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泥城主题馆参观记

2015-08-13 08:35郭泽煜
大江南北 2015年10期
关键词:浦东抗日

□ 郭泽煜

红色泥城主题馆参观记

□郭泽煜

红色泥城主题馆前面的雕塑

在一个夏日炎炎的上午,我踏上开往上海浦东泥城方向的地铁,去参观“红色泥城主题馆”。

一个多小时后,我在书院站下车,几经周转,终于到了原属南汇的泥城镇。我看了看周边,没发现有什么不同,怎么会叫泥城呢?泥城者,有城吗,城在哪?凡是来这里的人总是很好奇地这样问上一句。其实,泥城处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是由长江冲击而来的泥沙沉积形成的陆地,是一片相对年轻的土地,西北部只有300年左右的历史,东南部才100多年的历史。城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是用泥土垒成的,只是现在已感受不到这种“城”的感觉。

最让泥城人自豪的,莫过于她光荣的革命历史。1930年,闻名全国的泥城暴动在此发生,创建了苏维埃政权和中国工农红军第22军第1师。1938年,在这里打响了浦东抗日的第一枪;1940年,诸多抗日志士从这里南渡浙东,开辟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泥城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泥城政府于1986年10月在南芦公路边建成泥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5年扩建为泥城革命史迹馆,2014年再次扩建为红色泥城主题馆。红色泥城主题馆占地7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由大型纪念广场、史迹展厅和泥城颂厅组成,真实体现了泥城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下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走了不多久,一座灰色的大门就映入眼帘,门上写着“红色泥城主题馆”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不禁让人肃然起敬。院子里面有一个纪念广场,中央耸立着两块纪念碑,一块是泥城暴动纪念碑,另一块是汇角血战纪念碑,场景壮观,气势宏大,足以同时容纳近千人来此悼念、祭扫。

展厅里内容丰富,我认真观察,试图抓住每一个历史细节。一幅图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正是林钧,中共党员,泥城进步教师。他眉清目秀,戴着副眼镜,书生气十足,但正是他和周大根等人在泥城革命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泥城地区大团镇的爱国学生纷纷罢课,以示声援,他们在镇区的交通要道上和行人较多地区的墙上贴出了“勿忘国耻,反对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标语。林钧在学校宣传《三民主义》《新青年》等所阐释的革命精神,学生周大根、赵天鹏、赵耐仙、姜文光、姜文奎、鞠耐秋、赵振麟、郭毅和另一位泥城籍教师姜杰(原名姜文源)深受其影响,他们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师生形成一股积极的政治力量。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们随中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爆发,沈千祥、周大根、赵天鹏等支持工人斗争,声援五卅运动。时在上海大学求学的赵振麟也参加了五卅反帝运动,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开始后,经林钧介绍,在赵振麟的带领下,周大根、赵天鹏、郭毅、宋益三报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自称“五丁凿路”。周大根、宋益三进入武汉分校,赵振麟、赵天鹏、郭毅考入北伐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训练班。他们都参加过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斗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沈千祥、姜杰同国民党断绝关系,在革命低潮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举起革命的大旗。周大根、赵天鹏、宋益三还参加了闻名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周大根、赵天鹏回到浦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地下工作。1928年中共南汇县委成立,由周大根任书记。同年秋,吴仲超、沈千祥等共产党员陆续回到家乡,在泥城等地建立了中共基层组织……

“上世纪初,神州激荡。我泥城仁人志士,迎马列而神往,举赤旗而奋身……”泥城革命先驱林钧、周大根等人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着实让人敬佩。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还有生动的多媒体场景再现,向参观者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画卷,讲解员耐心地讲述画卷里的每一部分,她重点提到以下几个重要事件。

泥城暴动

泥城是南汇县东南沿海的小镇,附近的海滩适合晒盐,当地群众多是崇明、通州(南通)一带的贫苦农民,迫于生计来此垦荒,但大多数土地被大地主占有,地主随意加租,农民的处境十分困难。农民为了生存不得已去海滩晒盐,却又受当地警察和盐霸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盐民对当地政府和恶霸十分痛恨。中共南汇县委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员,宣传革命思想。1930年7月上旬,中共江苏省委派巡视员黄理文到南汇县,听取了时任县委书记的吴仲超的汇报和委员沈千祥等人关于泥城地区党组织建设和农民、盐民运动的情况,认为泥城的群众基础最好,暴动的条件成熟,应该马上组织武装暴动。

8月9日,在黄理文、沈千祥等人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泥城农民武装暴动。农民武装占领了盐廒,昔日欺压农民的警察翻篱笆墙狼狈逃走。不多久,队伍进军大地主恶霸叶冬生家,分掉家中衣服、布匹等。尔后,黄理文等率领队伍奔袭泥城警察分局,姜文奎、宋根生、顾亚光等率先垂范誓死与敌人战斗。半小时过后,打死敌人7人、俘敌1人,余敌仓皇出逃,队伍继续向前进。10日上午,宣布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成立工农红军第22军第1师。随后敌人重兵反扑,革命队伍寡不敌众而失败。此次暴动的意义非凡,它在浦东大地第一次举起了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震动江浙,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人民反抗黑暗统治的信心。

汇角战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参观者走在纪念广场上

1937年冬,受中共江苏省委派遣的陈静到达浦东,找到在苏州监狱时的难友周大根,后结识吴建功、王才林等,在浦东开始恢复中共地下组织。1937年底,吴建功响应中共中央“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的号召,在泥城地区筹建地方自卫武装。通过动员中产阶级出钱出枪、贫苦群众出人出力的方式,建立起一支拥有20人枪的武装。1938年初,周大根受组织派遣,由上海难民收容所返回泥城,与吴建功一起领导抗日救亡活动,吸收贫苦农民、小手工业者、失业人员、流亡学生等到抗日队伍中,把部队扩编为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简称“保卫二中”),周大根任中队长。

不久,周大根等人知悉连柏生(南汇县二区区长)正筹建抗日武装后,给予热情的支持,答应帮助购买枪支、派军事教官,还送给连柏生等人一支枪、几十发子弹。在“保卫二中”的大力支持下,“保卫四中”很快建立起来,抗日队伍得以壮大。

展馆向观众展示了泥城的“红色足迹”

抗日武装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与日伪周旋,打击日伪有生力量,浦东的日伪军视其为眼中钉,恨不得拔之而后快。1938 年12月初,浦东日军从周浦、祝桥等据点出发,对泥城地区进行“扫荡”,附近的“忠救军”惧怕日军,望风而逃,敌人对泥城形成合围之势。12月15日,日军出动飞机盘旋于泥城一带上空,周大根等率数十人转移到汇角一带芦苇荡里隐蔽。12月16日,日军600余兵力从周浦、南桥等驻地出发,向“保卫二中”进攻。面对茫茫的芦苇,日军找不到周大根等人的踪迹,便在周围设伏。上午10时许,周大根等人误以为日军撤走,从芦苇荡出来,被狡猾的日军发现,并从四面八方围攻。周大根等沉着迎战,但寡不敌众,周大根不幸中弹牺牲,战斗持续了近6小时,28位优秀的儿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余部在吴建功的带领下,趁黑夜撤退到奉贤民福乡。“保卫二中”受挫后,部分干部、战士参加“保卫四中”(后发展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在中共的领导下继续与日伪展开斗争。

南渡浙东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的战略部署做了新的安排,江南根据地是三个基本战略区之一,并提出到新四军力量薄弱的沪杭甬三角地区去,创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当时,中共浦东工委掌握着两支武装力量,一支是打着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旗号的队伍;另一支是打着汪伪“和平建国军”第13师50团旗号的“白皮红心”队伍。1941年二三月间,中共浦东工委得到情报,日伪将在浦东“清乡”。为了革命队伍的壮大和斗争的需要,中共浦东工委决定五支队留一小部分人在原地坚持斗争,其余人全部南渡浙东。1941年5月10日,姜文光、朱人侠带领一批浦东抗日武装50余人南渡浙东三北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部队番号为第三战区宗德公署三大队,简称“宗德三大”,姜文光为大队长。

1941年6月18日,“宗德三大”“五支四大”在相公殿北的盐场宿营,获悉近40名日军将到崇寿乡宴清村相公殿骚扰。分析敌情后,两支部队研究决定在敌人返回的路上组织伏击。“五支四大”在西边打敌头部,“宗德三大”在相公殿西约1.5公里处埋伏,打敌尾部。待敌进入伏击圈,两支队伍密切配合,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敌人向庵东方向逃窜。这次战斗,我军取得了胜利,共打死打伤日军8人,我军无一伤亡。这场战斗被当地的群众誉为“三北”敌后抗日第一仗,不仅为我党开展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还鼓舞了浙东人民的抗日热情和决心。

战斗结束后,我军预计敌人必来报复,派人在庵东至相公殿一带侦察,不久发现日军抵达相公殿,企图向我部队驻地进攻,我军再次诱敌入伏击圈。“宗德三大”和“五支四大”依托有力地形,待敌进入伏击圈,步枪机枪一齐猛射,敌军溃散,仓惶逃窜,我军再次获胜……

听着精彩的讲解,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泥城颂厅。颂厅介绍了泥城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从1954年起,小小的泥城涌现了上海国棉一厂的杨富珍、芦潮港农场的黄林泉两位全国劳动模范和30多位市劳动模范,他们是各条战线上的楷模,是泥城优秀儿女的代表。1968年,泥城公社棉花亩产达109公斤,列全国第一,泥城公社代表先后参加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受到周总理多次接见。改革开放以来,泥城镇的青扁豆种植业、养猪业和工业企业等得到迅速的发展,“中国青扁豆之乡”“养猪状元乡”等对泥城地区的称赞可谓实至名归。值得一提的是,放眼未来,立体的泥城城镇规划图格外显眼,毗邻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泥城前景无限美好。

时间不早了,不能久久驻足,主题馆内容丰富,也不能一一观看,但此行给我的教育十分深刻而生动。过去,泥城人用坚强的斗志谱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荣篇章;现在,泥城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敢为人先,励精图治,再创辉煌锦绣之城。让我们衷心祝福她吧,可爱的泥城!

(本文照片摄影李忠国)

(编辑 韦潇)

猜你喜欢
浦东抗日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参观浦东展览馆
浦东从先行者到引领区
浦东开放,三十年激荡中国活力
30年 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
浦东开发开放
抗日英雄万全策
抗日英烈马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