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稻22特征特性及机插秧栽培技术

2015-08-15 00:42胡秀明王书玉刘贺梅孙建权殷春渊王和乐
种业导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秧田粳稻秧苗

胡秀明,王书玉,刘贺梅,孙建权,殷春渊,王和乐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

河南沿黄稻区水稻种植过去一直采用传统育秧、移栽技术,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农户土地田块分散,不适宜机械化种植。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部分地区已具备机械化作业的条件。另外,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和人工插秧成本的提高,机插秧等轻简栽培技术逐渐受到稻农关注,部分地区已开始尝试水稻机插秧种植。

目前河南沿黄稻区水稻机插秧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是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育苗技术方面不够规范,生产上迫切需要适宜机械插秧的水稻品种和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稻22 原名新稻062235,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系统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常规粳稻品种。新稻22 农艺性状优异、稳定,生育期适中,经过多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试验示范,表现为高产、多抗、广适、品质较好。2010年申请了品种权保护,申请号:20101089.6,公告号:CNA007192E。201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01。

1 特征特性

1.1 主要农艺性状

新稻22 株型紧凑,株高96 cm 左右,分蘖力较强,生长清秀,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片舒展,剑叶短挺,叶色稍深。穗大粒多、着粒密、较易脱粒,成熟落黄好。籽粒椭圆形,种皮为浅黄色,颖尖秆黄色,无芒或稍有短芒。有效穗约315 万穗/hm2,成穗率75%左右,穗长16 cm 左右,平均每穗总粒数122.6 粒,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7 g。

1.2 高产、稳产

2008年参加河南省粳稻联合预备试验,平均单产9 477 kg/hm2,较对照豫粳6 号增产6.7%。2009-2010年参加河南省粳稻联合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单产8 544 kg/hm2,较对照豫粳6 号增产13.1%,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100%。2011年参加河南省粳稻生产试验,7 点汇总7 点增产,平均单产7 962 kg/hm2,比对照豫粳6 号增产7.0%。2008-2012年连续5年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一般单产9 000 kg/hm2左右,良种良法配套种植,单产可达9 750 kg/hm2以上。

1.3 品质优、抗性强

2011年由河南省粳稻试验统一送检,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该品种达国家优质稻米标准一级。2011年河南省粳稻试验统一送检,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鉴定,该品种对叶瘟6 个小种的代表菌株ZB15、ZC15、ZD1、ZE1、ZF1、ZG1 表现为抗病(0 级),对穗颈瘟表现为感病(3级);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JS-49-6、PX079均表现较好的抗性,仅对白叶枯病病菌KS-6-6 表现为中感(5 级);对纹枯病表现为抗病。

1.4 广适性好

新稻22 属中熟常规粳稻类型,麦茬稻种植全生育期160d 左右,与对照豫粳6 号熟期相当,据河南省粳稻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多年多点示范表明,新稻22 适宜在河南省黄淮稻区及豫南籼改粳稻区种植。

2 机插秧栽培技术要点

2.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新稻22 机插秧育苗一般于5月中下旬播种,6月中旬机械插秧,秧龄25 d 左右,秧苗高15 cm 左右,以白根多且盘根结度好为宜。种粮大户及合作社机插秧育苗必须根据茬口安排,按照25 d 左右的秧龄推算播期,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机插面积大的,要根据插秧机工作效率和机手技术熟练程度,安排好插秧进度,合理分批浸种,顺次播种,确保秧苗适龄移栽。首期育秧秧龄掌握在25 d 左右,后期20 d 左右。随着气温升高,秧龄逐渐减短。

播种前晒种1~2 d,用使百克或咪鲜胺浸种预防恶苗病,用秧375~450 盘/hm2,播量1.5~2.25 kg/hm2。秧盘用土选择经过筛的菜园土、耕作熟化旱土、或经秋耕冬翻的稻田土细土等,不能选用近期使用过含除草剂的田土,大田须准备床土1 500 kg/hm2,另备未培肥过筛细土375 kg/hm2作盖籽土。床土培肥每100 kg 过筛细土匀拌1 g 壮秧剂,秧盘覆底土1 cm,播种覆土盖籽后用无纺布覆盖、四周压实;水分管理要保持无纺布湿润;全程采用无纺布覆盖的要在齐苗后松去四周土块,让无纺布随秧苗生长而松动自如,确保秧苗能正常生长和防虫;齐苗后如需去掉无纺布可在傍晚进行,秧田期喷药防治稻飞虱,做好肥水管理,适当晾田,有利于形成壮秧。

2.2 保证基本苗

小麦收获后及早整地插秧,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试验示范证明,新稻22高产丰产适宜插植密度,一般以行距30 cm、穴距13~17 cm、2~3苗/穴为宜。插植密度要根据土壤肥力、水源条件、插秧早晚而确定,肥力高、水源好、插秧早适当稀插,反之要适当增加基本苗。

新稻22 机插秧以25.5 万穴/hm2、基本苗90~105万/hm2为宜,确保有效穗315~345 万/hm2。沿黄稻区作麦茬机插秧在大田旋耕整平后薄水浅插,原则是插秧机下地前看不到水层,插秧时及时送苗,不出现空抓缺苗,插秧深度入泥为2~3 cm;先插中间大田,最后两边横头出田块,如有必要可人工补苗。

2.3 科学肥水管理

2.3.1 科学施肥 用过壮秧剂的秧苗一般不需追肥。如果床土没有培肥或秧苗在一叶一心期叶色较淡,于傍晚待秧苗叶尖吐水时可施用尿素60 kg/hm2,薄水匀施,或对水7 500 kg/hm2浇施。用肥后洒一次清水以防肥害伤苗。

看苗施好送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d 的傍晚施一次断奶肥,用尿素75 kg/hm2,对水7500 kg/hm2,傍晚浇施。大田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配施磷、钾肥。

追肥以尿素为主。机插秧底肥施有机肥45 m3/hm2、水稻多元素复合肥450 kg/hm2,一般再追施纯氮255 kg/hm2,本着前重后轻的原则分2~3 次施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蘖早生快发,提高成穗数,幼穗分化后期不再追肥。

灌浆期喷活力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保活秆成熟,增加粒重。

2.3.2 水浆管理 秧田前期以秧田床土湿润管理为主,保持盘土不发白和晴天中午秧苗不卷叶,缺水补水。补水方法,秧田集中的可灌平沟水,小面积可早晚洒水。移栽前3d 要控水炼苗,遇雨要提前盖膜遮雨,防止床土过湿影响起秧和机插。也不能过干,否则盘内秧块易开拆,难以育出毯状秧苗。

在分蘖后期应注意及时控水晾田,一般以叶色稍微显黄、脚站地不陷为宜,对于长势过旺的田块应适当重搁。

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高峰,是田间蒸发和叶面蒸腾、生态用水和生理用水的高峰期,因此此期对水反应敏感,应以湿润为主,并保持田面有水层。

籽粒灌浆期应以间歇灌溉为主,常灌跑马水,切忌大水长期浸泡,并及时晒田,提高防倒能力。

收获前15 d 左右断水,适期收获,减少产量损失。

2.4 科学防治病虫害,及时除草

根据病虫害预报及时做好大田病虫害防治,重点做好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穗颈瘟等防治工作。秧田期重点做好稻蓟马、稻水象甲和稻飞虱等害虫防治及除草工作。

2.5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优质稻米生产的关键,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稻米的品质,过早会有许多青粒和不饱满粒,降低整精米率;过晚则易产生裂纹米、碎米,也会降低整精米率。当田间98%以上的稻穗粒达到蜡熟中后期,95%谷粒变为金黄色,穗枝梗变黄时为最佳收获期。

另外,稻田撒麦区,撒麦时间以9月25日以后为宜,以克服稻田后期浇水与小麦出苗的矛盾,保证水稻正常成熟、小麦正常出苗,缩短水稻与小麦的共生期,有利于小麦苗齐苗壮,为小麦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1]王和乐,王书玉,孙建权.沿黄水稻栽培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2014(5):13-14.

[2]尹海庆,王生轩,王付华.优质高产水稻生产新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 .

[3]华旭,陈军.水稻机插秧技术要点[J].农业装备技术,2012(2):51.

[4]谷志恒,张艳霞,徐利.水稻配方施肥技术[J].种业导刊,2010(11):29.

[5]杨永升,李兴领.水稻条纹叶枯病和传毒灰飞虱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J].种业导刊,2015(8):15-17.

[6]冯尚宗,王世伟,赵桂涛,等.有机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11):90-93.

[7]许宜文,许潘宏.水稻新品种广两优916 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5(2):20-21.

[8]孙建权,王书玉,刘贺梅,等.不同灌溉方式下水氮耦合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种业导刊,2015(6):15-17.

[9]张丽娟,田伟忠.影响水稻高产的气象生态因子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90-93.

猜你喜欢
秧田粳稻秧苗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感怀
农民
新形势下湖北粳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