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与苏军共同战斗的日子

2015-08-15 01:29高晓燕
大江南北 2015年5期
关键词:苏军联军远东

□ 高晓燕

东北抗联与苏军共同战斗的日子

□高晓燕

周保中(左四)与苏联远东军军官合影

自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不甘当亡国奴的东北民众就开始了前仆后继抗日斗争,由最初各地自发的揭竿而起的抗日队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广袤的白山黑水之间打击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彻底消灭东北抗日联军,于1940年大规模向各抗联部队“讨伐”。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抗联在斗争中迫切需要与中断数年的中共中央取得联系,还迫切需要有个休整的地方,希望共产国际和苏联能给予协助。1940年1月至3月,中共吉东和北满党代表会议在苏联伯力召开,会议除了决定采取逐渐收缩、保存实力的方针外,同时抗联与苏联有关方面达成协议,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联领导的前提下接受苏方的必要援助,通过共产国际争取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

退入俄境,建立南北野营

1940年春,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远东军在伯力会议上达成了互相支援的协议精神,苏联允许中国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困难情况下可以转移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

1940年秋冬,东北抗日联军遭到了日伪的疯狂围剿,损失巨大。在敌人坚壁清野政策下,抗联队伍无法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衣食给养都极其困难,加上天寒地冻,人员伤病严重。一直战斗在饶河、虎林地区的抗联第七军遭到日军的疯狂进攻。“大量敌军在深山里用围堵穷追相结合的办法,使我军陷于极端危险的境地。支队长王效明根据周保中同志的预先指示,决定率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引自《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因而从10月末开始,一些抗联部队陆续越过北部边境,进入苏联境内。“这些越境部队,有的是因作战失利,进入苏境作短时间的休整和补充的,主要是抗联第一路军及第二路军第五军的人员。从1940年末到1941年初,先后过界入苏的抗联部队总数近600人。”(引自《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

为便于对越境抗联部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在苏联远东境内设立南北两个临时驻屯所,越境部队分别集中在这两个驻屯所内,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又把临时驻屯所称之为“野营”。

北野营,即北驻屯所的位置在伯力东北75公里处的苏联境内黑龙江南岸费·雅斯克村,这里有少量房屋,主要是帐篷。因其地处伯力东北,并为与在伯力以南双城子附近的另一处野营相区别,故称北野营,也称为A野营。这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依山傍水,夏可游泳,冬可滑雪,是进行军事训练的好地方。野营所需物资,则由苏方通过水陆两路运来,交通方便可保无虞。

北野营从1940年开始建设,据参与初建的抗联老战士、后任黑龙江省省长的陈雷回忆:“有一天,张寿籛把我找去,对我说:现在第三路军过界来到苏联的人已经不少,但人员分散,应当收拢集中,便于管理和整训,要我去进行这项工作。于是,我随苏军中尉萨鲍夫斯基到了雅斯克农庄附近的山林地带。此处在伯力城东北70公里处。我们在雅斯克东山沟里安营扎寨,收拢第三路军人员。这就是最初的A野营。”

1941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张寿籛、金策指示第三路军许亨植,鉴于第三军的险恶局势,为保存东北抗日联军的基本队伍,以免在将来的斗争中陷入更困难境地,决定除留下金策、许亨植等30多人继续坚持小部队活动外,第六、九、十二各支队由六支队政委于天放率领转移到北野营。不久,张寿籛也转入北野营。

南野营的位置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双城子(沃罗什诺夫、乌苏里斯克)之间的一个小火车站附近,当地人称蛤蚂塘。原来就有几间住房是苏军的一个驻屯地,这里也是山区,山高林密,人迹罕到。因其地在伯力之南又与北野营相对而言,所以叫南野营。南野营也称B野营。1940年11月、12月,柴世荣、季青所率第二路军五军一部先期到达这里。主要是第二路军第五军、第一路军警卫旅、第二、三方面军越境人员,约200人。

编入苏联红军远东军

1942年春,周保中同志从抗日联军长期发展考虑,“决将现有A、B两野营扩充整理,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旅司令部以下分编四个教导营,两个直属教导连(迫击炮、交通)”(引自《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目的是培养全东北的抗日救国革命军事政治干部。于是向苏联远东军代表王新林提出建议,用学校或教导队的形式把所有在苏联境内的抗日联军指战员编在一起,集中整训,这样既提高训练效果,又有利于备战。

7月22日,苏联远东军司令阿巴纳申科大将在伯力接见周保中、张寿籛,传达了斯大林批准建立国际步兵旅的批示,番号为苏联步兵远东独立步兵旅(简称为第88旅)。任命周保中为中国特别旅旅长,张寿籛为政治委员(后改任政治副旅长,金日成、王效明、许亨植、柴世荣分任各教导营长。同时指示:“中国旅之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乎养成中国东北各省之民族革命军事干部,一旦亚洲大变转处于新环境时,中国特别旅应起重大作用,成为远东红军与中国红军之连锁,使中国东北各省人民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因此旅的建立,必须加速训练,完成任何时期的战斗准备。对于旅之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的养成,不但领会战略战术与游击运动的原则与经验,同时必须精通现代各种兵器技术技能……”(引自《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苏联远东军区司令部向周将军授军旗、军衔,此后“南北营合并在一起,由北野营统一领导,周将军主持全面工作,兵力扩大到1500多人”(引自《抗日联军在黑龙江》)。

1942年8月1日,由东北抗联改编的中国教导旅正式组建完成,番号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也称“中国旅”),共1500人。教导旅名义上归苏军远东部队代管,装备由苏联提供,干部战士分别授予苏军军官、军士军衔,薪金和待遇与苏军同级指战员相同,并正式成立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为周保中。

教导旅成立后的两三年中,开展汽车驾驶、无线电通信、空降跳伞、滑雪等特种训练,提高广大指战员的战术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还分编十多支小部队,派遣到中国境内,进行抗日游击斗争,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5年5月,苏军攻占柏林后,周保中在苏军远东战线总司令普尔卡也夫同志积极帮助下,以抗日联军现有干部为领导骨干,计划建立六万至十万人的军队,以便参加大规模对日作战和展开敌后活动,当时还加强了东北各小部队的侦察活动和筹备降落敌后游击部队的准备工作。

配合苏军出兵,夺取抗战胜利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国际教导旅的抗联官兵为消灭日本关东军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教导旅在苏联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派遣十多个小分队返回东北,在北满、吉东、东满和辽吉边区进行游击活动,侦察敌情。他们的侦察范围达东北地区30余个县,基本摸清了关东军的工事位置、数量、质量、人员住所、弹药库、飞机场、桥梁以及军队的数量、调动情况等,包括日军在中苏边境修建的军事要塞。对日作战前夕,苏军最高统帅部根据小部队的军事侦察,绘制了边境地带日军防御工事详图,下发给连以上军官人手一册。

直接参加对日作战的抗联部队分为三部分:其一是伞降到东北的先遣小部队。1945年8 月8日夜,数十个抗联先遣小分队乘苏军飞机跳伞空降到东北,成为解放东北的先锋队。其二是在苏联各方面军中有抗联小分队担任向导。由于抗联战士熟悉东北地形,准确指引作战方向和目标,使苏军行军作战得心应手。其三是一直在东北坚持游击活动的抗联小部队。在大反攻开始以后,抗联小部队立即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有力地配合苏军的行动,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另外,他们先机抢占57个战略要地,打击日伪残余。日本投降后,中共东北地区党组织立即讨论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确定了57个战略要地,从8月开始抗联指战员先后进入这57个战略要地,包括东北三省省会及三省一切重要战略城镇,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战争结束后,苏联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向抗联教导旅发来贺电:“第88旅英勇的中国战士们,感谢你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情报,为我们远东军进攻中国东北起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对日本关东军戒备森严的要塞、堡垒进行的侦察和营救活动,高度体现了中国战士的优秀品格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苏联远东军第88旅是中苏朝多国、多民族反法西斯战士共同组成的国际旅……他们与苏联军民一起工作、学习(军事)、训练、战斗、侦察近5年之久。1945年8月,他们与苏军一同挺进东北参加解放东北战役,其历史性的贡献永载史册。

(作者为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猜你喜欢
苏军联军远东
2Analysis of the Usage of Domestictio and Foreignization in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胜利日阅兵(历史老照片)
英法联军为何不烧紫禁城?
远东战役中的和平天使
漫画轻兵器之十三
乌兹别克拆苏军纪念碑引俄不满
坦克挂拖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