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寿平题画诗艺术简论

2015-08-15 00:50蔚然
语文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恽寿平题画诗人

○蔚然

(中国计量学院 人文学院 中文系,浙江 杭州 310018)

恽寿平(1633 ~1690),江苏毗陵人,名格,初字寿平,后以字行,更字正叔,号南田、白云外史、云溪外史等。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诗人。其山水画秀润天成,又创没骨花鸟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不仅书画俱佳,诗歌创作也颇有成就,被誉为沈德潜“诗亦超逸,毘陵六逸中,以南田为上”[1]413,有《瓯香馆集》传世。

题画诗在恽寿平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光24 年海昌蒋光煦编辑《瓯香馆集》共有诗歌一千二百余首,其中题画诗就有四百多首。恽寿平以画家身份进行诗歌创作,诗画相融的特点不自觉地会在其作品中体现,正如严迪昌先生所言,“既具画家对景观、氛围的独特的感受特点,又不单纯依附于画,诗获得其抒情形态的独特性。”[2]825其中题画诗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诗画相融,互相阐发未尽之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瓯香馆集》中现存四百余首题画诗,下面就来分析恽寿平题画诗的艺术特色。

一、气象奇瑰

恽寿平很多题画诗如神来之笔,气象壮阔,有李贺遗风。俞陛云在《吟边小识》中如此评价其诗风,“瑰意孤衷,情辞隐秀。”[3]其实对于作诗境界语义奇瑰,恽寿平是有主观追求的。“奇句忽成天险辟,惊人定把先贤压。”(《瓯香馆集》卷五《和次谷赠九日韵》),“宛尔吟初得,欣然句自惊。”(《瓯香馆集》卷五《题曲水流觞图》),吟成奇句是作者对诗歌创作的审美要求。有明确的创作理论为指导,恽寿平笔下的诗歌呈现出奇瑰之风就不足为奇了。如《题画》(二首)之一,“如此溪山未可游,泉声不断雨初收。何时著屐观云海,直到丹梯最上头。”(P44)①作者面对山水画作深深被吸引,浮想联翩,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攀登到画中峻岭之巅去欣赏茫茫云海,思想大胆,想象新奇,在异想天开的幻想中把画境与现实融为一体。

又如《题画》(三首)之一,“清溪百转荻花汀,烟浦微茫似洞庭。涧路云收千树出,芙蓉天半落空青。”(P41)参看明王世懋《送李太史元甫册封蜀藩》中“巫峡云中流濯锦,峨眉天半落空青。”[4]99这里的“空青”与“芙蓉”都是指苍翠的山峰。“清溪”、“荻花”、“烟浦”,画面不失开阔,前两句的描述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平远构图的画面,但紧接着,顺着平缓的溪水溯源而上,山势陡然险峻起来,“出”、“落”两个动词气势非凡,使苍翠巍峨的山峰如空中垂落一般突然横亘在读者眼前,这一切仿佛鬼斧神工,皆非人力所为。作者善于运用制造反差的手法对读者的感官造成强烈的冲击,营造奇瑰的诗境。“落空青”也为许多诗人所爱,清王士祯《华不注》中也有“天半落空青,孤峰削翠屏。”之句。

不仅是山水题画诗,花鸟题画诗中也不乏奇瑰之气。如《绛帻》,“金距秋苔带露棲,一声疑在玉关西。”(P40)诗人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把雄鸡报晓的昂扬气势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出来。同样的还有《鸡》,“花间得食自相呼,喔喔惊看在绿芜。自散墨华成五色,一群都是凤凰雏。”(P40)就连在花间觅食的毛茸茸的小鸡,都被诗人呼为“凤凰雏”,小鸡的勃勃生机跃然纸上,写作笔法惊天动地。《荔枝》“琼浆原道出仙家,点点枝头映日斜。绛雪一斟无六月,安期漫说枣如瓜。”(P47)用太阳来辉映荔枝,让人感受到荔枝确如诗人所说是仙家之物。《芍药》(二首)之一,“瑶海神娥侍宴还,舞衣初卷珮珊珊。不胜酒力星冠倒,应倩人扶十八鬟。”(P39)芍药这一普通的花木,在诗人笔下被神化、唯美化,充满瑰丽的魅力。

二、立意新巧

恽寿平笔下的题画诗,新颖别致之句俯首可拾,可见诗人极尽推敲之能事,追求新巧的审美取向。他注重炼字,营造新巧的诗境,而又能不着痕迹,化为自然。

诗人作诗时并没有忽视这些诗“题画”的特定语境,常常有意使诗与画碰撞,迸发出诗性的异彩。如《尧封和尚属图深林茅屋悬潇湘客亭》,“石壁高松鹤梦闲,吴烟楚雨护柴关。隔窗恐碍云来往,屋里长悬屋外山。”(P25)画中之景与现实之景合为一体,云气在画境与现实之境中氤氲往复,“屋里长悬屋外山”更是把现实之景幻化入画境,真幻结合,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同样的手法在《题古松扇子与邵子》,“霜毫翦取虬龙势,袖里长生泰岱烟。”(P27)让读者感受的是袖中拢入的是真实的景物,而不是折扇上的绘画。《题王廉州画》,“烟树苍茫湿翠浮,荻花灵雨遍沧州。墨池自有移山力,分得潇湘一片秋。”(P37)更是满怀自信地对绘画的神奇力量进行赞美,沧州与潇湘天南地北千里阻隔,但是绘画却能够穿越时空,借潇湘之秋装点沧州。恽寿平把画与诗碰撞产生的新奇性赋予诗歌,使诗歌更为新巧。

具体到炼字造句,诗人更是别出心裁,充满性灵与机巧。《梨花》二首之一,“春雨春风能几宵,吹香落粉湿还飘。朝来试看琼枝上,几朵寒酥未肯消。”(P45)诗人似在轻怨摧花风雨太薄情,又在怜惜娇弱的花朵明媚鲜艳能几时,更是在赞赏花朵柔弱却有韧性,对生命执著的坚持。此诗最为新巧之处莫过于“几朵寒酥未肯消”。经过一宵风雨摧残幸存的带露残花,被暗喻为冰雪凝结而成的花,既强化了梨花的洁白如雪,又进一步延伸暗喻,把它的幸存新奇地比喻为霜花还没有在阳光下融化。诗句反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意而用之,却又别出心裁,极尽机巧。

立意新巧也是诗人的主观追求。如《写秋花》,“红树歌残倒玉壶,低垂翠袖倩人扶。只妨少女风相妒,细剪秋光入画图。”(P39)娇花虽美但极易零落成泥,因此古代多少诗人咏花惜花护花,或叹息“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或“唯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或“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而恽寿平却以画家的独特视角,别出机杼,“细剪秋光入画图”,把花搬入画中使其永生来护花,立意新颖。

三、色彩明丽

画家对色彩非常敏感,因而画家笔下的诗歌的色彩也是非常丰富的。

红与绿互相映衬是恽寿平题画诗中常常出现的色彩表现方法。如《题莲》,“绿云缥缈动仙裳,红艳轻匀断晓妆。”“绿云”“红艳”相对。(P28)《题画樱桃》“白昼华星照绿苔,千枝争放火齐开。”(P28)“绿苔”与“火”之红对比。《虞美人》“分明翠袖盈盈立,如见红罗步步来。”(P38)“翠袖”与“红罗”对比。还有的是展示色彩的丰富性。如《烟柳江村》“紫燕寒潮三月雨,绿杨烟里是江南。”(P32)《仿思翁秋山红树》“山居幽赏入秋多,处处丹枫映黛螺。”(P31)《为诸匡鼎画潇湘夜雨图并送其入楚》“渚宫黄叶雁声低,故国浮云野戍迷。”(P37)《白芍药》“红苞金粉露凝寒,溱洧何年赠所欢。”(P41)“紫燕”“绿杨”“丹枫”“黛螺”“黄叶”“金粉”……色彩明丽鲜艳,为读者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感受。

作为画家,恽寿平对色彩的运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他不仅善于使用表现多种色彩的词汇,还会移用表现色彩的形容词,在诗中产生独特效果。如《题绥山扇》,“花下红鱼来听曲,松间碧月照弹琴。”(P37)古人形容月的颜色大多是“金”或“玉”色,如“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唯见江心秋月白”。月本来不可能用“碧”来形容,这里诗人是把苍松的碧移用到月,形容词的巧妙运用使读者感受到了松林的苍翠幽静,连天上的明月也被此情此景同化了。

四、营造画面感

画人为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恽寿平的文艺观亦是主张诗文书画一理。他论画曰:“用笔时需笔笔实,却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诗文之理亦然。句句实,意则易尽矣。”[5]他认为为诗法与为画法相通,都是注重虚实相生,描景的同时要营造诗外之意,画外之旨。恽寿平的题画诗更是能达到由诗入画的境界,一首诗成就一幅景。如《题石谷寒林落月》,“乱草风汀涧路迷,水烟林雾隐荒溪。寒禽未醒巢间梦,落月无声烟树西。”(P30)恽寿平对“荒寒”的审美意境情有独钟,他说过,“画家尘俗蹊径,尽为扫除,独有荒寒一境,真元人神髓。”[5]对此境极为推崇。诗中烟雾迷蒙的寒林,衰草掩盖的溪流,落月西斜,依稀映照畏寒深眠的禽鸟,至此,寒林落月的小景便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画境的荒寒与诗意的荒寒水乳交融。

作者的要求不仅诗能传景,而且还要达到空灵写意的“造境”。《题画荷花》,“菡萏香生墨池中,半池花影若浮空。花间记得鸳鸯睡,可是田田荷叶东。”(P33)半池荷花袅袅娜娜,仪态风雅,“花影”、“浮空”,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光与影的交汇下荷花的空灵与缥缈,如梦似幻,烟水迷蒙。恽寿平在《虞美人》下有段小注,“此卉之极丽者,莫花有光,有态,有韵,绰约便娟,因风拂弄,乍抵乍扬,若语若笑。予见作者能工矣则不能似,似矣则不能佳。色、光、态、韵,在形似之外,故得之者鲜也。此种妍色,余甚畏之,携至吴门山斋,新凉快人,始为拈笔,未识于色、光、态、韵略有得否。”(P39)花卉写意,于画于诗,作者都追求能够表现出“色、光、态、韵”,这首《题画荷花》可谓当之无愧。不仅再现画中的内容,而且传达地空灵生动。又如《题石谷画看梅图》,“柳路溪风拂面寒,几枝晴雪傍檐端。暗香瘦影分明处,把酒山堂待月看。”(P27)岸边植着柳树的小溪是远景,是背景,镜头拉近,聚焦到了茅屋檐前横斜的梅枝。“几枝晴雪傍檐端”写出了梅花的“态”,娇俏可人。而“暗香瘦影”又写出了梅花的“韵”,孤寂隐逸。

还有的诗则撷取村居常景,虽然普通,但传达出休闲舒适之感。如《村乐图》,“百里西风禾黍香,寒沟水落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P42)丰收的季节禾黍飘香,收获的稻谷已经送到了打谷场上,村子里到处都是忙碌的景象。夕阳西下,那卧在山坡上随意嚼着青草的劳累了一天的老牛,既可以是画面的点缀又可以是画面的焦点。随意的诗歌传达出乡村美景的同时也传达出闲适的情调。

五、阐发画外之旨

绘画作品虽然虚实结合,意蕴悠长,但终因表现形式所限,个中深意难以表达。而题画诗却能以语言艺术的优势轻松发掘画外之旨,使诗画互相增色。恽寿平的很多题画诗都能胜任此责。

阐发对“静”的追求。如《文待诏云泉高士图》,“翠峤闲呼麋鹿群,风泉溅瀑静中闻。卷帘尽日焚香坐,闲看千崖起白云。”(P45)画面的形象是由翠峤、麋鹿、白云、山泉、高士几个元素组成的,丰富的形象可以蕴含丰富的意义,但题画诗却特别突出了一个主题,那就是“静”。高士隐于山林之间,焚香静坐,面对“千崖起白云”,任它风起云涌风云变幻也不为所动,这正如弘一法师所说的“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不为外物所扰,达到了内心沉寂宁静的境界。同样的还有《为周太史画湖山小景》,“西泛群鸥伴寂寥,铜官岚翠坐昏朝。先生却爱湖山好,自向图中辩六桥。”(P47)图中景与现实景融为一体,物我合一。《题画》,“山明水碧暮春光,苔壁云生涧草香。想见楞伽禅室内,坐聆松籁咏斜阳。”(P44)

抒发隐逸情怀。恽寿平年少时即随父抗清亲历战火,事败后不羡富贵,终身不仕,抱贫守志,布衣终老。这样的人生经历,自然不难理解他的题画诗中的隐逸情节。如《题画》三首之一,“漫将车马过荒溪,开户春深紫燕泥。桂树自招空谷隐,桃花应笑武陵迷。”(P42)烘托隐逸境界。《惠崇小景》,“石壁无云涧户明,驱毫增我向山情。何时同作芦汀梦,翠竹丛中听水声。”(P33)对山林隐逸的渴望。《看梅图》,“借问长安车马客,何如雪阁看梅人。”(P44),表现对富贵荣华的鄙弃,此为画中难尽之意。还有的是揭示隐逸背后的原因,对世事的不满。如《清溪钓隐图赠三萝曹子》,“回首尘寰思黯然,风波无地可高眠。于今到处争香饵,误尽游鱼亦可怜。”(P26)若说之前的题画诗是引申山水画中的隐逸之意,而这首则是抒发胸中块垒,个人之渺小如蝼蚁,争名逐利却不知为谁渔利,尘世之大,尽然连安生的一席之地也难寻觅,抒发对生存环境的不满。《烟柳江村》亦是如此,“到处春城响杜鹃,隋隄非复旧风烟。只今何地容渔艇,尺幅云烟望渺然。”(P33)

当然,作者阐发画外之旨也有一些轻松新巧的话题,如《题草花扇》,“嫣然一笑散朱楼,笑拾残花过陌头。谁道芳华容易谢,此中纨扇自无秋。”(P26)秋风纨扇的意象在这里被一扫而空,代之以乐观达观的态度。扇子无知,全由作者道来。

钱澄之曾评价,“故知南田画者,当读南田之诗。”[5]恽寿平的题画诗诗画互阐,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抒发情感,表现思想,诗画相得益彰。题画诗虽然只是恽寿平诗歌创作的一个部分,但也折射了其整体诗歌创作成就。

【注释】

①《清人题画诗选》,以下引诗皆出于此。

[1](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岳麓书社,1998.

[2]严迪昌.清诗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3]钱仲联.清诗纪事(二)明遗民卷[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4](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恽寿平.瓯香馆集[M].卷十二,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恽寿平题画诗人
浅析恽寿平花鸟画风格的受众群体
恽寿平书画艺术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