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微信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关爱”

2015-08-15 00:53孔令文魏宝涛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关爱儿女公众

孔令文 魏宝涛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当中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21世纪迎来了全球人口趋向老龄化的时代。据相关数据显示,1975年世界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8%,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约6%。而预计2025年,全球该比例将到达15%,而中国的该比重将超过世界,约为19%。[1]可见,世界人口在一段时间内朝向老龄化趋势发展。

而中国,更是如此。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福利和养老体系的压力,甚至会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老年人已经走向生理机能下降的阶段,他们需要的关爱和照顾是不容忽视的,从宏观来看,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十分重要。本文试图从微信功能出发,谈谈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便利的生活,献上更多的关爱。

一、让老年群体走进儿女“朋友圈”

与微信伴随而来的、推广迅速的新社交功能——微信朋友圈得到了大部分微信使用者的青睐。类似“朋友圈”概念的社交功能早已有之,但是微信朋友圈却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升华和完善。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更新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第三方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同时,有权限的微信好友在浏览朋友发布的状态时,可以评论和点“赞”,一时间,“为你点赞”概念传遍大江南北。

老年人群体走进儿女们生活“朋友圈”,成为他们使用新型社交媒体、丰富情感和生活的方式。微信朋友圈成为亲朋好友了解彼此生活和心情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为商家营销和个人代购提供了很好的渠道。无论从公益广告还是切身体会,都能了解到由于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等原因,许多年迈的父母被“冷落”在家,一个月看到儿女的机会屈指可数,距离儿女远的老年人更是不能随时了解儿女的生活状态。不少老人与孩子利用手机视频等新技术沟通的温情电视广告不禁引起我们思考,微信朋友圈功能的普及,是否应该让老年人融入儿女的“朋友圈”,让儿女们在即使不能回家看望父母的情况下,也能够让老人心里得到宽慰呢?

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可以通过孩子们发的状态、传的照片来了解他们有没有吃得好、穿得好、心情好,也可以浏览些健康类的信息链接,更好地照顾自己也可以转发给孩子们,督促孩子们过得更好。同时老人们也需要通过发朋友圈状态、传照片让在外上学、工作的孩子们了解到自己的生活状况。种种细节,都能让老人们在心里得到宽慰和些许满足。

年轻人不应该担心父母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而对他们关闭朋友圈,需要主动为父母发语音,建立家庭群聊,时常特意为父母发送自己的状态照片,即使无声的信息和图片往往也能让老年人心里面得到温暖和关爱,我们自己的父母也在逐渐老去,这些新媒体技术为我们和父母间搭建温馨桥梁的作用,催促新的、便于老年群体的社会媒介体系的构建,老人和儿女在微信社交媒体上双向互动和尊重才能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

二、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微信支付

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将新事物的传播过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同时又对新事物推广有作用的几个要素进行了归类。按照人的因素将接受者划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起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和滞后者。[2]对于微信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年轻的受众群体可以说是早期跟进者,甚至是早期采用者和创新者,但微信以及微信所附加的功能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不难看见,微信和支付宝等app的普及带来了手机支付的推广,这种进步为许多人生活的确带来不少便利,但是老年人却很难享受这样的便利,甚至会给他们带来麻烦。例如,滴滴打车推广以后,很多人利用微信或其他手机支付方式,可以更方便地打出租车,司机们获取不同形式的利润,这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媒体技术的甜头,可是不会使用微信、支付宝的人群,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却遇到了“打车难”的问题。不会使用相关app的老年人由于不能为司机提供额外的打车补贴,加之出租车司机在忙碌于软件上疯狂叫车的顾客,大部分老年人打不到出租车。此外,在进行微信手机支付前,老年人由于缺乏种种新技术知识,会考虑“被骗”、“吞钱”等类似的问题,以致“打车难”让他们对“高科技”打车手段无可奈何。

让老年人也能享受方便快捷的支付功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破除老年人群体对于微信支付的“不安全”、“不如现金便利”的看法。首先,微信绑定银行卡会让老年人担心自己银行卡中的钱款受到威胁,微信钱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可以先从银行卡往微信钱包里转入钱款,然后在微信支付时,再从微信钱包里转出,双重支付密码、双重保险,可以让老人能放心些。其次,便捷安全的功能已然具备,只欠相关的宣传,老人相对更相信的是自己的儿女,我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宣传手机支付不在于广告,广告反而让他们心存疑惧,最好的方式是儿女们的亲力亲为,耐下心来给父母亲消除微信支付不安全的疑虑,并亲手教会他们使用微信支付,会让这种新技术在老人群体中更加普及。

其实老年人并不甘于在新媒介技术的时代过于落后,他们也在努力尝试着这些“新鲜”玩意儿,逐渐从新媒体技术的“滞后者”追赶为“跟进者”。因此,包括微信在内的新媒体从老年人视角出发,为他们创制出更加安全便捷的老年人使用渠道和支付通道,对老年群体来说是其实也是一种关爱。

三、创生更多服务老年人的公众号平台

微信的普及带来营销方式的重大改变,微信公众号成为许多商家线上线下的互动营销平台,也成了许多媒体机构信息发布和业务推广的新形式,同样也为政府公开信息提供新手段。生活服务类公众号可以说在微信平台上随处可见,为我们生活提供出行、娱乐、健康等相关信息,丰富和便捷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了让老年人从微信上得到更多的“福利”,公众号必然少不了要发光发热。

首先,要创设更多针对老年群体的公众号。实际情况大多是生活服务类型的公众号比比皆是,朋友圈转载和街边、校园里商家广告宣传时贴出的二维码,这些公众号涵盖了校园生活、休闲娱乐等类别。可是针对老年朋友推送的微信公众号却少有,某些程度上显露出微信方面信息传播的“不平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健康养生类公众号应该成为公众号推送的一个主要类别,政府相关部门。例如,民政部门也应该设置针对老年群体的公众号,为老年朋友推送养老金政策、医保新方案等他们关注的信息。

其次,综合类公众号也应该在分众传播前提下附带老年人需要的信息。这里就存在商业公众号利益问题,商家可能更注重商业利益而鲜有关注消费水平相对年轻人较低的老年群体。在宣传和推送针对老年群体的信息时,不妨加入与青年人有所交叉的信息。例如,养生食品与运动健身相结合的概念,如此一来便可以既吸引年轻人关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年人提供消费和生活指南。

在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尤其是新媒体技术更新换代高速的今天,不少人都发出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感慨,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则更是如此。面对陌生的各种新媒体工具,大部分老年人不免会有很强烈的挫败感,生理机能的下降已经为许多老年人带来心理上的遗憾,觉得自己不中用,不能为儿女再做点什么,而抓不住新技术的尾巴,这更为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理“雪上加霜”。拥有使用微信技能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实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感情方面的鼓舞,是对老人们“未老”的情感暗示,在年迈的身体下,依然向往年轻的心本就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和满足。

手机使我们能到外部世界里去徜徉,或步行,或乘车兜风,使我们能靠说话或短信与我们需要联系的人保持接触。[3]新媒体体系中年轻人充分享受着这样或那样的便利,便捷的同时拉近与彼此的关系,却往往忽视了老年人群体同样渴望接触新技术,以避免与现代社会脱轨。在新媒体体系构建同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在面临老龄化趋势的情况下,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关爱老年人、丰富老年人生活以及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提供了新的契机。

[1]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2]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83.

[3]保罗·莱文森(美).新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90.

猜你喜欢
关爱儿女公众
天山儿女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江湖儿女
家有儿女欢乐多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