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黑龙江杂技考略

2015-08-15 00:46薛成荣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百戏高句丽秋千

薛成荣 李 蕊

黑龙江省在地图上的形状很像一只飞翔的天鹅。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西东南部、西南部低。西北部、北部为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东南部为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脉,东北部为三江平原、西南部为松嫩平原。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住的边疆省份。早在数千年前,肃慎、东胡、秽貊三大古老氏族部落就在黑龙江地区生息、繁衍、发展。辽、金时,汉族移民开始进入黑龙江地区,以后逐渐增多。现在黑龙江省有汉、满、回、蒙古、朝鲜、赫哲、锡伯、达斡尔族、鄂伦春、鄂温克、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其中,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等5个民族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9!。

新中国成立之初,黑龙江地区仍沿用解放战争后期的区划,设置松江省(省人民政府驻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省人民政府驻齐齐哈尔市)。1953年7月18日,哈尔滨市由松江所辖市(地)、县(旗)不变。1950年10月,哈尔滨市开始设立相当于县一级的市辖区,齐齐哈尔市也设立了市辖区行政建制。两省共有14个市辖区。1953年8月,哈尔滨市由松江省省辖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同年8月1日,成立新的黑龙江省(省人民政府驻哈尔滨市)。同时哈尔滨市并入黑龙江省建制。统一黑龙江地区的黑龙江省延续至今。省界的变更情况是,1954年6月,中央决定将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时,并将原黑龙江省管辖的洮南、白城子等7县划归吉林省。1969年7月5日,又将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7月1日,上述地区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加格达奇、松岭两区仍由黑龙江领导。

简略知晓,上述黑龙江地区的部分历史概况非常重要。因为,在黑龙江的诸种艺术形式中,杂技是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它的孕育、发展、衍变过程中势必与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同时,记述和考证黑龙江杂技发展的履迹,尤其是古代部分,更离不开黑龙江的民族构成和区域划分等历史情况。特别是黑龙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概念。通常所说的东北地区,包括现今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哲理木、呼伦贝尔盟,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在内的广大区域。有人在考察黑龙江早期杂技活动时,就将东北几省和黑龙江省的省际区划模糊化了,因此把黑龙江杂技的源起与早期活动模糊化地提前几千年,不是十分令人信服。而欲客观地、准确地把握黑龙江杂技的发展经络,则必须以现今的黑龙江省区划为坐标来纵向审度。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对古代黑龙江地区的杂技活动记载却凤毛麟角,这给研究者带来极大难度。尽管如此,还是有热爱地域杂技的有志之士不畏繁琐和艰辛,经过大量的考证工作将古代黑龙江杂技发生、发展的历史理清了一个大致的线索。但是,由于所获文献史料的范围不同、理解和认识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等因素,笔者对黑龙江杂技源起年代的观点与前者相异。诸如,肃慎的弓矢,山戎的“秋千”,高句丽的“高丽技”,新罗"的狮子舞,以及辽、金时的一些杂技演出事例等,下面逐一分述。

一、“眓矢石纈”说是杂技很难

据《竹书纪年》记载,帝舜“二十五年,息慎(肃慎)氏来朝贡弓矢”。《国语》记载,周成王时,肃慎以眓矢、石纈入贡。以后文献都有记载。眓矢石纈,即为肃慎族使用的箭。眓矢通常指用硬木(主要是桦木)做箭杆的箭;石纈是石制的箭头。其作为狩猎工具,也作为朝贡品。至清代,桦木箭杆仍是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每年进呈清廷的贡品。

有人将“眓矢石纈”也看作是杂技道具,并据此推断黑龙江地区在四千多年前就有杂技存在,这种认识令人质疑。“眓矢石纈”只是一种狩猎的箭而已,并没有作为杂技的表演道具而存在。历朝历代文献资料均未出现其非狩猎、非军事用途的单纯表演技巧的记载。所以,说四千多年前黑龙江就有了杂技的历史还为时尚早。“眓矢石纈”只是一种原始形态的狩猎工具,并因此产生审美价值而作为贡品。如果硬是将其与杂技艺术联系在一起实在是牵强。

二、“秋千”之戏,疑似黑龙江早期杂技

《古今艺术图》载:北方戎狄,每到清明节的前一天,都有荡绳的习俗。后来有一个叫李芝兰的中原女子也以绳悬树立架戏之,谓之秋千。其被认为出自山戎之戏。自公元前600年间,齐桓公北伐山戎时,此戏开始传入中原。这段明代人高承的记述,引起了最早研究黑龙江杂技发展史学者的注意,并据此将其纳入到黑龙江杂技历史发展的事例之中。

对于山戎以及“秋千”,东北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存在着两种说法:

一是认为,山戎也称北戎在史籍上出现也很早,《史记·匈奴列传》载:“唐虞以上有山戎,……居于北蛮”。北蛮在此处是指黑龙江地区。《黑龙江志稿》认定:“盖黑龙江在唐虞时,息慎居其东南;山戎居其西北”。对山戎在黑龙江西北部的大体位置,古今史学家认为:今嫩江以西至大兴安岭一带为北戎部落联盟的势力范围,有“山戎之国”之称。

在春秋时代,山戎渐强,逐渐南迁。至河北一带,侵入燕国境地,燕庄公向齐国求援,“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己任,毅然出兵讨伐山戎(齐桓公23年,公元前663年)。孤竹之战,山戎败溃,齐燕联军胜利而归。从此,在史籍中山戎就消失了。山戎的《秋千》作为战利品,却在中原流传开来。在汉武帝时秋千已成为皇宫“后庭之戏”。

二是大多东北史学者认为,“山戎又称北戎,大致活动范围在山西太原河北东北部至辽宁、大凌河流域一带。……”春秋战国之际,山戎与东胡势力强大后曾由此向南拓展,达到今西拉木伦河以南及河北省的东北一带。”(参见《东北地区食生活史》)“山戎,又称北戎,活动于东北部。具体位置,学者界倾向于在大凌河流域。”(参见《东北史简编》)“山戎,有人认为即后来之鲜卑。有的说山戎春秋时活动于今天河北的北部;有的说山戎活动于今河北之东部,与当时的齐、郑、燕等国境界相接;有的说春秋时活动于燕国的北方。今河北东部春秋时属燕地,燕的疆域地跨今之河北、辽东地区;燕的北部相当于今之辽西。由此可见,山戎春秋时活动于河北、辽宁以及吉林西南部是可信的。历史家吕思勉说:‘窃疑山戎占地颇广,次第为诸国所并。至战国时,近燕者尚存’。这话是有道理的。近燕之山戎,可能在今河北、辽宁两省境内,齐桓公伐山戎到了东北是完全可能的。”(参见《东北文化丛书·东北文化史》)。

以上两种看法,似乎后者更接受我们要讨论的关于齐桓公讨伐山戎时的“秋千”到底与现今黑龙江有多少联系的问题。假设,或者说认定山戎早期在“黑龙江西北部”,那么到齐伐山戎时,山戎努力范围主要是在河北、辽宁一带了。至于齐出兵北伐的足迹,历史学家推算也仅到辽宁,不可能远涉黑龙江地区。因此,他们或带回去或学得的“秋千”之戏,也就不可能是在黑龙江发生的事情。至于当时的黑龙江地区还有没有山戎族人,对一个游牧民族来说,这也很难下定论。而即使是有,也只是今人推测,没有史料证明之。所以,“秋千”源于黑龙江的山戎之说,也只能勉强算作疑似。

三、“高丽伎”和“新罗!的狮子舞”

在中国杂技史上留下一笔的“高丽伎”和新罗"的“狮子舞”,尽管源自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或者说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但是,并不能只要是东北地区的,就应视为黑龙江的。

“五世纪时,高句丽乐舞传到南北朝时的南宋,称为‘高丽伎’或‘高丽乐’。”(参见方起东:《集安高句丽墓壁画中的乐舞》)高句丽,也简称高丽,周秦之际其先人就生活在东北地区,中心区域在今辽宁桓仁、新宾和吉林省集安市、通货市一带。公元前108年,汉武帝设四部管辖辽宁及朝鲜半岛北部,其中玄菟群高句丽县就是高句丽人的聚集地。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高句丽县辖区的建立政权,起初定都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公元3年又迁至今吉林集安市,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城(今朝鲜平壤市)。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政权先后在历史上共持续705年,其灭亡后,高句丽十五万户、七十多万居民迁居中原,融入汉族人群之中。(参见《试论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2003年6月24日)。

由此可见,古代高句丽民族主要活动范围不在黑龙江地区,因此“高丽伎”也就与黑龙江杂技没有多少历史渊源。而源自新罗(朝鲜半岛)的狮子舞,更与黑龙江杂技历史不搭界。

四、辽代宫廷演出杂技与黑龙江有无关系

说到辽代宫廷演出的杂技,就不能不提及“百戏”。“百戏”一词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当时是对乐舞、杂技等艺术的泛称。后来逐步形成了各自分化、各自发展的专门艺术品项。而在辽代,非常盛行“百戏”这一综合艺术演出形式。当时规定,逢辽主生辰宴会或宴请宋朝国使,以及皇帝册立皇后的仪式上,都要呈现“百戏”。据史载,辽朝历代皇帝都十分爱好“百戏”。而当时辽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这时辽朝上层统治者、显贵们所喜好的“百戏(杂技)”应不属于黑龙江杂技史的内容。其时,广阔的黑龙江地区西北部为室韦、乌古、敌烈等部族,东南部渤海故地居住的是黑龙江下游迁来的生女真各部。这些长期没有本民族文字,“以结绳为约束”的部族尚处于原始社会状态,他们不包含在辽朝的行政区域之内,辽朝对他们仅止于采取羁縻政策而已,极少有经济往来和文化传播。因此辽朝宫廷“百戏”演出与黑龙江地区关系不大。

金代首次出现有关黑龙江杂技演出的记载。由于过去史籍上有关金代以前黑龙江杂技活动的记载是一片空白,于是今人在探寻历史的时候只能借旁证而推论金代前黑龙江地区有杂技活动的可能。但是“可能”也只作为一种对过去时的推测和对将来时的预测,更何况“可能”的推测和预测往往都会错的。对将来的预测可以被实践所检验,可是推测历史的一幕却不可能重演。所以欲探明黑龙江杂技在金代以前的存与否,还得有待于考古、文物方面的新发现。

在2000年6月《黑龙江省志·文学艺术志》“杂技篇”的序中说:“黑龙江于金代即有关于杂技艺术活动的记载。”这种记述是较为客观的。之所以用“即有”,而不用“才有”,其深意就在于用“即有”这样一个模糊词来表示既不肯定说在金代以前就有杂技,也不肯定金代以前没有。所以,认真起来的话,写古代黑龙江杂技的历史,还是以金代开篇为宜。因为只有金代才有据可查。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正月二十日壬辰,诏差奉仪郎尚书司封员外郎许亢宗,充贺大金皇帝登宝位国信使”。率领近百人的外交使团,跋山涉水数千里,历时半年,到达金朝的京城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市白城)。向金太宗呈国书,献贺礼,受到热情接待。“次日诣虏庭赴花宴并如仪:酒三行则乐作,鸣钲击鼓,百戏出场。有大旗、狮豹、刀牌、砑鼓、踏跷、踏索、上竿、斗跳、弄丸、挝簸箕、筑?、角抵、斗鸡、杂剧等。服色鲜明,颇类中朝。”(《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

由此可见,这时的金廷的宴乐是以杂技节目为主,而且场面壮观,演员、演奏员有200多人。

女真族勃兴于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唐朝时称黑水靺鞨,生活在黑龙江一带,以渔猎为主。辽时,由于不堪辽朝统治者的长期重压,奋起反辽。1115年1月28日,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其金都城上京会宁府就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所以在宣和七年(1125年)上京会宁府演出的百戏(杂技),就是发生在黑龙江的事。后来金灭辽,又南下灭北宋,于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市)。迁都燕京后,海陵王为了不留原金熙宗奉行君主制的痕迹,完全解除女真族皇族合力与反抗力,来确保自己的皇位,于正隆(1157年)下令毁上京。自此以后,上京会宁府不再有往日市井繁荣的景象,而今成为一片良田。由此,黑龙江地区的杂技演出成了掠影,稍现即失。

猜你喜欢
百戏高句丽秋千
《日本书纪》中遣使高句丽有关记载的政治动机
散乐与百戏关系考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荡秋千”的由来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试论抚顺地区高句丽与女真城址之异同
荡秋千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荡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