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牛羊布病流行传播的风险分析与防控建议

2015-08-11 03:31赵卫东王锡波新疆阿勒泰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阿勒泰86500新疆伊犁州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伊宁85000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0000
草食家畜 2015年6期
关键词:流行布病防控

舒 展,赵卫东,王锡波(.新疆阿勒泰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 阿勒泰 86500;.新疆伊犁州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 伊宁 85000;.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0000)

新疆牛羊布病流行传播的风险分析与防控建议

舒展1,赵卫东2,王锡波3
(1.新疆阿勒泰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阿勒泰836500;2.新疆伊犁州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伊宁835000;3.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近年来,布鲁氏杆菌病在新疆境内有传播扩散的迹象,从某些区域的相关县市监测结果来看,县市监测出来的阳性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在从业人员中也发现有人感染了布鲁氏杆菌病,感染人数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牛羊感染布鲁氏杆菌病的比例增长均较明显,但是羊的感染率明显上升,养羊业从业人员的感染率也逐年上升,布鲁氏杆菌病对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损失影响和对行业内从业人员的健康威胁也已经显现;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明确政策措施引导、技术措施保障并重的防控思路,尽快组织实施对布鲁氏杆菌病的专项防控工作。

关键词:布病;流行;监测;防控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病畜,感染动物可长期带菌,成为对其他动物和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目前该病在部分区域抬头趋势迅猛,分析其流行原因和危害,加大防控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1 新疆布病流行的菌种特点

新疆是牛种、羊种布鲁氏菌流行为主的区域。牲畜中以牛布病最多发(引进输入频繁),其次是羊布病,但近1~2年羊布病感染率升高很快。羊种布鲁氏菌多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引进外地羊只,另外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和传染性最强也是原因之一。

对人来说,羊种布鲁氏菌的毒力明显高于牛种菌,从人间分离到的病原菌90%以上是羊种布鲁氏菌,证实我国羊布病是人布病的主要源头。

2 检测方法

布鲁氏菌病,临床检测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方法检测血清,实验室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浓度进行判定。

3 局部区域布病监测情况

3.1近年来部分区域牛羊布病监测情况(见图1)

图1 某区域2007-2015年布病监测情况

图1显示:2007年以来该区域牛、羊布病血清学检测平均阳性率变动情况。从检测阳性率数据和折线图可以看出,2007年,牛羊布病防控还在国家“县级控制标准”范围。2008年后,牛布病血清学检测平均阳性率逐年上升,2015年达到4.09%;羊布病阳性率上升较缓,但2015年猛增到3.45%。

3.2部分县市区域牛、羊布病监测情况

3.2.1不同的县市牛布病监测情况(见表1、图2)

表1 2012-2015年某区域部分县市牛布病监测阳性率情况

图2 2012年-2015年不同县市牛布病检测阳性率变化情况

从2012年开始,该区域加大了牛羊布病监测力度,同时采取了多种净化措施。就2012—2015年相关县市牛布病监测数据、从监测数据和折线图来看,A市、E县、F阳性率上升较快,特别是F县阳性率高达8.28%;G县阳性率上升较缓;B县、C县、D县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而且D县无疫情发生、连续2年抽检无阳性牛,达到国家净化区标准。

3.2.2不同县市羊布病监测情况(见表2、图3)

表2 2012-2015年部分县市羊布病监测阳性率情况

图3 2012年-2015年不同县市羊布病检测阳性率变化情况

从2012—2015年各县市羊布病监测数据、折线图来看,A市、C县、E县、F县阳性率上升较快,F县高达11.76%;B县阳性率呈下降趋势;D县、G县达到国家稳定控制标准。

3.3从业人员布病监测情况

据该区域疾病控制中心统计,2003年人间布病监测2 587人,阳性18例,阳性率0.7%;2004年人间布病监测822人,阳性64例,阳性率7.8%。同时也表明人间布病患病人数的上升趋势与畜间布病阳性率成正相关。

自2011年开始,相关县市陆续对村级防疫员进行了布病检测,共检测560人,感染人数46例,感染率8.21%(详见表3),F县村级防疫员布病感染率高达13.25%,这严重影响了从业人员身心健康。

表3 某区域村级防疫员布病检测情况表

4 布病流行调查情况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动物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畜牧业迅猛发展,牲畜流动频繁,动物布病阳性率上升加快。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部分区域牛羊布病的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对布病的传播规律、布病疫情情况、防疫人员状况、地方政策情况的综合调查分析,结合区域布病防控特点,我们将牛羊布病的阳性率上升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4.1动物防控中的“外堵”工作没有做好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动物的流通速度逐年增长,原有的公路铁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省际间、地(市)间高速公路通达迅速,但动物卫生监督检测站却又不能设立,造成动物的快速流通,加快了动物疫病传播的速度。另一方面是引进牲畜补贴政策(包括良种畜补贴、民宗委和扶贫办扶贫畜等)在引畜时没能严格执行《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2-2022年)关于活畜调运原则,甚至有些贩运牲畜者(包括有些农牧民)为享受政策、图便宜,不检测、不隔离,将引进的牲畜直接混群饲养,增加了布病及其他疫病的传播风险。

布病的老疫区,因为从外省、区外大量购入牲畜(见表4),包括县(市)之间牲畜的流通频繁,带菌牲畜不断进入,加上防控监测工作又不到位,造成布病感染率不断升高。

表4 某区域2010—2015年牲畜引进情况年份

以下几个案例可说明引进牲畜存在的问题。

D县某乡养殖合作社,2013年引进426只小尾寒羊,2014年经县兽医站检测(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出130只阳性羊,后经自治区动物疫控中心复核检测(试管凝集试验)出72只阳性羊,阳性率为16.9%。

C县某乡一户村民,2013秋季从甘肃购进100只小尾寒羊(没有办理引进手续,回来后没有检疫隔离),因放牧时吃了农田的薄膜,造成部分羊只死亡。之后便将剩余的50只卖给了同村另一村民。2014年夏季村民父亲检查出布病,2015年春季村民本人有发热症状,经查也感染了布病。该养殖户共有羊139只(其中生产母羊85只、羔羊54只),布病血清学检测26只(均为生产母羊)为阳性,阳性率18.7%;布病血清学检测牛5头,有1头为阳性,阳性率为20%。

某区域一个乡近几年共引进牛150头左右 (项目扶贫畜),其中从疆内引进120头左右 (西门塔尔牛),在乡内附近购进30头。据当地牧民反映,自引进牛后,母牛出现流产现象。2015年1月在乡里三个村进行农牧民培训时,农牧民要求对他们的牛进行布病监测,共检测2 476头牛,阳性牛298头,阳性率12.08%。

E县某乡一户牧民,2013年自己从疆内进行两只种公羊,没有检测、没有隔离,购进后直接放入羊群配种,2014年该羊群80%母羊流产,经胎儿血清学检测均为布病阳性。

4.2阳性畜的净化不到位,动物防控中的“内净”工作没有做好

从2007年到2015年,该区域布病血清学检测牛429 940头,检出9 493头阳性牛,扑杀826头,扑杀率8.7%;布病血清学检测羊343 798只,检出2 538只阳性羊,扑杀19只,扑杀率0.75%。扑杀率很低,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相关县(市)地方财力有限,没有专项扑杀经费;另外虽然国家有一定扑杀补偿,但扑杀补偿金额是参照五号病的扑杀补助标准(2002年标准),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且扑杀数量有限,导致扑杀净化工作难度大,出现检出阳性扑杀不了的情况。

4.3防控措施不到位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畜禽及畜禽产品防疫费”之后,动物防疫合作医疗随之取消,一方面村级防疫员待遇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地方也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县(市)政府拿出一定资金解决村级防疫员待遇问题,但较以前还是有差距,这影响了村级防疫员的防控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除重大动物疫病外,地方病国家没有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也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从2009年起,布病防疫基本停止,这也是布病感染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4.4对布病防控知识的宣传不够

地方政府及农牧民对布病的防控意识都比较淡化,对布病的防控知识宣传培训力度减弱,防控措施不力,尤其是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饲养放牧人员、畜产品加工人员等高危人群防护措施不够,如牲畜圈舍的消毒和人员与牲畜接触时的防护、之后的消毒等,导致布病不仅在畜间感染率升高,而且在造成布病从畜间向人间传播,感染率也逐年升高。

5 布病防控风险因素评估与分析

5.1布病防控风险评估

基于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理论基础和实验室能力以及国家对布病血清学检测情况划分的布病控制标准等方面因素,就新疆布病发生风险进行大概的风险评估。某区域2012-2015年牛羊布病监测风险比较(表5)。

表5 2012-2015年牛羊布病监测风险比较%

表中数据显示,阳性牛自2012年至2014年扑杀率分别为5.4%、10.7%、25.4%,释放风险分别为2.5%、2.1%、1.3%,即因扑杀率逐年增加释放风险逐年下降,2015年某区域仍未开始扑杀,但从G县扑杀情况看阳性牛全部扑杀(2012—2014年也是阳性牛全部扑杀,阳性率表现逐年下降),释放风险为0。也就是说扑杀布病阳性牛是消除布病释放风险、控制布病蔓延的最好手段。

5.2血清学阳性牛羊分布评估

根据2015年(截至7月)布病监测统计情况(见表6、表7),某区域(D县未检测出阳性)牛共监测315个村(占该区域所有行政村的50%以上)、5 143户,49 261头牛,畜间血清学阳性率为4.10%,被检村中有63.17%的村有牛感染布病,被检户有19.72%的牧户有牛感染布病。说明该区域牛布病感染情况非常严重,呈散发性分布,传播风险很大。

羊布病监测统计4个县(市)98个村、12 67户、15 607只,畜间血清学阳性率为2.98%,被检村中有40.82%的村有羊感染布病,被检户有6.55%的牧户有牛感染布病。相对牛,羊布病的感染面稍好一些,但传播风险仍然很高。

表6 2015年区域牛布病监测村、户阳性情况 个、头

表7 2015年区域羊布病监测村、户阳性情况 个、只

5.3布氏杆菌病病原种类

据有关科研单位研究报道(2008年),本区域流行的布病病原既有牛种菌,也有羊种菌,牛种菌以牛Ⅲ型为主(占67%),羊种菌以羊Ⅲ型为主(占67%)。近几年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在C县实施的《边境地区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项目》监测情况显示,本区域以牛种布病病原为主,羊种布病病原次之。但根据2012—2015年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看,近几年羊种布病感染在逐年增加,这主要是引进小尾寒羊所致,具体是什么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6 布病防控建议

6.1防控策略

依据布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布病流行特点,防控布病必须采取“堵、净、防、检、宣”策略。

6.1.1“堵”

即堵住外来布病传入我区,少引进或不引进牲畜。以牧为主的区域,就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载畜量已经饱和,农区畜牧业发展模式还在摸索阶段(数量很少,基本还是代牧);牲畜品种,新疆有很多的地方优良品种,从近几年来引进的牲畜情况看,除引进少量的种公畜外,主要是引进生产母畜和育肥畜。就引进牲畜数量以及外来品种牲畜对我区畜牧业发展起到多大作用需要研究。笔者以为引进牲畜的主要目的是品种改良,而品种改良的技术措施很多,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当地品种只是一种措施(只是改良速度快些)。经过品种改良的实践,利用人工授精、冷配、胚胎移植等技术措施同样可以达到品种改良的目的。为此,只要我们制定一些相对优惠的政策(比如饲养良种畜给予一定补偿),使农牧民在出栏牲畜时有意识地“留优去劣”,一代、二代,一年、两年,经过一段时间,品种改良的效果就可显现。这一来,引进牲畜的数量就大大减少(即少引进或不引进牲畜),只要我们对少量引进牲畜做好检测,堵住疫病传入我区就不难了,如此为布病防控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便打下良好基础。

6.1.2“净”

即将区域内的病畜净化,无害化处理,同时做好区域内圈舍、产房、住房周围、高危人群消毒和防护以及畜产品、牲畜垃圾的消毒处理。这就是要消灭区域内布病传染源。布氏菌在自然条件下生活能力较强,但由于气温、酸碱度的不同,其生存时间各异。在阳光直射和干燥的条件下,抵抗力较弱。在腐败的尸体中很快死亡。但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亡牲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直射阳光作用下一般10 min~20 min死亡。对湿热很敏感,在50℃~55℃60 min内布氏菌死亡,在60℃时15 min~30 min内死亡,在70℃时10 min死亡。在粪便中存活8 d~25 d,土壤中存活2 d~25 d,在奶中存活3 d~15 d,在干燥尘埃中可存活2个月,在毛皮中可存活5个月。在冬季存活期较长,冰冻状态下能存活数月。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

针对布氏菌的理化特征,用普通消毒剂如1%~3%石灰酸溶液3 min、2%福尔马林15 min或高温处理可将其杀死。阳性畜的净化、无害化处理应按照相关要求完成。做好个人防护,特别是职业人群的防护,接触病畜时,应着防护装备,如工作服、口罩、帽子、围裙、乳胶或线手套和胶鞋等。工作后要用消毒水或肥皂水洗手,工作期间不吃东西,饭前洗手等。此项工作看是简单,但要常态化、制度化很难,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并且要将开展此项工作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6.1.3“防”

即免疫预防。自2009年起,布病防疫基本停止,加上近几年引进牲畜的原因,布病感染率不断升高,严重影响新疆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采取以牲畜免疫接种是防控布病的主要手段。免疫因牲畜种类不同,用苗也不同。布鲁菌病疫苗的种类较多,包括弱毒活菌苗、灭活疫苗、突变株疫苗以及新型疫苗等。目前常用的牛型19号(S19、A19)菌苗注射对预防牛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是孕畜注射后可引起流产,故应在配种前注射,而且应注意防止感染人;猪型2号(S2)菌苗口服免疫预防羊布病的效果也很好;羊型5号(M5)免疫预防羊布病效果好。牲畜布病免疫预防应切合实际,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我区防控计划,实时防疫。

6.1.4“检”

即定期检疫。牛、羊种公畜全部检测布病,选取奶牛、种畜时,必须对备选种畜进行布病检测;其他牛(除种公牛以外的牛)按存栏5%随机监测,其他羊(除种公羊以外的羊)按存栏1%随机监测。对养羊集中地区、重点畜种(奶牛、种畜)、疫点、疫区适当提高监测比例,增加监测频次。

6.1.5“宣”

即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深入宣传布病对人畜的危害及防控技术等科普知识,使养殖户充分认识布病的危害性,提高养殖户防病、治病和自我防护意识,形成群防群控合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各级兽医技术人员布病防控技术和个人防护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杜绝工作人员个人感染患病。

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工作期间必须穿防护服,戴好口罩、手套和眼罩,做好个人消毒,严禁在工作期间喝水和抽烟、使用手机等工作无关事宜;加强针头、血样、试管等设备器材的管理,使用后要统一回收,集中销毁,杜绝随意丢弃,防止二次感染。

6.2防控措施

6.2.1各级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牲畜布病(结核病)防控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路子。县(市)要成立两病专防机构,主管领导为任组长,财政、发改委、畜牧、卫生、工商、质监、防疫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各单位要通力合作,努力建立起稳定的布病(结核病)防控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防治经费等问题,并切实加强宣传工作。要将每年“三月动物防疫法制宣传月”,“科技之冬”、“科技之夏”作为布病(结核病)防治宣传的主要载体,大力宣传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及防治知识,实现群防群控。真正把两病防控工作做好,做扎实,维护畜牧生产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6.2.2财政加大资金投入

经费问题是布病结核病防控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县(市)财政要把两病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原则上每个县(市)每年不少于4~5万元用于监测,50~100万元用于净化。地州级防控经费由地州财政部门纳入预算管理,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6.2.3动物疾控部门强化监督检查

将畜间布病防控纳入各级动物防疫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年度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确保防控目标实现。年度目标年度考核,每年由业务部门对辖区布病防控任务、措施、资金落实情况进行逐级考核验收。

6.2.4畜牧部门必须狠抓综合防控措施的落实工作

6.2.4.1落实免疫布病免疫以当年犊牛、当年羔羊为重点,免疫率达到100%。

6.2.4.2落实检疫及淘汰净化布病检疫以种公畜、生产母畜为主,年抽检疫任务以上年年末存栏牛的20%、羊为存栏的10%测算,具体可由乡站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村进行普检、淘汰,逐年轮换,检疫一片净化一片,3~4年完成所有乡(村)的普检、淘汰工作。各屠宰场切实加强宰中、宰后检疫,检出的阳性畜的内脏、脑统一深埋处理,彻底消灭传染源。布病、疫情相对严重的县(市),除按要求进行抽检外,每县(市)每年确定1~2个乡(镇)作为检疫、淘汰重点乡镇,在地、县动监站的监督下对所有牛羊进行布病、结核检疫,检出阳性牲畜一律宰杀。

6.2.4.3做到重点突破以城郊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为突破口,切实扭转检疫难,淘汰难的问题。在城郊和养殖小区严格执行《奶牛健康证》制度,奶牛每年进行布病(结核病)检疫,对检疫阳性的奶牛,不予发放《奶牛健康证》,鲜奶禁止出售。

6.2.4.4畜牧局严格落实牲畜引进的法制化管理工作程序引进牲畜实行逐级报批制度,引进牲畜由县(市)动物防疫机构负责就地检疫,布病血检、结核皮试两项必须为阴性的牲畜才能引进。种公牛每年由县(市)兽医站进行一次布病(结核病)检疫,种公羊每年由乡(镇)兽医站进行一次布病(结核病)检疫。检疫结果阳性牲畜和种公畜一律淘汰处理。

6.2.4.5兽医卫生监督部门突出落实强化动物防疫执法工作在加大动物防疫相关法律宣传的同时,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市场、屠宰、运输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对拒绝防疫、拒绝检疫、拒绝淘汰的养殖户,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及电视曝光等办法,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手段综合运用,多管齐下,切实保障布病(结核病)防治强制措施的落实。落实科技培训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切实提高专防人员素质,重点对地、县(市)、乡三级动物防疫机构从事布病、结核检疫、化验的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监测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S85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377(2015)06-0030-09

作者简介:舒展(1964-),男,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与诊断工作。E-mail:972582360@qq.com

收稿日期:2015-10-03,修回日期:2015-10-09

Risk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for Control on the Prevalence and Spread of Cattle and Sheep Brucellosis in Xinjiang

SHU Zhan1,ZHAO Wei-dong2,WANG Xi-bo3
(1.Animal Disease Control and Diagnosis Center of Altay Prefecture,Altay 836500,China;2.Animal Disease Control and Diagnosis Center of Ili Prefecture,Yining 835000,China;3.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and Information,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s,Urumqi 8300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some signs of spreading and diffusion of Brucellosis occurs in Xinjiang,Based on the monitoring results from some relevant regions,it is found that the positive rat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meanwhile,some practitioners are also infected with Brucellosis,and the number is also increasing with years; the increase of infected cattle and sheep is more obviously.As the infection rate of sheep and practitioners from sheep husbandry is increasing with years,,the influence of Brucellosis on economy loss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health threat to practitioners have emerged;it is suggested that government and relevant authorities shall make clear the idea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ith a focus on guidance by policy and measurement and safeguard by technical measurements,and organize and implement speci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

Key words:Brucellosis;prevalence;monitor;prevention and control

猜你喜欢
流行布病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流行”的历史衍变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蒙药治疗老年性布病81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