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章摘句觅诗魂 品意赏境铸诗心

2015-08-15 00:51李红影
语文天地 2015年25期
关键词:诗魂读诗意境

李红影

古诗词在高中教学与备考中始终是不少学子的“心病”。如何改变高中生怕学甚至厌学古诗词的困境?这就要摒弃偶遇式考题式零散片段式接触古诗词的办法,构建宏观整体的古诗词教学方略。

一、解读诗心——“得意”以“得心”为先

古诗“此中有真意”,从接受学角度言“诗无达诂”,诗歌发展史也正是诗歌多元化解读的历史,但诗歌的本真意图毕竟不会过于复杂,也不会无从捉摸。“诗言志”或“诗缘情”,诗歌的本质都是发自诗人的内心,古往今来,人同此心。这是读懂诗歌,解读诗心的前提。

首先,重视历史所具有的统摄力。

朱光潜认为:“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割,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诗歌作品虽独立存在,流传千古,但潜藏其中的历史风云、政治事件、地域风情无疑是客观存在的,文学不同于考古,但是从来无法甩开对历史的考察。

读屈原的诗歌,需要了解春秋战国的诸侯攻伐和纵横谋略;读陶渊明的诗歌,要了解魏晋政治压抑与个人的苦闷;感受李白和杜甫,离不开对盛唐辉煌与安史之乱伤痛的把握。

其次,诗人本体是诗歌情感内蕴的归属地。

读诗若无目的,人们可以读出诗中的自己,但是为鉴赏而读诗,我们必须要读出诗歌中的诗人。因为我们要鉴赏的是诗人的诗,诗歌中的情感发自有血有肉的诗人的内心,所以,大体把握诗人本体的经历及情感,是循着正确方向读透诗歌把握其“诗心”的重要途径之一。

柳宗元的诗与刘禹锡的诗,可谓大异其趣。柳宗元的诗无论是《江雪》还是《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都觉清净幽冷,悲苦的心境让人心生寒意;而同样遭际的刘禹锡,在两首游赏玄都观的诗中却读得出乐观豪迈,在《竹枝词》数首中,平易的语言、清新的诗意、淳朴的情调,让人知道诗人有一颗历经千难万险而依旧热爱生活的心。

二、品赏诗境——走入古典画卷

诗歌意境是活跃着生命气息、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具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它让人脑海浮现真真切切的美妙画面,又根本超越了现实的境界。意境正是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所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首先,意象是诗歌鉴赏的中心对象。

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基本的审美元素,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合“意”与“象”而成,一切景语皆情语,或托意于象、寄情于物,或意在象外、言外之意,或意同而象异、异曲同工,或象同而意不同、大异其趣,林林种种,足见古典诗词意境纷繁、气象万千,而对意象的解读、辨析、品味正是读诗的趣味所在。与之相应,读诗的切入点就在意象本身。

江苏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王昌龄《送魏二》中“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句有“橘柚”意象,在现代人眼中并不出奇的两样果品,在此却可资玩味。一则,橘柚指向季节,秋风萧飒,秋雨清寒,平添幽然悲意;二则,橘柚指向长江以南,水乡泽国,征帆去棹,迷离感伤;三则,成熟的橘柚散发香气,本是收获时节让人喜爱的物事,景情对比,增衬别离时候意绪。“自古逢秋悲寂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其次,剖析技巧,以意逆志,感受画外情、境中意。

表现手法虽为“小技”,但成功的诗歌作品无不是诗人匠心独运,多包含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文字推敲的谨严、布局结构的巧妙、修辞表达的细腻,无不使意境生动鲜明。如“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春风和煦,幼莺羽翼渐渐长成,夏雨滋润,梅子渐见成熟,肥硕圆润,季节时令渐进转换的过程如在目前,两个动用的形容词生发了悠远的想象。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词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古诗词情志的觅得,既在读诗之后亦在读诗之前,知人论世是为读前知识情感储备,剖析诗歌艺术表现技巧,捕捉文词内涵,感受意象构建画面中的情志光辉,是为对意境的审美解读。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战乱之下,中原生灵涂炭,诗人饱受离乱之苦。在《登高》中抒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国事民生“艰难”,诗人处境“潦倒”,在万里坎坷漂泊与百年人生悲苦如此苍凉的大境界中,眼前风叶长江无不传递萧瑟愁苦之感,猿啼、鸟飞、落叶无边、长江无穷,形象典型生动,而其突出的诗意特征,与家国身世的喟叹水乳交融。

三、熔铸诗魂——承继诗歌永恒的生命力

学习古诗词,是对古代诗人的致敬,是对诗词魅力的倾心,是对中华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所以,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诗魂教育,就是让学生感受诗人人格气质与个性灵魂,观照伟大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作,汲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承继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诸如家国之思、深情厚谊、豪情壮志、高洁品性、智慧处世等,在审美享受中加强品格修养、提升文化素养。

首先,透过诗作塑造诗人个性形象。

诗魂中有帝王之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有英雄之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有征人之泪:“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有隐者之风:“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透过诗作,看到诗人的思想与灵魂,才是最真实最深刻的对诗人诗歌作品的领悟,动态发展地掌握诗人思想的变迁,通过比较不同诗人与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能让鉴赏深入一层,梳理出诗歌发展的脉络与呈现方式。

其次,回归诗歌呈现人类主体精神的本质。

早在周朝,人们就有了“诗言志”的观念。《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已经将“情”“志”并提。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后来孔颖达论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诗歌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而其承载的情志包括理性的思考、道德的积淀、人生的理想,也有感性的情感激发在其中。

高中生学习古诗词不能仅仅关注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技巧,而要回归诗歌呈现人类主体精神的本质,感受涌动其中的诗人情志怀抱。熔铸光耀千古的诗歌魂魄,必然能够不断感染陶冶提升自己的心灵,吸纳古诗词的灵性融入血脉。

古诗词,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鉴赏古诗词,是探寻诗人心声、玩味其丰富意象多样意境、领略其精湛技巧、感受其深刻而昂扬的情志的探寻“美”的过程。引导高中生在阅读中由浅入深地将主观感受与艺术境界统一,促使他们在审美享受中真正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一定能够使高中学子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

猜你喜欢
诗魂读诗意境
以诗魂壮军魂
诗魂铸梅杨万里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梅魂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悼诗魂王英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