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

2015-08-15 00:51◆马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青少年

◆马 菁

(中国儿童中心)

一、新形势下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理论来源于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主流的思想观点,也产生于现实,并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一)信息化时代青少年面临价值观选择困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性和复杂化,反映在我国的价值观领域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变性的趋势,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先进和落后的、积极和腐朽的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对于心理尚未成熟,抵抗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来说,要在这些价值观念的交锋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非常困难,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传媒的普遍流行,为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便捷生动的渠道。但由于网络传媒的开放性和商业性,不可避免有各种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借着文化要大众化的幌子充斥着网络媒体,使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二)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渗透愈发深入

世界各国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价值的培育。国家的崛起不仅是经济崛起、制度崛起,更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崛起。法国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为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也为其国家实力的增强做出了贡献。各国越来越重视价值观的培育,并将文化价值观的宣传渗透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加以推进,而价值观念的竞争则是文化竞争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被称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代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教授曾指出,文化全球化本质上是超越本土的文化认同或价值认同,简单说,就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一种入侵。“苏联解体”就是上世纪世界格局的最大变革,它给中国一个深刻的警醒:价值观的沦落是灾难性的,社会主义的活力在于必须保持价值观的先进性。广大青少年由于其自身的心理弱点而首先成为被渗透的主体。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高他们辨别各种思想意识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免疫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价值观念侵蚀,从源头上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意义重大,任务紧迫,势在必行。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问题突出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也被称之为是心理风暴期、混沌期、危险期和第二个反抗期。尤其是在青少年早期和中期,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要求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一定的目标,但是能力与期望之间往往产生偏差,使得青少年的内心经常充满矛盾,情绪与行为也不太稳定,自制力和承受力都比较弱,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引导不到位,将会影响到下一阶段人格的健全与发展。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心理特殊性及社会环境、大众媒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出现令人担忧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理想信念淡漠和价值观扭曲。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影响以及西方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呈现出功利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特点,他们在政治上的追求趋弱,淡化社会理想信念,更加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个性化发展,尤其当他们的社会理想信念与生活理想相冲突时,青少年往往会选择调整或放弃社会理想信念,转而选择金钱至上或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

2.道德观念淡漠和素质滑坡。青少年虽然对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知,对善恶、是非、美丑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严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相一致的现象。尤其是对周围发生的社会不良现象,青少年的态度也存在认知和行为选择不相符合的困惑。比如,屡屡出现的“扶老”现象,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是应该做的,但结果却出现施救人被讹诈现象,传统道德行为标准和个体行为结果产生冲突,加之社会舆论缺乏正确的宣传引导,给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带来一定的困扰。而对于近期频繁出现的“女生群殴”事件、“3分钟扇同学18个耳光”等校园恶性事件,则无不在拷问着每一个青少年的良知和道德观。

二、新形势下加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在多样价值观的相互激荡中,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随着社会实践条件的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地向前深化。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研究,不仅能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深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

张耀灿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一书中指出,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在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中都穿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具有高度趋同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能够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成熟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1.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基于青少年价值观缺失的现状,尤其是目前青少年犯罪比例的升高以及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把目光投向这个领域,也引起了中国政府、学校和家庭的极大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提高其道德素养,提升其精神境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养成。

2.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将价值观内化过程描述为三个阶段:由外在压力造成的而非真心实意的服从阶段,自愿接受的同化阶段,以及新行为已经进入潜意识,自然而然地成为个体一部分的内化阶段。目前,我国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认知阶段。认知与行为容易发生偏离,要使认知真正转化为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便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这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不相符的。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强烈且具有反抗情绪,反感死气沉沉的知识传授,喜欢多元、个性、创新的表达。有调查数据显示,大众传媒备受青少年青睐,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巨大。因此,新形势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则是对过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一种革新,也是现代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示优势的一种考验,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增强其实效性、针对性和兼融性。

3.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只有人民群众发自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转化为一种自觉追求,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进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决定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未来核心竞争力。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确定国家未来的综合国力及其战略地位。

三、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是对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最新凝炼。如何使广大青少年把这3个层面、24个字的基本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探究其有效路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路径一:正面灌输,积极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会自发地在青少年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加以灌输。灌输方式应多样化,可利用当地红色资源,通过组织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参观“渣滓洞”“杨虎城公馆”,瞻仰“毛主席纪念堂”“百色起义陵园”,走进“小萝卜头塑像广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让广大青少年参与其中,亲身感受活动过程中情感和心灵的震撼,用正面灌输和积极引导的方式,达到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课堂教育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应做到有灌输又要有互动,如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开展主题读书活动、举办先模人物事迹报告会、观看优秀影视作品、实地调研考察等,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有利条件,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努力促进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正面灌输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路径二:区别对象,循序渐进。

青少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年龄群体,由儿童期到青春期到青年前期、中期和后期,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层次差异。针对差异性,应采取区别对象,分层施教的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30日参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中强调:“少年儿童培育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教育方法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少年儿童合适的方法是体验教育,而体验教育由低到高又可以分为游戏体验、情景体验、和角色体验等。中学阶段则采用互动参与、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的方法效果更佳。

路径三:“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一起来关心、支持,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是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关爱而不溺爱”,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经常沟通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

二是坚持学校道德教育的导向作用。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应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14年10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同学们都得到倾心关爱和真诚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三是净化社会道德教育的环境作用。社会环境的净化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当前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新问题,牢牢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同时,校外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养育的主要土壤,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精心搭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营造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无缝对接。

路径四:知行统一,注重践行。

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思想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可塑性强的特点,积极创新校外实践活动,注重行为积累,抓好习惯养成,在身体力行中促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统一。如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青少年参与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镇村创建活动,参加义务清洁家园、关爱空巢老人、文明交通宣传,争当“文明小使者”“道德小标兵”“社区小义工”“家庭小帮手”,开展爱心募捐、资助灾区及困难家庭学生等公益活动。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等时机,组织青少年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少年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抓小抓早,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播种发芽,并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实践证明,推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践行,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共同推动的强大合力,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12.

[2]赖纳·特茨拉夫著.全球化研究的中国视角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俞可平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9-9.

[5]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0.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