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异曲同工妙

2015-08-11 18:49杨改荣
新课程·中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草木景物作家

杨改荣

由于特殊的经历和非凡的个性,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语言清新、洗练,文采斐然,对自然、社会、人生和宇宙的感悟澄明透彻。文章震撼着我的心灵,拷问着我的灵魂。这篇散文虽非字字珠玑、段段珍品,但整篇文章令人百读不厌,回味隽永。而作为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指导学生阅读这长长的文章(共一万五千多字,课本选定了两部分,读本载了五部分)如果不找一个能曲径通幽的契入口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只是微言大义讲解一番,则收效甚微,而不能使学生登堂入室,领悟作者那丰富细腻、睿智豁达的内心世界。为了把学生领进门,我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方法。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作者解决了生与死的认识问题,渡过了思想上的难关,进而意识到自己应活出些价值来。这个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认识的飞跃(不管是对作家本人还是对有良知的人们和社会都很有价值),并非得益于某人的教诲而是由于受到大自然的启发完成的。“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他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急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附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描写侧重于景物的动态:拍打、驱赶、停、摇头晃脑、捋着、转身疾行而去——这其中“停”“留”两个词说是动态可能令人费解(“停在半空”“留着一只蝉蜕”),是生命的活力使蜂儿稳稳地停在半空;脱壳的蝉获得了新生,虽然空壳是寂寞的。就是这样动与静、生与死辨证地统一在一起。草木虫鸟都显露出勃勃生机,喧嚣不已,生生不息。他沉浸在与自然的心灵交流之中,忘记了处身生命的苦难。回过神来自然悟出:低级的生物尚且有旺盛的生命力,何况那有顽强意志的人呢?“我”虽肢体不完整,但作为人本质的思想感情“我”是健全的。“我”在痛苦的间隙受到自然的启发明确地意识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从而摆脱了死的纠缠,从残疾而忧伤自残的阴影中走出来。这段景物描写,动、躁的底层是生命在骚动,这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景物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我们也可以寻觅着作者的思路,曲径通幽进入作家敏锐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读懂那个不幸但令人敬佩的人。让我动情,让我思索,让我汗颜,催我自新。

“想通”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与“想通”前的景物描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寂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什么,然后又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炽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园中播撒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事物的内涵和意义是丰富多彩的,看问题的角度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落日”你可以写它的暮气沉沉,“暴雨骤临”也可以使鲜花绿枝凋零。而作者却以清新的笔触铺排描绘出事物辉煌、美丽的一面,也突出了事物的瞬间与永恒,流露出关注、探询他人命运的好奇。总之,六个“譬如”展现出缤纷的生命色彩。那种焦躁不安、无可适从变得平和宁静,以一个健全的身心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情趣和美好,精神专注而伤感。物我交融,与自然有一种精神默契。从对自然和生命的歌吟之中显露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我”要积极主动地经历人生,也要创造出生命的辉煌,短暂的生命也是可以永恒的。似凤凰涅槃而新生,精神有了归属,生命获得了自由。珍重生命,人生应该积极有为。

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生机盎然的地坛是作家的精神乐园,与草木虫鸟同呼共吸精神默契,因而景物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我们找到了一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入口,也就能够沿着曲径而通幽,领略作家文笔的美妙,进入他博大的精神境界。语文教育达到了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通过比较阅读,我们更能把握住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美学标准。

猜你喜欢
草木景物作家
草木深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景物描写要准确
草木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