方微博、微信),做连线→新闻在整点栏目播出→编辑记者再加工做深度报道→保存资料音频进入数据库。比如每年10月份的景德镇瓷博会的报道,以前记者大多上午采访,下午发稿,以时政和程序性报道为主,显得生硬滞后。现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要求,记者上午的活动当场就要发图片,发整点简讯,甚至还要现场连线。程序性的报道要尽量简单,多报道老百姓关心、感兴趣的,或者行业的新亮点新特色、瓷器艺术大师和瓷器艺术传承等,同时发微博微信与听众互动,活动结束之后可以做深度报道或者创优稿件。这样报道更鲜活、更及时、更好听。

新的广播新闻采编流程明显要复杂得多,这就要求编辑要提前介入到新闻事件中。怎么介入?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每天早上8 点半开编前会,进行策划和报选题,效果明显,每天的新闻有哪些热点、重点,记者手上有哪些选题,编辑心中清楚明白,并提前与负责采访的记者沟通,表达编辑意图。这样既不会遗漏好的线索,也不会让记者做无用功,甚至编辑当天自己策划的选题就是当天新闻编排的重头戏,编辑在这里真正成了整个采编流程中的头脑中枢,起到了指挥员的作用。

新的采编流程对记者的要求也高。记者在新闻事件后第一时间就要发图片给广播网,发简讯给电台整点新闻,还可能要在现场做连线,这样节目的及时性就得到了保证,也符合台网融合、多媒体发展的新趋势。记者采访中还要搜集大量的素材,如果只是按照原来固有模式去报道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要求了。记者要站在普通受众的角度,在现场尽量发现亮点、独家新闻或者带有问题的报道,或者感动人心的事情,让报道独树一帜,印象深刻。记者稿件发出后,编辑还要精心修改润色,甚至还要配编后话或者评论,这样才能保证节目好听有料。有些新闻是晚上发生的,那就需要记者晚上完成采访编辑。节目播出以后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对于需要继续跟踪的新闻,或者需要进一步深入采访的新闻,编辑和记者还会相互沟通,进行再加工再生产。这就是精细化、立体化的新闻采编流程。

事实证明,优化新闻采编流程对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有着直接明显的效果。根据赛立信公司收听率调查,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的新闻节目《江广早班车》现在排名一般都在前10 名。

今后,很多媒体都要搭建“全媒体新闻平台”,更好地整合资源、更加立体化地进行新闻采编。记者采写稿子要带上音视频、手机等多种工具,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向新旧媒体发稿,还要依照内容生产顺序多次发稿,稿件统一上平台,编辑根据不同媒体特点各取所需,那将是一种更新的新闻采编流程。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一群高素质的编辑记者队伍。打造新的采编队伍,需要对编辑记者进行新媒体采编培训,需要建立一线采编微博、微信线索共享机制、发稿机制、考评机制,需要相应的激励和奖惩措施。总之,通过重组采编业务流程,广播媒体可以形成一个多媒体采编团队,通过资源有机整合,报道协同作战,共同开发有限的新闻资源,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延展性

大数据时代,每天发生的事情瞬间就能传播开来,每天我们都能接触到大量信息和数据。那么,广播新闻编辑记者如何辨别和选用有效信息,如何更好地采写和加工新闻素材,充分发挥新闻的延展性,优化新闻采编流程?这就需要从碎片化、伴随性、好奇性、分享性等新的广播特性和需求角度去更新新闻写作、编排理念,使广播新闻节目更新更活更时尚,从而锁定目标受众。

首先,鉴于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巨大冲击力,广播新闻记者应当做到广播新闻从一开头就吸引广大听众,他们才有听下去的欲望。因此广播新闻的导语一定要直接明白,新鲜及时、同时又能直击要害,或者制造悬念。

广播新闻记者要有独家新闻的意识,争夺话语权和收听率,这就需要记者从听众的角度去发现、去了解、去探寻。另外,广播新闻即使抓不到“第一落点”,也一定要抢抓“第二落点”。

其次,编辑对于相同新闻题材可以有独立的编辑视角,而且在编辑方式创新上也应当有独特的方式。比如,在标题的包装、编排的衔接、播出的形式、配乐垫音等均应争取有所创新,从而让广播新闻报道展示出广播新闻所具有的魅力。

广播新闻采编还应该具有延展性的思路,不仅要将新闻事件与政策讲清楚,而且在新闻中能够发现一些能引发听众强烈兴趣的创新性方面加以提炼。比如2013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中国之声的求证、辟谣节目《央广求证》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这个节目准确把握了互联网传播规律,一方面对微博微信上网民比较关心,又不太了解的国家政策法规进行解析、求证,一方面对社会热点新闻进行辟谣、求证,还可以对一些生活常识进行真假探寻,这些都紧紧抓住了网络时代听众的需求。同时作为一个主流媒体在当前海量信息充斥我们眼耳的情况下,率先站出来有担当,有作为,体现了媒体的价值,树立了媒体的权威。事实证明,这样的节目受到了听众和媒体界的好评,它证明了原来广播新闻节目不是被网络弱化,而是可以反过来利用网络,换一种思路强化广播。

当然,优化新闻采编流程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要把目光放在未来。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的做法是首先圈住用户,再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新媒体关注的是用户数量、转化率、用户行为、搜索优化等概念。因此,广播新闻可以有针对性地锁定一些目标人群,推出一些个性化的服务,播出一些针对性的新闻节目,吸引更多听众,赢得市场。因此新闻采编流程里面,与新媒体融合的环节将越来越重要,这也决定了一个广播新闻栏目、新闻频率的竞争力。目前江西广播节目微博、微信用户数都比较少,在这方面江西广播推广还很不够,需要我们去努力。

深度性

有人说,“当今时代媒体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进入观点竞争”。如今,主要的媒体都很注重评论,都力求新闻节目具有深度性、思想性,当然这种深度性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深度趣味性,既要有深度、专业、权威,同时又要短小精悍、通俗浅显、生动趣味,让听众能够接受。

广播媒体要谋求长期发展,必须做出真正有思想性的新闻。思想是广播的立足点,评论是广播的生命线。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打造的评论节目《映山红评论》就是希望做出有思想、有温度、有热度、有锐度、有厚度的新闻。到目前,《映山红评论》50 多期节目做下来,有成功经验,也有许多的不足。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广播新闻评论还可以通过听众参与互动评说,发表一些微评论、微观察、微言论等短小型评论。

总而言之,广播新闻采编流程应该有“精益求精”的意识,每个环节都要精心打造,同时又能环环相扣,行云流水,衔接自然。在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努力运转下,形成1+1>2的效果,爆发更大的能量,让广播新闻做得更有特色、更有冲劲、更有竞争力。优化广播新闻采编流程需要广播新闻人披荆斩刺,不断完善、不断变革,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听众广播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