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文学不同文体解读的教学策略

2015-08-15 00:51张沥丹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园子文体诗人

张沥丹

(秦皇岛市海港区海阳镇海阳小学)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有幸参加了本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本次活动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教学上,都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史家小学群文阅读的展示,农大附小对文体阅读的研究,不管是在教学方法还是在教研研究方面,都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和研究起到了引领和指导性作用。活动中,两所学校为我们展示了6 节课例,每位授课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节各具特色,不拘一格的课堂,让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们在迷人的画面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解读文本,感受文本传达的情意。本次授课从不同文体出发,展示了寓言、童话、古诗和散文4 种文体的独特魅力。不同的文体,在教学策略的处理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处理的方法也是从多种角度切入,有的放矢,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和剖析,然后去共同实现这种文学文本所要传递出的某种情感的最终目标,让学生经历一场情感的体验,正如暖暖春日,正是这百花盛开,百花齐放,只为这万紫千红的春天。那么,不同文体,改如何教?如何学?下面我从“文本解读”的角度,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简要阐述,浅析不同文体是如何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表情达意的。

一、散文文本解读策略

1.品味语言,构建意境。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的美丽体现在如诗如画的意境、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清新隽永的语言以及以上一切优秀因素融汇而赋予的整体美感。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例如,我在听张聪老师的《生命 生命》时,张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读的很透彻、很到位,魅力的嗓音,极具张力,整堂课都使人沉浸在她所渲染的浓浓气氛当中,让人留恋,让人回味。通过各种对语言词句的品读,再现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我”心跳动的不同画面,生动形象的煽情语言,如诗如画,绘声绘色,不禁让人引发对生命的深思和感悟。

2.联系生活,实现跨越。散文教学不仅要求读懂文章,而且还要求学生还能在原文本的基础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依据。伽达默尔曾这样说过:“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其实,也就是指阅读时能做到“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受。”这样的解读“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不同的老师展示了不同的策略。

其一,寻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补写。正如赵红波老师在处理《祖父的园子》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并没有将本文情感停留在萧红的童年在园子中所感受的快乐中,而补充了在祖父病重甚至死后,失去祖父之后,萧红对园子的感受。赵老师主要是抓住了没有祖父就没有园子,没有爱就没有园子的情感这一主线,所谓失去的乐园才是最美的乐园,正是这份失去的伤痛才是最美的。这也符合了萧红写《呼兰河传》表达的整体的凄美的基调。这也正是赵老师对文本的把握最深刻的地方,这才真正表达出了作者写祖父的园子所要表达出的爱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童年时在园子里的快乐。

其二,介入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对于张聪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似乎就有流于表面的嫌疑,虽然对文本的把握和品读很透彻,但未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屈平老师的《北京的春节一课》中,为学生展示了多个大家笔下的春节,虽然没人的经历,视角,情感都因人各异,但毕竟春节是每个孩子所熟知的节日,让学生写属于自己的春节,还是很贴合孩子的实际生活的,不管是哪个角度,都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对春节的一种态度。

二、诗歌文本解读策略

诗歌含蓄的抒情传统,为“文本细读”批评方法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场所;凝练的语言特点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为“文本细读”提供了必备的载体。古典诗歌教学必须从文本语言出发,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带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这是古典诗歌真正有效解读的最重要环节。

1.寻意象,感意境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火柴擦亮后,出现的几个意象,“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就马上构建出一幅小女孩所向往的温馨幸福的画面,而灯光熄灭后剩下的那堵冰冷的“墙”,又让小女孩回到了那个真实而又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另外,在古诗两首中,花、戏蝶、娇莺,游园不值中的“柴扉”“一枝红杏”等,几个意象就向读者展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2.细品读,善想象,多比较

首先,文本细读,“读”为先。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典诗歌为抒情类文本,尤其需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不断地诵读,在声音的节奏和抑扬起伏中感受诗人的情怀。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学生初读,默读,齐读,反复读,体会诗意读,感受意境读等多种读法,以读促悟,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直接感受诗人的爱恨情仇,就是还原诗人心声,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感受杜甫对春景的喜爱,和叶绍翁在“小扣柴扉久不开”后的失落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后的惊喜,都自在其中。

其次,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学生置身诗境,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和跳跃,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在《江畔独步寻花》教学中,老师对花多的引导上,引导学生想象花的颜色,形状,姿态,使意象更加的丰满。

第三,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更是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在《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的处理上,授课老师进行了对比的策略,这两首都是写春天的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但是在表达方法上,通过一个“满”字,进行对比,将两首古诗的一实一虚完美地展现出来。

这次的学习研究和讨论,带给我们很大的深思,也拓展了我们以后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视野,为我们教研活动的开展和转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视角。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继续进行各种新理念的尝试和实践,继续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为以后的教学打好更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园子文体诗人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快乐的园子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树的野园子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我理解的好诗人
我和祖母的园子
诗人猫
园子匠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