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个全面”的基本内涵与内在共性

2015-08-15 00:50韩建旭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韩建旭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一、“四个全面”的基本内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积极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此不断推进与发展。十八大以来,党相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内涵虽各有侧重,但都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最早出自《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活比较宽裕的理想社会模式的美好向往。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用小康之家或小康社会比作“中国式的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小康的现代概念并制定了“三步走”跨世纪发展战略。随后在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提高和人民总体进入小康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际上开启了邓小平第三步战略的实施阶段。

党的十八大立足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就与问题,从我国新的实际和人民新的期待出发,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启了邓小平第三步战略的完成阶段。具体来看,“全面”是对前一阶段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总体小康的一种完善与超越,更加注重整体性、协调性。在内容上注重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共同发展;在地域上重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在群体上强调提高中低阶层收入和福利。“建成小康社会”在语义上为完成时,是前一阶段“建设小康社会”过程和目标的结束。也就是说建成的小康社会,要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实现“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协调推进。

(二)全面深化改革

文革结束以后,党总结建国后历史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对内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对外开放,完善并发展了社会主义。随后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目标不断改革、纵深推进;党的十六大以后,继续完善改革与开放,并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其作出了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同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具体而言,“全面”是指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在改革对象上,覆盖许多阶层、群体,涉及不少人的利益;在改革内容上,注重各项改革的协同配合与良性互动,发挥强大的合力作用;在改革手段上,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辩证统一,发挥制度文明与探索精神的双重功效。“深化改革”强调改革的纵深性,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经济社会转型,众多的社会问题与矛盾不断倒逼改革,多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区,要求对利益关系作较大调整。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实现发展,党反思国际国内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依靠民主法制治理国家的重要性,重建并发展了法治。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随后载入宪法,并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出台了多部法律,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六大以后,坚持科学发展,力促和谐法治,完善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其作出具体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办事相统一,要求不断实现人们思维方式法治化,进而保证党领导下各项事业依法进行。其中,“全面推进”意味深长,更加强调依法治国的整体性、系统性。在内容上,是对前一阶段着重建设法律体系的调整、超越,涵盖了从科学立法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个环节,渗透国家、社会及个人各个层面。在主体上,更加重视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方面力量的共同合作与相互支持,加强被管理者的参与力度。在手段上,坚持立法与法律实施的统一,不断促使“法律体系”转变为“法治体系”,树立法治权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契合,以法律规范行为,以道德提升认识;坚持依法“治官”与依法“治民”的结合,把“官”的权力关在法律的“笼子”里,为民众严格守法提供榜样。

(四)全面从严治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员干部出现不少不良作风和违法乱纪行为,败坏党的声誉、破坏党群关系,为此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都强调了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官方媒体对全面从严治党公开报道,并作了重要论述。全面从严治党,主要在于统筹、协调、严肃推进党的建设各项任务。“全面从严”强调治党的整体性、制度性、严格性。在内容上,以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党员干部为重点,并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在主体上,更加注重治党的过程中党中央与各级组织的配合,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同时强调发挥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优化管党治党的效能。在手段上,坚持从严治党常态化,保持持续高压,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狠抓不放、常抓不懈;坚持从严治党制度化,严明党纪国法,不断优化顶层设计,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制度机制;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作好表率。

二、“四个全面”的内在共性

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分析可以看出,“四个全面”尽管在历史渊源、提出时间、具体内涵等表面上存在区别;但是四者也共同有着一些本质的、固有的、规律的特点,即内在共性。“四个全面”的内在共性对于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内涵、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逻辑联系,都至关重要。

(一)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根本观点;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或学说,主要探讨的是解决问题的路径、步骤或程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指南。“四个全面”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想问题、办事情;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唯物辩证法,全面的看待和解决问题;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站在人民立场,一切为了人民,高度回应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利益诉求和期待;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统一,既面向中国问题,又重视全面协调发展,不断促进共同富裕;坚持筑牢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大厦,注重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在推进“四个全面”进程中的保障作用。“四个全面”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哲学意义上达成了高度契合的、统一的、相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

(二)共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现实需求

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现实需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具有显著的实践特色。首先,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个全面”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我们经历了总体小康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两个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之前我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全面依法治国之前我们恢复重建了民主与法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之前我们不断加强与改善党的建设,几代领导集体都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立足前人的伟大实践,我们党为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提出了“四个全面”。其二,现实的需求是“四个全面”提出的直接原因。30多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社会缺乏公平公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加剧、经济发展不协调不科学、民主与法治发展不足、党员干部腐败严重等。也因此“四个全面”由各领域的问题倒逼而产生,适应着国内外战略需要。

(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优秀的理论品质,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方法,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它们从时代需要和实际出发,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经验,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明成果,批判已有结论并补充或修正,探索并发展了小康社会理论、改革开放理论、依法治国理论与从严治党思想。一如既往,“四个全面”高度回应国内外战略需要、人民新期待,深刻总结前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小康建设、改革开放、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经验,对以往不太全面、不太协调、不太注重整体性的理论或思想进行了完善。在承继前人的同时又打破陈规旧制,吸取教训的同时又排除错误发展方向,应答并解决着新问题,开辟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境界。

(四)共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追求

简单的说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民主化的政治、科学化的文化、城市化的社会、生态化的环境等,是全体中国人苦苦追求的理想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不断取得非凡成就,“四个全面”使我们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愈来愈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百年目标之一,注重协调、整体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回应矛盾与问题,致力于协同推进各领域体制的改革,致力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着重强调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重视党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的使命担当,不断改善与加强党的建设各项任务。这些都有力地说明,“四个全面”围绕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追求,是对实现伟大目标进程的充分的战略部署。

[1]习近平首提“四个全面”吹响治国理政“集结号”[EB/OL].人民网,2014-12-1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人民网,2012-11-08.

[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4]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2-25.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