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 》热原因初探

2015-08-15 00:50张雨蒙崔荣
语文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狼图腾狼性国民性

○张雨蒙 崔荣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一、《狼图腾》热

《狼图腾》首印50 000 册,之后又多次重印,可谓在中国图书市场尽出风头。《狼图腾》的热销,引发了大众的强烈反响。《狼图腾》所展现的“狼文化”被广泛延伸到体育、商业等领域,甚至和教育都扯上了关系。《狼图腾》出版后,以“狼性”为核心讲述企业管理和世俗哲学的书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狼道:强者的生存法则》①《狼性:个人发展和团队生存的动物图腾》②等。2005 年,为消解《狼图腾》中因探究民族文明这一深奥主题而造成的阅读困扰,让更多的小读者了解“狼道”精神,姜戎更是专门打造了《狼图腾》的少儿版《小狼小狼》。《狼图腾》在2015 年被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搬上银幕。显然,《狼图腾》的影响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学范畴。

《狼图腾》的问世不仅在华夏大地翻起滚滚热浪,国际社会也是“狼潮”一片。2008 年葛浩文翻译的英文版《狼图腾》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国外读者浓厚的兴趣。截至目前,《狼图腾》已被印成英、法、意、德、日、俄、阿、西等十几种语言,全球发行覆盖达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

“狼性”精神为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思想冲击。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如是评论:“《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是一个灿烂而奇异的存在: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和想象……这是一部情理交织,力透纸背的大书。”③而批评家李建军则这样说:“《狼图腾》的作者极其荒谬地将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对立起来,将游牧生活方式与农耕生活方式对立起来,赋予前者以想象出来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意义的先进性,又将这种先进‘使情成体’地具象化到狼的身上。作者自认为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1]足见人们对《狼图腾》争议之大,其影响力也由此可见一斑。其引发热度的原因为何?这其中又反映了怎样的文学现状及问题呢?

二、《狼图腾》热的时代因素

著名作家韩少功曾这样评价当下小说:“小说出现了两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第一,没有信息,或者说信息重复。……人们通过日常闲谈和西文小报,对这一碗碗剩饭早己吃腻,小说挤眉弄眼绘声绘色再来炒一遍,就不能让我们知道点别的什么?这就是‘叙事的空转’。第二,信息低劣,信息毒化,可以说是‘叙事的失禁’。很多小说成了叙事的大小便,成了恶俗思想和情绪的垃圾场,甚至成了一种比谁肚子里坏水多的晋级比赛。自恋、冷漠、偏执、贪婪、淫邪……越来越多地排泄在纸面上。”[2]

韩少功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当下的文学现状。尤其是近几年,市场化的文化产业逐渐被国家重视,文学因其复杂性也不免分裂、媚俗。很大一部分缺乏文化底蕴的作品借着市场中唯利是图的小出版商与文学多样性之说,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大众的眼球。为了吸引大众的目光,原本高雅圣洁的文字殿堂堆满了垃圾,原本应抒发作者真实情感的文学作品现在成为作家与出版商共同牟利的工具,原本清高尊贵的精神世界充斥着各种庸俗、媚俗、粗俗的内容。加之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文化、各类思潮纷繁而至,人们身处喧嚣与浮躁中,甚至有些人被欲望劫持而日渐冷漠、麻木。

直到2004 年,《狼图腾》以一种另类的姿态出现在图书市场。虽其内容与思想正误尚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和“低龄化写作”、“身体写作”等一系列缺乏文学素养甚至道德底线的粗俗小说相比,它绝对算是一部颇具特色和思想的当代小说。作者真挚的创作热情,真切的情感表达,粗犷而又温柔的草原风情,让读者耳目一新,感动于作者三十年磨一剑的良苦用心,更被书中的独特风景与思维所吸引。“《狼图腾》不是个人化的私语,不是都市的浮华,而是遥远的草原昔日的美以及现代人陌生的狼的世界……小说在逼真草原生态的描摹中渗透着民族精神的理性思考。在这个过多浮躁,充满商业气息的氛围中,姜戎为我们带来了悲壮、苍凉、幽怨与无奈的文学,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原创小说的激情和魅力。”[3]小说精心刻画了三场惨烈的战争,这三场惨战都以草原狼为主角,三次战役,愈来愈惨,愈来愈壮观,愈来愈扣人心弦。同时,“雪上毡舟”、“母羊对羔”、“飞狼的传说”、“巴雅尔钻狼洞”等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小故事描画出一幅幅生动而又真实的内蒙草原生活图景,再现了原始游牧的残酷与魅力。小说尤其还着力描述了陈阵违背当地牧民禁忌人工饲养小狼的经历,小狼对自由与生俱来的向往以及在捍卫自尊的较量中走向死亡等细节充满了撼动人心的伟大力量。

某一时代的社会氛围会酝酿培养某种特定的社会情绪,这种情绪需要抒发、需要宣泄、需要找到对应物。反映到阅读上,就是呼唤能够反应和表现这种情绪的作品出现,形成对这类作品的强烈期待。这时,如果某一作品恰恰与这种情绪相对应,这一作品就会立刻引起广泛的注意,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冲动。[4]134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正面临挑战,而人们又刚刚从计划经济的体制中解放出来,精神资源准备不足,尤其是面对外来的强势文化和技术,处在后发的弱势地位上。所以国家如何富强,社会如何进步,人们如何存活,都是人们时常思考的问题,人们迫不及待地试图接受一种能够让自己顺利完成转型、继续生存乃至更好生活的思维模式。也正因如此,《狼图腾》其中所宣扬的“狼性”才能够被社会迅速接受,大家甚至顾不上慎重对待或者辩证看待这种新异思想,就全盘吸收了,这正是大众尝试寻找新思维模式的强烈反映。如从企业角度来说,当下仅仅靠经验、靠科学管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核心文化,用精神引领企业发展。《狼图腾》中的“狼性”正好为当下企业的企业文化注入了某种现实价值,同时对于处于激烈竞争的员工个人,“狼性”也为企业激励员工个人奋斗提供了依据。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这样说:“大草原上的生物百态在揭示着一个市场竞争的准则:竞争和变化是常态,谁也无法回避竞争,只有置身其中。其实狼和羊都在为生存拼搏,在拼搏中进化,强者恒强,适者生存。……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其一,不打无准备之仗。其二,最佳时机出击。其三,最值得称道的是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商战中这是对手最恐惧,也是最具杀伤力的。”③

当然,这些或许仅仅是读者的一厢情愿,而非作者本意,但这足以说明大众在阅读《狼图腾》之后对于自身思维的改造和探索。

《狼图腾》也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接受主体文学文本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姚斯认为,“如果读者在阅读中的感受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读者便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而索然寡味。相反,作品如果大出意料之外,超出期待视野,便感到振奋。读者先前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出现之间的不一致就被描绘为审美距离。”[5]340-345

《狼图腾》中描绘的狼形象打破了读者期待视野中传统的狼形象。在古代汉民族的概念里,狼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形象,但《狼图腾》作为一部蒙古草原狼的精神图腾,狼不再只是横暴与冷漠,而是集智慧、英勇、坚毅、高傲于一身。作者对传统狼形象的颠覆,给读者带来了新异的印象。不少读者都做出类似这样的评价:“《狼图腾》这本书真是好!作者不仅把故事描述地扣人心弦,思考也很深入!狼原本在我脑中已经完全是凶恶的代言人了,可是这书中的狼完全是另外一幅样子。我们是应该纠正一下惯性思维了。”④

求异心理是人类心理本性之一,人们总是喜欢看那些内容新鲜、形式新奇的作品。《狼图腾》对狼的详尽和颠覆性的描写,使人们产生了想了解与自己心目中不同的狼的欲望,从而带动了人们阅读此书的兴趣。此外《狼图腾》“好读易懂”:其语言直白、思想表达直接。如作者描写小狼崽抢吃狗奶:“小狼崽的力气却远远超过狗崽,它抢奶的技术和本事也狠过狗崽。……小狼崽并不急于吃奶,而是发疯似的顺着奶头一路尝下去,把正在吃奶的狗崽一个一个挤开拱倒。……最后在伊勒的腹部中间,挑了一个最大最鼓、出奶量最大的奶头,叼住了就不撒嘴,猛撮猛喝起来。”[6]195如此原汁原味、简洁生动的细节描写通贯全书,给人以细腻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真实再现感。

三、重塑“狼性”国民精神

《狼图腾》迎合时代需求而外,引领整个社会热议的内在原因主要在于作者借狼阐发的国民性改造问题。

弗罗姆在他的著作《人论》第一章就写下了触目惊心的标题:“人,是狼还是羊?”他站在哲学的高度,逐一分析了人性中的狼性和羊性,羊“很容易被唆使去干别人要他们干的事,即使是那些有害于他们自身的事……独裁者把他们的制度建立在人是羊这个前提上”[7]5-7;相比之下,因为人的历史是用鲜血写成的暴力抗争史,狼倒是更像历史的创造者。“羊/狼”这一命题之所以一直以来不断被重复,是因为当今这个时代“狼性大发”。弗洛姆不无悲观地讽刺道:“当我们大家都成为狼的时候——尽管有一些狼比另一些狼更富有狼性,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反对狼呢?”[7]5-7

在这种二元对峙的较量中,姜戎的态度颇为严谨,其反省是内置的,以强敌为榜样,敦促国民自强。这一点作者已在《狼图腾》所缀长达五万字的理性探掘中作了清晰阐述:“中国病的病根就在于农耕和农耕性格。……对于中国农耕意识的深厚传统的批判,零敲碎打是不行的,必须进行历史的、系统的分析、批判和清算,最关键是必须使用比农耕历史更悠久,更有生命力、更有战斗力的游牧精神武器。”[6]364作者继而列举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从而进行总结:“……世界文明的竞争,最根本的还是民族国民性格的竞争。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和科学技术,是建立在强悍进取的民族性格之上的。华夏民族要赶超西方,就必须在改变农耕民族存在和农耕民族性格上痛下工夫。”[6]396由此可见,作者其本心还是在于改造国民性。而有关国民性改造,我国最早是陈独秀先生提出的,他批评知识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8]89继而提出要对国民进行“兽性主义”教育:“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哲种之人,殖民事业遍于大地,唯此兽性故;日本称霸亚洲,唯此兽性故。”[8]89鲁迅先生的众多杂文和小说中也介绍了国民性的弊端与改造国民性的势在必行。由此可见,《狼图腾》的作者将农耕民族比作“羊性”,是有一定轨迹可循的。虽然文中将“狼性”与“羊性”的斗争确定为历史发展演变的根源所在有失偏颇,但其对我国国民性的探索是准确深刻的、分析是真实到位的。

《狼图腾》全书以狼为主角,以改造国民性为实质,大力宣扬游牧民族精神之精髓——狼性,“……竞争之中,狼性越发剽悍,所以西方民族强悍进取的性格从来没有削弱过。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而民族性格又决定民族命运。这种性格是西方后来居上并冲到世界最前列的主观原因。”[6]365文中此类说辞数不胜数,尤其是附在全书后的一篇长达五万字的学术演讲稿更是针对其写作目的进行了详细阐述,作者不惜打破读者对于文本本身的多维思考空间,也要表明自己的写作意图,可见其良苦用心。

四、“狼性”之我见

如前所述,《狼图腾》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深刻体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于国民性探索的强烈愿望。但从另一角度看,笔者认为,《狼图腾》宣扬了一种“文化仿生学”。所谓的文化仿生学,就是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研究,模仿生物原型,实现人类自我精神以及个性的完善与改革,从而进化到更加完美的状态以适应自然与人类社会。但如同根据仿生原理建造的飞机,它既可以服务于民生福泽的公益,也能够被征用于惨无人道的战争。所以无论是昔日的陈独秀,抑或是今日的姜戎,“文化仿生”都需要思想的约束,需要评判的监督,需要正确的指引,才不至于堕入历史与伦理的逆流。

笔者敬佩作者在当今这个文坛疲软的时代中,依旧能够坚持自我,独抒己见,率真畅言,这正是《狼图腾》的光芒与魅力所在。文中对于国民性格的敏锐揭示与改革出路的极力探索,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祖国的深切担忧,对于自己国家人民的深情关怀,这是值得肯定和当代所有作家学习的。正是因为缺少这样的作家,我们的文化领域才会如此萎靡不振、粗俗不堪。但作者文中不加节制地大肆宣扬“狼性”精髓,使得“狼潮”兴起,大批更加激烈的言辞在媒体与网络上蜂拥而至,“狼文化”热背后所呈现的是一种无节制、无约束的状态。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狼图腾》中国民性的问题,杜绝刻意夸大和盲目崇拜,理性对待,批判吸收。就像五四时期的反封建与反传统,全盘批判儒家文化,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地位几近丧失,虽然这有助于新文学与新思潮更迅速地进入人心,但也造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丢失与褪色。近些年我们国家大力提倡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极力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体现了现代人对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反思。时代更迭,人们的思想也应更趋辩证与理性,或许这才是我们对《狼图腾》应该清醒认识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应理性看待事物的变化,只有如此,才能够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

【注释】

①若木,等,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年9 月。

②劳伦兹,中国民航出版社,2004 年7 月。

③文学会馆:关于《狼图腾》的评论,http://sports.eastday.com/eastday/wxhg/wxdl/userobject1ai261394.html,2004.05.27.

④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review/7111079/.

[1]李建军.是珍珠还是豌豆[J].文艺争鸣,2005(1).

[2]韩少功.个性[J].小说选刊,2004(1).

[3]赵天亮.解读2004 年第一畅销书《狼图腾》[J].小说评论,2005(2).

[4]山林.文艺欣赏心理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5]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姜戎.狼图腾[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7]弗罗姆.人心[M].孙月才,张燕,译.商务印书馆,1989.

[8]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 年10 月15 日)[C]//新青年(1 卷2 号)[C]//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三联书店,1984.

猜你喜欢
狼图腾狼性国民性
疯狂动物城你的狼性呢?——你的狼性呢?
疯狂动物城——你的狼性呢?
疯狂动物城
——你的狼性呢?
员工吃草,狼性何来?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狼图腾》中“狼”符号的主体性探析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
我看电影《狼图腾》
看《狼图腾》5年磨一剑
近年来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