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版社如何保证图书在版编目准确性的思考

2015-08-15 00:52
科技传播 2015年3期
关键词:总编室信息源书名

王 珍

江西高校出版社,江西南昌 330046

图书在版编目(英文缩写为CIP),是依据一定的标准为在出版过程中的图书编制的书目数据。具体地讲,就是图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由CIP 信息中心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根据出版单位提供的著录信息源进行编目,然后将编目返回出版社,并由其印在版权页的过程。编目囊括了书名、作者及著作方式、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国际标准书号、主题词、分类号和数据核字号等项目内容。

CIP 数据作为一项行业强制标准,不仅是出版管理部门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而且由于其具有信息权威、内容全面、发布及时、便于检索等特点,近年来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如查验出版物真伪、发行单位预订图书、图书馆采购等,在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确保CIP 数据准确性的意义就十分重大。然而,在工作过程中,笔者仍发现许多在版编目数据存在质量问题:一是数据著录内容不够准确,常见的如书名、著译者、版次等有差错、有漏项等;二是主题标引使用不规范,如标引顺序排列不当等;三是排版印刷错误,如格式、位置印刷的不规范等。这些质量问题给CIP 数据的应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影响了出版单位自身的形象和图书销售,如何进一步提高CIP数据质量问题值得业界共同探讨。笔者试图从出版社如何保证图书在版编目的准确性的角度,谈谈个人的拙见。

在出版社内部,CIP 数据工作由多个环节组成:编辑根据图书内容填写工作单提供信息源、总编室审核信息源并上传CIP 数据中心、总编室接收CIP 数据中心返回的编目并转交编辑、编辑核对编目内容并交付排版、编辑对排版后的编目进行校对并交付印刷。显然,编辑和总编室是出版社内影响CIP 数据准确性的两大关键要素。

1 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著录信息源的准确性

CIP 数据所有最原始的信息都是由编辑提供的,编辑是信息源的采集者、提供者和第一责任人,他们提供的数据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在版编目质量的先决条件。很多不准确的数据即是由编辑不能准确提供信息造成的,如以下几种情况。

1)漏报书名项和附注项,造成著录项目缺漏。有些图书有并列书名、副书名、附注项等信息,编辑常常会漏报这些信息,导致最终形成的数据不完整。

2)误报书名项和作者项,造成主题标引错误。一些编辑没有正确理解正书名、并列书名、副书名及说明文字、分卷(册)书名、丛书名等含义,对一些复杂的作者项也没搞清楚关系,常常误报,如将并列书名填入副书名,将两人的作者填成三人等,导致制作出来的主题标引与实际成书不一致。

3)没有按要求提炼内容提要,导致数据分类出现差错。内容提要是编目人员编制图书分类标引的主要依据,直接影响着分类的准确性,编辑填报的内容提要必须充分体现该书的类别。编辑往往忽视这一问题,如文学艺术类作品只填写内容,不交待体裁、书体、画种,使编目人员无所适从,导致数据分类差错。

编辑不能准确提供信息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不重视这些工作,缺乏责任心,二是不了解填写数据信息的基本知识,不会填。因此针对编辑要素,出版单位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提高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责任意识。编辑往往觉得填写数据工作是小事情,数据的差错不容易发现,不影响图书的阅读和销售,而把填写数据工作当作负担,应付了事。出版单位要向编辑宣传数据工作的重要性,要让他们意识到数据工作同样与图书销售密切相关;出版单位还应发挥总编室的监督作用,将数据质量情况作为图书质量考核的重要方面,引导编辑重视数据工作,树立质量观念和责任意识。

2)业务能力培训。新编辑上岗前,应进行有关数据工作的专门培训,了解图书在版编目的实施背景、目的、意义、作用及应用,掌握填写数据工作单的规则,做到科学、规范地填写;对于老编辑来说,也不是掌握了填写工作单的基本规则后就可以不需要再培训了,应定期将一些新出现的、容易出错的问题汇集起来整理成学习材料供他们继续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2 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作用,提高图书在版编目的质量

总编室是出版社管理CIP 数据的职能部门,起着重要的审核把关和培训编辑作用,可以说,出版社CIP 数据整体质量是由总编室决定的。那么总编室应如何保证CIP 数据的准确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遴选综合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CIP数据操作员。操作员的素质直接影响CIP 数据的质量,素质较低的人只会机械地将编辑提供的信息源上传,而不管信息源的填写情况;素质高的人则能够敏锐地发现信息源中存在的问题,发挥把关作用。操作员不但要求素质高,最好还要由具有编辑工作经验的人担任,这样不仅更能发现问题,也有利于与编辑沟通。操作员一定要具备责任心,缺乏责任心,素质再高也无济于事。操作员上岗前还要经过专业培训,并保持相对稳定。

2)总编室主任要发挥指导、督促、协调的作用。CIP 数据工作不仅仅是操作员个人的事,总编室主任要能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不能放任不管。总编室主任自己首先要掌握CIP 数据的基本知识,其次要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规律性问题,及时总结纠正。

3)做好数据上传前和付印前的审核把关工作。这是确保数据准确性的关键环节,操作人员上传数据前须对编辑提供的数据细心审核,查缺补漏,发现问题及时与编辑沟通,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后上报。编目数据付印前,操作人员要再次进行审核,防止出现随意变更编目数据情况。

4)做好成品书CIP 数据的质量检查工作。这项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成品书中CIP 数据的问题,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教训,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5)做好CIP 数据工作的宣传培训工作。总编室作为职能部门,应对编辑人员进行CIP 数据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宣传规范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编辑人员的质量意识,指导编辑按规则填报信息,培养编辑科学、规范填报的技能,使编辑人员能够与总编室一道共同承担起提高CIP 数据质量的责任。

6)与CIP 信息中心加强业务沟通和交流,保持数据的通畅和准确。

3 加强社内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图书在版编目的准确性

由于CIP 数据工作牵涉到编辑部和总编室等多个部门,仅仅从人的因素来提高工作质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严密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来予以保障,这对于数据工作质量保持长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以笔者所在的江西高校出版社为例。江西高校出版社之所以在保障CIP 数据工作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正是因为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科学的流程制度。这项制度包括组织培训、规范填报、严格把关、印前检查、变更信息、资料归档、成书检查、定期自查等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责任人,都是一道“防火墙”。按照这项制度,该社总编室要对数据进行三次检查把关:上传前要对编辑提供的信息源进行检查,看是否有错项漏项,是否有内容模糊、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并将信息源与审稿单、书稿进行核对,看三者之间是否一致;付印前要对印制编目数据的版权页进行检查,看上传后有变更的地方是否按要求变更,看编目内容与版权记录是否一致,看有无随意更改数据的情况,看印制格式是否符合规范,版权页只有经过总编室签字确认后才能交付印刷;图书出版后,要在第一时间对每种成品书的编目数据情况进行检查,看有无质量问题,发现了问题则及时查找原因,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总之,尽管提高CIP 数据质量的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但笔者相信,在国家有关部门、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在出版单位高度重视下,CIP数据质量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成为标准和典范。

[1]贾向春,李娜,罗晓梅.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中分类号的错误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6).

猜你喜欢
总编室信息源书名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信息源选择多样性研究:概念内涵与测度方法*
睡眠者效应
睡眠者效应
第十八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获奖名单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中译书名《为什么》)
探析总编室人员应注重修炼的意识与能力
总编室视觉艺术部 介是一个魔性的团队
总编室工作的“五项修炼”
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