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

2015-08-15 00:46张永宾刘立贤
中兽医学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毒血症黏液季节

张永宾,李 轩,刘立贤

(石家庄市动物园,河北鹿泉050200)

1 流行概况

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是由魏氏梭菌的毒素引起的急性毒血症。临床上以胃肠出血,尤其小肠出血为主要特征,对野生动物中反刍兽危害严重。该病国内养鹿场曾常有发生。吉林省某鹿场1985-1987年因该病死亡梅花鹿127只,全国各家动物园几乎都发生过本病,并且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失,麋鹿、梅花鹿、水鹿、马鹿、羚羊等都有发病死亡记录,严重的可使成群的麋鹿、梅花鹿全部死亡。2012年6-9月期间本园展养的鹿群发生本病,据不完全统计发病死亡动物多达26只,其中麋鹿12只,梅花鹿12只,马鹿2只,给我园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2 流行病学

2.1 感染途径

2.1.1 外源感染:本菌芽胞存在于土壤或污水中,当动物采食了被该菌污染的草料和饮水后而发生该病,例如夏季刚下完雨后,有些兽舍的运动场泥泞不堪,而在这样的运动场生活的反刍兽,其饲料很容易被污水和粪便污染,动物食入这样的饲料,很容易发病。本病也可以通过引进动物时将病源带入。

2.1.2 内源感染:实际上是自身感染发病。在动物体内胃肠道存在有很多种菌群,健康状态下对身体无害,因消化道内少量该菌由于量少,繁殖缓慢,产生少量毒素,不断被机体排除而不表现致病。当饲料实然改变,动物采食量增大含蛋白质或污染该菌芽胞数量多时,瘤胃正常分解纤维菌群不适应,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分解产酸,使瘤胃PH值下降在4.0以下时大量未消化好的饲料进入肠道,导致肠道内魏氏梭菌迅速增长,同时产生大量毒素,动物体一时不能排除,吸收入血,引起中毒死亡。

2.2 流行季节 该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多在5-10月份,该季节由于以干饲料为主而转换成为青绿多汁饲料的时候,尤其饲料突然变更,即由干饲料转变为青饲料时,最易引发该病,添喂精料的动物更易发生本病。特别是饲喂被该菌芽胞污染比较严重的低洼地水草时更为危险。流行季节以外散发的病例主要与饲喂方法有关。

2.3 流行方式 内源感染多呈散发式流行出现,外源感染多呈暴发式流行出现。

2.4 易感动物 野生动物中反刍兽易感,以鹿场为例,同群膘肥体壮,食量大者爱抢食者先发病,而弱小者则少发或不发本病。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特点是突然发病死亡,很少见到明显症状,一般10个小时之内死亡,部分病程延迟到数天。病程稍长者见到病兽精神沉郁,离群独卧,鼻镜干燥,反刍停止,腹围增大,口流涎液,体温升高至40-41℃,呼吸困难,起卧频繁,粪便带血,呈酱红色,含大量黏液,有腥臭味,肛门及后肢常被血便污染。病兽有明显的疝痛症状,常作四肢岔开,腹部向下用力姿势,个别动物回头观腹。死前运动失调,多有神经症状,后肢麻痹,口吐白沫,昏迷倒地死亡。

4 病理变化

因该病死亡病兽营养状况良好,尸僵完全。鼻孔和口角有少量泡沫出现,可视黏液呈紫色,腹围明显增大,皮下个别有胶冻样浸润。该病主要病理变化在胃肠道和肾脏,打开腹腔后有大量红黄色腹水流出,大网膜、肠系膜、胃肠浆膜明显充血,呈黑红色,瘤胃充满未消化好的食物,瓣胃和网胃轻微出血,皱胃变化明显,胃底幽门部黏液脱落,呈紫红色,有大面积出血斑,严重者呈坏死状,整个黏液和肌层剥脱。小肠变化最为明显,外观呈“灌血肠样”,剖开有大量红紫色黏液流出,如“酱油样”,黏液和肌层剥脱。有的动物肾脏稍肿大,变软,脆弱,严重者呈软泥状,故本病又称“软肾病”。但是并不是每个死亡的动物肾脏都表现出软泥状。

5 临床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所见,可以初步诊断本病,实验室检验报告最终确定诊断。

6 预防治疗

6.1 由于该病发生急,死亡快,病死率高,多数动物来不及治疗就倒地毙命,只有对病情较长的动物和受威胁的群体采取相应的消炎抗菌和对症疗法。选用大剂量青霉素类和磺胺类药物有一定疗效,临床上投服磺胺甲基异恶唑片能收到一定效果,首次量是0.1g/kg体重,维持量0.07g/kg体重每12小时喂服一次,连用5-7天。

6.2 在流行季节和疫区,动物发病之前,提前喂服消黄散和健胃散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本病的发生。消黄散配方:马齿苋10.0、板蓝根10.0、郁金5.0、白药子5.0、黄药子5.0、大黄5.0、知母5.0、贝母5.0、黄岑5.0、金银花5.0、连翘5.0、公英5.0、地丁5.0、甘草5.0,上药按克、市斤、公斤配制均可,加工粉碎成细粉末后拌在料内喂服,按0.5-1.0g/kg体重,日服一次,连续用药5-10天为一疗程。健胃散配方:炒神曲10.0、炒麦芽10.0、炒山楂10.0、炒莱菔子10.0、厚朴5.0、枳壳5.0、陈皮5.0、青皮5.0、苍术5.0、甘草5.0,上药按克、市斤、公斤配制均可,加工粉碎成细粉末后拌在料内喂服,按0.5-1.0g/kg体重,日服一次,连续用药5-10天为一疗程。用药原理是:用消黄散来清除三焦积热,达到散瘀消肿排毒之功效;用健胃散来消积破气,化食宽肠。二者同用能使胃肠道内的有毒物迅速后送排泄于体外,起到预防和治疗本病的直接效果,临床上选用价值甚高。

6.3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病从口入是关键。禁止从低洼地带及水塘边割水草喂给动物,因低洼地带及污水塘水草常被魏氏梭菌芽胞污染,最好喂前用清水(自来水管水)冲洗干净新割来的青草,而后放于草架子上晾晒后再喂。保持兽舍干燥、清洁、卫生,防止饲草和饮水被污染,严禁将草料投放在地面上,尤其是多雨季节,要将草料放在草架子上和料槽内饲喂。换草季节要严格控制过渡期的草料定量,同时要按比例下降精料10%-15%,适应6-12天后再调整定量,将干青草搭配喂给,饲喂的动物饥饱程度相当于7-8分饱即可。对个别体壮抢食者饲养人员要限制其行为,控制其食量。定期对兽舍环境卫生进行大消毒,确保饲喂草料不被污染。

6.4 预防接种:在该病常发的疫区或养殖场,最好早春季节接种疫苗,如:“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肠毒血症三联四防灭活干粉疫苗”或“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灭活疫苗或对鹿群可直接用“鹿魏氏梭菌灭活苗”免疫接种,选用疫苗要按说明书试验安全后批量注射。

6.5 对病兽要严格隔离治疗。必要时采取“饥饿疗法”与“清肠排毒疗法”同用。对病兽使用过的物品及饲养场地要严格消毒。对死亡的尸体要深埋处理,焚烧最好,防止本病扩大蔓延。

7 体会结论

7.1 治疗本病选用抗菌消炎药物对治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多数情况下来不及治疗就已经造成动物死亡,如果提前喂服抗菌消炎药物预防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易引起动物厌食、停止反刍、尿血、精神沉郁等不良反应。

7.2 在流行季节和疫区对未发病的动物提前喂服加减消黄散和健胃散,可以从根本上预防本病的发生,即能起到“预防胜于治疗”的效果。临床上选用此方,功用为散淤消肿,消除三焦积热。主治气喉肿和,食颡虚浮,气促短粗,颡黄症候。颡黄乃卒急治症,急则治其标,故以郁金、白药子,黄药子、大黄,散瘀消肿,急救为主药,在此配方基础上加用马齿苋、板蓝根并重用作首,功效即可数倍提升,又能除去病根。三焦积热用知母、贝母、黄芩清热毒以治本为辅药,再加上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鱼腥草、柴胡更能败毒,同时还能起到“菌毒并治”的效果,如虎添翼,功效更猛。然恐苦寒伤胃,燥伤肺金,故缓之以甘草,润可加蜂蜜为协调药,共成缓急相济、标本兼治之方剂。作者经临床实验,此方对多种动物的传染性疫病如禽流感,传染性鼻炎,支气管炎,喉气管炎等症高度敏感,对羊传染性口炎、羊传染性脓症病、羊痘、心肌炎、急性胃肠炎、急性出血性肠炎、乳腺炎、野生动物反刍兽肠毒血症等及各种感染性疾病均可选用此方进行预防和治疗,具有显著疗效。选用此方期间为了保证动物食欲不减,无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均可配合健胃散同用,能起到促进动物食欲,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的功效,对动物健康均有益处。此方是预防和治疗多种动物共患疫病的有效首选配方,临床选用价值甚高。

7.3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病从口入,定期预防接种疫苗,对病兽严格隔离治疗,必要时采取“饥饿疗法”、“清肠排毒”、“环境消毒”等疗法同用,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感谢李创新高级兽医师,在成文过程中给予较大帮助。

猜你喜欢
毒血症黏液季节
羊妊娠毒血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连续性血液净化应用于重症脓毒血症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我喜欢的季节7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季节蠕变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季节的变换
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诊断脓毒血症的临床意义
芎归六君子汤减少COPD大鼠气道黏液的高分泌
花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