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理论价值浅析

2015-08-14 16:11武圣强
世纪桥 2015年7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

武圣强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成果突出,成就显著。然而,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看法,致使其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出现严重曲折。这些对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史经验;三大自信;苏联模式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7-0017-02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以后,毛泽东在对中国国情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理论资源。

一、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理论资源

在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着,毛泽东以苏为鉴,继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理论成果突出。

(一)以苏为鉴,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并顺利发展,毛泽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主张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具体道路,照抄苏联不是长久之计。而当时苏联在如何对待斯大林的功过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了种种问题,毛泽东据此认为,只有“以苏为鉴”,才有可能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正如毛泽东在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中所指出的:“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现在我们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P.82)毛泽东据此认为:“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特点结合起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2](P.64)1956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时又指出:“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1](P.143)可见,毛泽东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再次结合作为主要目标,以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说明,毛泽东在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解,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也是毛泽东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前提和基础。

(二)事实求是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表明,无论是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在毛泽东看来,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切合实际,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所应牢记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理论与实践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3](P.20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正式开始于为了即将召开的党的八大所进行深入且系统的了解情况。其中所体现的调查研究正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社会主义的真实反映。他不唯书,不唯上,认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4](P.116)这说明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过程中还是比较谨慎的,后来之所以演化为“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失误,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没有从思想路线的立场和高度去探讨与落实党的各项工作。因此,邓小平在“文革”结束之后,首先重新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并逐步发展壮大。

(三)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方向就是我们的方向。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一直坚持这种观点。正如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所指出的,群众路线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关系密切:“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脱离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1](P.547)这说明,群众路线在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基本出发点与生命线的作用。但是,由于毛泽东没能把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关系处理好,尤其是一味地笃信“群众的多数,首先是工农基本群众的多数”,并将其作为后来开展群众运动的基本出发点,使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发生了严重曲折,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四)独立自主是毛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独立自主当然凝聚了毛泽东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艰辛探索。在毛泽东看来,解决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都需要中国人独立自主解决。也就是说,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即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毛泽东仍然认为:“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我们自己在很长时期内都认识不清楚,何况外国同志呢?”[5](P.29)在毛泽东看来,要取得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能独立自主、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关键是其中体现出了独立自主开拓前进的探索和实践精神。

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的有效工具和武器。只有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涌现。

二、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遗留的深刻教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响深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自信,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吸取其中的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既要看到当时毛泽东探索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要关注其中所凸显的严重挫折和后果。

首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探索说明,一定不能照抄别国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说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各国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道路。倘若片面地,以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别国的经验简单地照搬照抄,不仅不能解决各国的实际问题反而会使其事业受到重创。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在中国的实践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指引下,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具体道路”,就是要不断地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正是毛泽东所一直倡导的要“善于总结经验,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

其次,只有不断地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灵活运用,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最大启示,就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毛泽东思想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恢复了毛泽东所倡导的关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严格遵循,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开辟并不断发扬光大。

还有,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之所以出现重大失误,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折射出了党的理论准备严重不足。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主要来自苏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即一大二公三纯。即使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建立在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至于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做出回答。虽然列宁提出了在帝国主义比较薄弱的链条可以实施社会主义革命,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历史也没有给他太多时间。以斯大林为代表的俄共(布)和苏联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探索也不是很到位。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毛泽东当时看出了苏联模式的弊病,也未能完全跳出对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解:“中国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直至现在,缺乏理论这个弱点,仍未完全克服。”[6](P.220)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由于理论匮乏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严重失误,乃至犯像“文化大革命”全盘性的错误。因此,没有充足的理论研究做准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就缺乏思想理论的对政治方向的正确引导。

总之,毛泽东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进一步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及其留下的深刻教训,都是党的事业不断发扬光大的宝贵财富,对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如火如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共中央 文献出版社,1992.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3.

[4]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M].北京:中共中央 文献出版社,1996.

[6]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胡 悦]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
新疆“三反”运动的历史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借鉴历史经验 加强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统一全党思想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越友好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