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旅游人才的创新培养

2015-08-15 00:49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旅游业人才职业

乔 滢

(1.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2.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一、旅游人才资源的流失现状

2014 年课题组对我省高校旅游专业近3 年的招生、就业对口率以及流失率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超过85%,对口就业率平均为56.8%,但3 年之内的流失率高达90%,即3 年内稳定在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不到一成。旅游高素质人才的流失现状之严重可见一斑。诚然,合理的人才流动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可以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实现行业良性发展,而且可以体现行业发展活力。但过于频繁的流动,过于严重的流失,对河南省旅游业来说是一个预警信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原因可归咎于整个旅游行业和国内旅游市场等大环境,但作为肩负着培养旅游高素质人才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却不得不有所反思。

事实上,高校毕业生要成长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必须在基层业务部门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能否熬过3 年左右的“培育期”便是入职后面临的重要抉择,而许多学生熬不过这一时期就匆匆离开了旅游企业。企业方反馈,目前旅游专业毕业生大多缺乏职业意识,缺乏实际操作和企业管理的专业能力,无法满足景区管理与旅游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旅游教育与行业严重脱节,行业因素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严重不足。

二、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充分发挥其第三产业的带动功能,吸纳了不少农村闲散劳动力和社会青年。使得社会上对旅游就业产生了偏见,认为整个旅游业的就业门槛低。这种状况对于旅游业吸纳高素质人才尤为不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熟悉业务又懂外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以及深谙旅游开发与规划、景区管理、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品开发等专业人才仍是促进河南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旅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类型:首先是具备国际视角的高端管理型人才,例如旅行社职业经理人、酒店职业经理人、高级行政总厨等;其次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如专业计调人员、旅游策划人员、中高级导游人员、小语种导游人员、金钥匙级酒店服务人员等;再次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业态人才,如旅游信息管理人员、旅游电子商务人员、旅游专业咨询师等。综合以上分析,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给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明确了培养目标,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目前河南省新的旅游人才规划尚未出台,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缺乏长期规划和计划,没有统一的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旅游院校、培训机构等旅游行业的相关部门对人才的培养仍然缺乏统筹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从旅游教育角度来讲,一是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受专业目录的限制,目前我省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仍普遍冠以“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趋同,培养目标、课程、教材使用雷同。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无论知识结构还是能力结构均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的任职要求。二是旅游学科地位低。作为一个二级学科,不能客观反映旅游专业具有多学科、跨学科性质和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三是人才流失和招生困难并存。省内本科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流出比例大,中职学校生源下降,招生困难,大有日趋萎缩之势。

从旅游培训角度来讲,一是旅游培训基础建设薄弱。旅游培训工作的基础在于教师、教材和校外实习基地,而河南省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建设都比较薄弱,缺乏有规模、有实力、有特色的专业培训机构;缺乏知识体系完备且具有旅游业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虽然教材书目繁多,但良莠不齐,继承的多,创新的少,大多不能与时俱进。二是培训效益不明显。导游的培训尚缺乏硬性约束,培训成果与员工的使用、考核、晋升等不配套,无法提升企业、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四、旅游人才的创新培养

如上所述,旅游业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技能人才,但是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不能与河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契合,无法助推中原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因素、行业因素、企业因素和个人因素后,课题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课程设置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旅游专业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开设基础课程,学生一般到大三才陆续接受专业课学习,专业实习也一般安排在毕业前夕。职业素养的提升是无形的,所以在课程设置、内容设置的应用上要比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困难得多。因此,我们根据旅游行业淡旺季明显的特点,探索实行长短学期制,在教学活动2674 个总学时中,压缩理论课的比重,辟出1579 个实践学时,科学分布于各个学期。并且在专业限选课中除了保留原有的旅游规划实务、旅游法规、现场导游等基础课程外,拟增加客源国概况、旅游文学选读、旅游资源实地调查综合实习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使学生能够身临职业领域,更广泛地接触专业知识。

(二)课堂教学

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专业技术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所肩负的责任。为此,课题组对所授课程进行了实验改革。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多用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课堂讨论法、现场教学法。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试着通过安排学生座谈、交流、总结、教师发表引导意见的形式,对教学中新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和讨论,实现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当下,鉴于我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进慕课系统的建设,旅游英语课程进入慕课系统只是时间的问题。课题组就资源组织、师资选择、教学方式等软硬件正在进行积极的准备,力求用多样化、现代化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满足时代对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崭新要求。

(三)课外活动

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在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社会活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定期举办综合知识理论竞赛、中英文景点讲解和才艺展示比赛,并参照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的评判标准;结合导游职业特点,选择舞蹈、朗诵、唱歌、魔术等表演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充分利用郑州市每年举办郑开国际马拉松比赛、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城隍庙民俗文化旅游节、国际会展中心大型展会等时机,组织学生争当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参加义务导游、外语翻译、礼仪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自豪感;结合旅行社和星级酒店的要求制定出有关仪容仪表、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方面的规范,要求学生执行,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

(四)校外实践

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在实践情境中的学习。学院允许学生把实践与就业挂钩,自己寻找实践单位。同时也积极加强与所有学生实践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提高校外实践的考核与管理质量。实践成绩主要由课题组自拟的“综合评价量化表”反映出来。成绩以指导教师的评定为准,并参考学生自评成绩。实践结束返校后学生须完成实践总结,与指导教师一起检讨在真实世界中自己所欠缺的职业素养,以便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我定位与社会、企业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定位的偏差所在,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五、结束语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养是服务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课题组通过系统地探索和研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现代高职旅游外语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不仅学生可以根据旅游市场的人才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且教学过程也更加具有实践性和职业性。但是,由于创新驱动模式的建构和执行尚未大力推广和应用,其对优化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的作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地深入跟踪研究。

[1]许建平,任燕.中国旅游服务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6-60.

[2]赵红.河南省旅游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对50 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1-14.

猜你喜欢
旅游业人才职业
人才云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