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素质培养的文言文教学研究

2015-08-15 00:51张海龙
语文天地 2015年25期
关键词:助学课外文言文

张海龙

传统文化素质正是基于人的自然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下,形成的一种人格品质。这种人格品质继承了古人注重道德修养的精神,重视自身的修养和学习,主张“正己修身”“兼济天下”,主张以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超越自我寻求生命的意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语文教材中所遴选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文质兼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师说》倡导的尊师向学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国家利益为重精神,《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精神,《游褒禅山记》“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的治学精神,《石钟山记》“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务实求真精神等,体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内涵,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然而,当前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状况令人堪忧,在多元文化观念的冲突下,不少学生出现精神迷失和价值观滑坡的现象,他们遗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更注重个人享受,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反省意识,缺乏责任感,缺乏集体精神,漠视弱势群体,漠视生命价值。而“字字到位,句句落实”的文言文传统教学模式更是加剧了这种现象,它把教学看成是一个简单的“教学”问题,分化了文言文教学过程,孤立了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仅仅把文言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而没有把文言文教学看作一种“教育”,把学生推离开文言文的学习。

构建课堂教学系统、课后练习系统、课外助学系统“三维一体”的文言文教学系统,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

一、构建以认知为核心,以理解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系统

认知就是要注重语文课堂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语文知识与公关礼仪知识的相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做人、做事。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设计驱动型问题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将文言文的内容知识和教学要求类化到语义知识(能力)、智力技能、认知策略等相应的知识类别中,给予学生“空间、时间、条件、问题、困难、机遇、冲突、对手、权利、题目”,在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形成稳定的认知方式。通过感知文字符号来理解字词段意,逐渐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然后揣摩、探索、体悟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观点及意图;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探究作者谋篇布局与表情达意的意义与价值。

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构建课堂教学中“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构建”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好奇心、探索精神的培养,强调知识的活性。课堂中要始终贯穿渗透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理念,从作品中总结、提炼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为学生展示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构建知识,追求学生认知、思维、能力以及情感四者的和谐发展,努力做到“言”“文”并举,充分实现文言文的“人文性”教学价值,

二、构建以实践为核心,以巩固为目标的课后练习系统

课后练习既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又是教学反馈的前沿阵地。在这个系统中,核心是强调实践,即把练习活动看成是一项实践活动,是一种体验过程;把巩固落实基础作为练习目标,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融汇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文言文的课后练习活动,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语言、文化与文学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与同学之间、与社会之间、与历史之间进行更真实的、更积极的交往与交流,传递思想,交换知识和信息,表达情感,实现知识、情感与能力的升华。

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方法。知识应用于生活,变演练为应用,凸显价值性;用知识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自我强化和巩固。如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在《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中,针对课文比较长,内容丰富,难以把握的情况,设计了一则自编文字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枯燥繁复的现象: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悲)矣。

就这则材料,黄老师精心设计了两个实践探究内容:一是要求学生根据对《阿房宫赋》一文的把握与理解,在空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形容词,要求用一个字表达;二是让学生再阅读课文,分析这些形容词表现了阿房宫什么特点。通过这种自创、整合、归纳的练习设计形式,突出了练习的实践性,达到了让学生在思考、理解、体验的基础上,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又实现了综合实践的要求。

三、构建以迁移为核心,以拓展为目标的课外助学系统

课外助学系统是一个由教师(主导)引导学生(主体),通过媒介(载体)研读客体(内容)的系统。教师设计拓展内容,学生完成拓展活动,媒介承载拓展方式,客体表达拓展内容,四个要素构筑了课外助学系统,并共同发挥其教学效能。

课外助学系统要求以知识的迁移为核心,以拓展能力与提高素质为目标,开展文言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或综合性学习)。叶圣陶先生曾在“大语文”教育观中指出:“语文能力训练不应局限于课堂内和教科书,还要发展到课堂外和其他书本”。这就要求学校丰富校内文言文助学资源和活动,如传统文化典籍的馆藏、传统文化活动场所、传统文化专栏;要开发校外的传统文化资源,以补充、深化文言文教学的资源需要;要建设信息化助学资源,将内容与形式信息技术化,帮助学生在学习、交流与使用中打破时空的限制。

开展文言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开展一些如“我爱国学”、“我爱记诗词”、“我爱三名主义”(即文言名句、名篇、名段的识记比赛)、经典诵读、经典讲坛、寻觅古风等活动。通过丰富教学形式,组织传统文化群体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与合作中运用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

文言文课外助学系统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独学”到“群学”的转变,实现学习结构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由“知识传授”向“知识构建”的迁移。

“三维一体”的文言文教学系统旨在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落实字词、句法的教学方式,以人性、人文的理念来再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状态,反思历史的进程,引导学生回归精神家园,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教育使命。

猜你喜欢
助学课外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小满课外班
会背与会默写
关爱·帮扶·助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