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育有关的汉字文化内涵浅析

2015-08-15 00:53叶莎莎
新课程(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先民本义甲骨文

叶莎莎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它是唯一的从古至今一直都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不仅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作为以象形字为基础的汉字,本身也是我们祖先生活鲜明生动的写照。通过汉字奇妙的形体构造,我们可以窥见上古先民生活习俗多方面的情景。

生育文化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它是人类延续自身种族的繁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原始先民非常重视生育,并由此产生了生育崇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生育文化。因此,本文拟从汉字入手,浅谈上古先民的生育文化。

一、生育崇拜的起因

为什么说我国原始先民非常重视生育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解答:

第一,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使得原始人经常在饥饿甚至死亡线上挣扎,寿命极其短暂。在原始时代,人类是依靠人力作动力来从事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低下使人们难以制造出足够维持生活的物品。饥饿、疾病、灾荒、瘟疫时常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通过一些古典书籍,我们也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上古先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状况,如:《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原始先民生活的情境:“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者则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再如《韩非子·五蠹》篇中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由此可见,上古先民生活条件异常恶劣,时时处于大自然和其他动物的危害、威胁之下。

加之原始社会取水的方法极其落后,造成原始先民生活的卫生条件很差。他们不懂得用脏手抓吃东西会生病的道理,平时既不洗手,也不洗脸,更不用说洗澡了。那时人们吃的食物,喝的饮料,以及用的炊具、食具之肮脏,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一次灾荒或瘟疫不仅会饿死、病死大批的人,甚至会灭绝整个部落。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先民的夭折率很高,平均寿命很短。

据发掘出来的原始人骨骼推算,原始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岁,山顶洞人的成年人没有超过三十岁的,妇女尤其短命,许多人没有来得及做“父母”就早早夭折了。据国外学者估算,当时人口增长率是百分之一点五。高死亡和低出生使得人口自然增长几乎呈现停滞状态。因此,原始初民对人口的繁衍就特别重视。

第二,氏族战争造成人口大量死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群落逐渐向氏族社会转变,特别是到了父系氏族时期,开始出现了部落,每个部落有自己的名称和活动领地。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部落首领率众出征,战争规模愈加扩大,在战争中必然会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为了壮大家族和战争的需要,相应的就会对人口需求有所增加,生育问题自然就会受到重视。

第三,婚俗的改变也从侧面说明了上古先民对生育的重视。虽然生育习俗不等于婚俗,但和婚俗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只有婚配,而后才能生育。历史上,人类婚姻的形式大体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个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时候所经历的是群婚制,即杂婚、血婚和伙婚。最初,在一个氏族内,不分辈分、不分年龄均可发生性关系;人类在繁衍中渐渐发现了这种婚俗的弊端,这才又逐渐排除了不同辈数之间的性关系;而后又禁止了氏族内婚姻,实行了严格的族外婚。由此可见,原始先民生育思想的进步,族内的杂婚、血婚容易生出智力低下或容易夭折的婴儿,不利于氏族的发展,婚姻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为了可以生产出更多更优秀的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原始先民对生育的重视。

上古先民对生育的重视逐渐形成生育崇拜,并由此发展了丰富多彩的生育文化,下文笔者将从汉字的角度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二、与生育有关的汉字

(一)生殖崇拜与汉字

生殖崇拜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态,生殖崇拜的目的是人的繁衍。考古材料证明,旧石器时代人类便对生殖现象极为重视。原始先民供奉的生殖之神都夸张地突出饱满的乳房、隆起的小腹。早期的生殖之神多为女神,男子形象很少见,偶有发现,也只具轮廓。当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跨入父系氏族社会时,出现了独立成型的脱离身体的性器官造型,有男性性器官,也有女性性器官,而越到后来,男性性器官越多于女性性器官。经学者考证,这些独立成型的性器官,多是作为崇拜对象或法术道具。这种对性器官的崇拜,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人的繁殖的高度重视。

汉字忠实地记录了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文化,从以下汉字得以体现:

1.体现女性生殖崇拜的“帝(蒂)、蛙和鱼”

(1)帝(蒂):“帝”是“蒂”的本字,联系现代对“蒂”的解释,“帝”应该是“花蒂”的意思。但是《说文》是这样解释的:“帝,蒂也,王天下之号也。”在《尔雅·释估》中也认为“帝,君也。”按照这两本书解说“帝”的本义应该是“君主、帝王”。其实,通过对“帝(蒂)”的甲骨文字形和花蒂的形象的研究,笔者认为以上两本书的解说应该都是“帝”的引申义,不是它的本义。“帝”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是花蒂的形象,本义应是花蒂,后来“帝”引申为主宰世界,生育万物的“天帝”义,因此又另造“蒂”来表示本义。郭沫若是这样考释的:“知蒂为帝之初字,则帝用为天帝义者,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帝之兴必在渔猎牧畜已进展于农业种植以后,盖其所崇祀之生殖,已由人身或动物转化为植物。古人固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之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可化而为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绵绵瓜瓞,天下之神奇更无有过此者矣,此必至神者所寄,故宇宙之真宰,即以帝为尊号也。”可见郭沫若也认为“花蒂”才是“帝”的本义。

由于花卉的繁殖能力强,自然成为上古先民对生育的渴求的象征物,花卉纹样无疑成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存中的一类重要纹样。在我国陕西化县泉护村、浙江余姚河姆渡、江苏邳县大墩子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大多绘有花卉纹样。在文学和生活中也可以见到用花卉来象征女阴的,比如明代的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就用红莲来象征女阴;在某些地区的民间剪纸中,至今也仍然以花朵来象征女阴。而“帝(蒂)”作为花卉纹样的形象之一,无疑体现了女性生殖崇拜的信息。

(2)蛙和鱼:女性生殖崇拜中,蛙和鱼是两个重要的意象,这与汉字心理密切相关。首先来分析一下“蛙”:赵国华认为,“蛙的肚腹与人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浑圆而膨大,从内涵上说,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一夜春雨便可育出成群的幼体。所以,蛙被原始先民用以象征女性的生殖器官(肚腹/子宫)。”笔者相当认同这样的解释。某些出土的文物也可以进一步为我们展示“蛙”与女性生殖崇拜的关系,比如青海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出土的裸体女像彩陶壶:这件彩陶壶上会塑的裸体女像,她的左右两面为蛙腹纹,背面是蛙肢纹,并且很明显地突出了乳部和阴部。通过人像与蛙纹的有机结合,清楚地表现出蛙与女性生殖之间的密切联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某些词语中找到例证:某些古代的文学作品如《金瓶梅》中就称女阴为“蛙口”;甚至在现今中医界中也是用“蛙口”或“蛤蟆口”来称呼女阴的。

再来看“鱼”: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轮廓,尤其是双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非常相像;而就鱼本身来说,鱼多子且繁殖能力很强。这两点就足以使我们联想到人类的繁衍生育。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一文中也指出“中国人从上古起以鱼类象征女性、象征配偶。他认为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而且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直接相关。”同样的,“鱼纹”也是上古社会文化遗存中的重要纹样之一,在后世出土的上古陶塑、刻石造像中,大多以抽象的鱼纹来表示女阴。由此也可见“鱼”与女性生殖崇拜的密切联系。

2.体现男性生殖崇拜的“士和吉、且(祖)”

(1)士和吉:“士”是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像雄性生殖器形,本义指雄性生殖器。“吉”是会意字,甲骨文从口,从士,是容器里盛有一个士(男性生殖器)形玉器的形象,表示正在举行一个求福的祭典。我们俗称小男孩的生殖器为“吉巴”,可证“士”为雄性生殖器。“士”后引申指男子;学艺习武的人;贵族的最低一个等级等其他意思,并为引申义所专用,雄性生殖器之义便借“势”来表示:“淫者割其势”“牛马去势”。

(2)且(祖):在古衍奎主编的《汉字源流字典》中这样解释:“‘且’,象形字,与俎、祖同源。甲骨文像雄性生殖器,是初民生殖崇拜的体现。”在民俗学的资料中就大量记载了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遗迹,因为这些生殖器是用石头或者木头等材质来制作的,所以人们一般称之为石且或石祖、木祖、陶祖等。如,四川木里县卡瓦村的摩梭人,在50 年代还有石且崇拜的风俗:他们的崇拜物是天然钟乳石柱,该石且像男根,摩梭人称之为“久木鲁”,意为生孩子的石头。在“久木鲁”的顶端有一个凹坑,里面的积水称为“哈机”,它与“达机”(精液)同义。祈求生育的妇女只要向石且叩头,喝“哈机”水,据说就能怀孕。这种民俗习惯其实就是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遗风。

(二)生育过程与汉字

众所周知,一个孩子的出世要先在母体中孕育生命,经过母亲十月怀胎而后妊娠,一个新的生命由此产生。对此,古人通过不同的汉字形象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女人由怀孕、生育到养育孩子的过程。

1.体现妇女怀孕的汉字

(1)巳(祀):“巳”,象形字,巳与已、以同源。甲骨文像个未成形的胎儿形,本义指胎儿,“未生在腹为巳”,甲骨文中也用作“祀”用以表示后嗣。“巳”后借为表示地支的第六位,本义不为人所知。

(2)包(胞):“包”,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像腹中有子形,篆文改为从勹(表示人有所包裹),从巳(表示未成形的胎儿),以会胎胞之意,勹也兼表声。《说文·包部》也有同样的解释:“包,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可见“包”的本义应为胎胞,即胎衣,是“胞”的本字。

(3)身、孕、娠:“身”,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大肚子怀孕的人形。金文“身”更突出了孕妇的肚子,腹中有一点,表示怀子的状态。《正字通·身部》:“身,女怀妊曰身。”所以“身”的本义为怀孕。“孕”,会意字,甲骨文像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腹部突出且腹中有一个孩子形,会怀孕之意,本义指怀胎。“娠”,形声字。《说文·女部》:“娠,女妊身动也,从女辰声。”在现代一般是用“妊娠”来表示怀孕,而在古代“身、孕、娠”这三个字表示怀孕义是相通的。到了后世,“身”的怀孕义慢慢消退,而引申泛指人的身体或躯干,因此另造“孕、娠”字作为怀孕的专用字,表示怀孕义。但是现在人们仍然经常用“有身”来表示妇女怀孕。

(4)胚:《说文·肉部》:“胚,妇孕一月也。”《汉字源流字典》释“胚”:“会意字,从肉从丕,丕也兼表意;异体作‘肧’”,从肉从不,不也兼表声。甲骨文中,“丕”与“不”是同一个字,像花骨朵形。金文大同,古陶文加出花苞,篆文在花苞的子房处加了一横,指名胚芽所在,用以表示胚芽,隶变后写作丕。”也就是说“丕”是代表种子开始生长的地方,加肉字旁,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胚”是指受精卵在母亲子宫内的着床。

(5)台(胎):“台”,会意字,与以、厶同源。在甲骨文中都是巳(胎儿形)的倒形,即头朝下的胎儿形,表示怀胎。金文另加义符口(象征胞衣),以强调怀胎之意,是“胎”的本字。《汉字源流字典》释“胎”:从肉从台,会意,台也兼表声,本义指怀孕三月,引申泛指母体所怀的幼体。

2.体现妇女生育的汉字

(1)字:“字”,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子,从宀(房屋),用屋里有子会生养孩子之意。本义为生育孩子:“山有苦木,服之不字”;“妇人疏字者子活”。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字,妊娠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上》:“《广雅》曰:‘字、乳,生也。’……《易》曰:‘女子贞不字。’然则不生谓之不字。必不孕而后不生,故不字亦兼不孕言之。”以上的“字”都是表示生育义。古代把依照实物形象所造的独体象形字叫文,在此基础上滋生出来的合体字叫字,故“字”又引申为由文滋生出来的合体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后泛指文字。

辽宁省金秋医院神经内科医师韩昱:癫痫病人不需要特殊饮食,但应有良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保证合理的营养。饮食方面需注意如下几点:

《说文·ㄊ部》“:ㄊ,不顺忽出也。从到(倒)子。《易》曰‘:突如其来如(然)。’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内也或从古文到(倒)子,即《易》突字。”本义为孩子忽地一下生了出来。“ㄊ”,是将“毓”中的倒子形独立出来专作偏旁用的,并由本义孩子忽地一下生了出来,引申泛指忽然出现,此义后借“突”来表示。”,是带血水的倒子,是“ㄊ”的繁体,专用以表示顺畅、疏通之意。因其只作偏旁用,其义后便用“流”来表示。

“毓”是妇女生子的完整繁体,本义指妇女生子。“育”是“毓”的简体,省去“每”,保留倒子,另加义符肉,表示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肉也兼表声,用以表示生育。

(3)后:“后”,会意字,甲骨文从女(母),从倒子,旁边有小点,表示羊水,会母生子之意。陈璧耀先生认为“在古代,后、育、毓这三个字其实是一个字”,“后”是“毓”(育)的本字。隶变后楷书写作“后”,如今也用作“後”的简化字。但是在古代,“后”与“後”不是同一个字,表示的意义也不同。《说文·彳部》:“後,迟也。从彳幺夂者,後也。”本义为落在后边;而《说文·后部》:“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首先可见两个字的意义不同,但是“君主”义也不是“后”的本义。通过分析甲骨文“后”字构形,本义当为妇女产子。

徐中舒说:“母系氏族指酋长乃一族之始祖母,以其繁育子孙之功,故以毓尊称之,后世承此尊号亦称君长为毓,典籍皆作后。”何新也说:“‘后’字的初义,就是全族之尊母。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上古社会中,生育了本族全部子孙的高母,乃是理所当然的领袖和权威,而其名称就是后。所以‘后’字的字形从女,女象征“后”的性别身份,而女下的‘子’,正象征她的子系即子民。到母权制被父权制所取代以后,‘后’也变成了男君,但这一具有权威性的名字,却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习惯的力量而保持下来”——“昔三后(禹、汤、周文王)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后来人们把本用来称呼太阳神的“皇”“帝”以及“王”字代替了“后”字以后,才出现了专用于称呼男性统治者的名字。而“后”在春秋战国以后就转变为只用作称谓君王配偶的女性尊称了:“吕公女乃吕后,生孝惠帝、鲁元公主。”“后”字的这种形义关系,说明了生育行为在造字时代曾经有过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先民们对于生育之渴求与崇拜意识在汉字中极为生动的反映。

(4)冥、娩:“冥”在甲骨文中,像人双手分开产妇的双腿作接产之状。据李圃先生考证,“冥”像妇女分娩之行,当为“娩”字初文。“娩”,从女从免会意,免也兼表声。本作“孑免”,从子从免会意,免也兼表声。如今规范化用娩,本义指生孩子:“会荣将入朝,欲视皇后娩乳。” 殷高宗武丁有一位名叫妇好的妃子,最受武丁宠爱,因而也是最有影响的一个嫔妃。所以卜辞中有很多关于她的事迹及其生育情况的记载,并且在殷墟卜辞中多次提到“妇好冥”。殷人多因事因德而命名,“妇”指的是已婚妇女,其后缀以“好”,联系“好”和“冥”的本义来看,妇好之名当因多产多育而得。

(5)生:“生”,会意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部是禾苗或草木之形,下面的“一”表示土地,会草木从土地上生长出来之意,象征出生、生育之意。《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段玉裁注:“下象土,上象出。”《广雅》曰:“生,出也。”原始人将植物之“生”与“出”互渗于人之“生”与“出”。白振有认为从“生”字的字形结构,再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状况,“生”的产生是原始人类图腾崇拜的结果。图腾崇拜主要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是人类探索本氏族来源的产物,其中大都体现了先民对生殖的探索。例如古人将鱼、蛙和人的生殖联系起来,因为鱼和蛙具有非常强的生殖繁衍能力,古人希望能将动物的这种能力附会在人的身上。同样“生”“象草木生出土上”,正如古诗所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先民们也想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和繁衍能力来象征人类的生命和生育能力。

(6)姓:说到“姓”,总是首先使我们联想到高高在上威严有加的父系、男权,但是它却从“女”旁,这使我们有所疑问。其实“姓”字的建构,将先民们的生育崇拜意蕴凝聚在了其中。在甲骨文中,“姓”是个会意字,从女从生。左边的“生”由上述解析可知象征出生、生育之意,在此是表示人的出生,与“女”结合,表示人是由女性生育而来。《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在史籍中关于圣人感天地而生的动人离奇的神话传说很多,因为当时的婚俗习惯造成性关系混乱,即使是母亲也不能确定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谁,加上当时生产力低下、思想落后等原因,人们还无法认识到男女婚配生育的奥秘,所以也就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了。于是远古的圣人便只能神秘地解释成感天地而生。通过远古的“圣人无父”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代群婚制的缩影。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古老的群婚习俗使人们认为孩子的系统是维系在母亲身上的,因此,对于“姓”这一具有血统标志的符号从“女”旁,我们也就好理解了。关于这一点,从汉族先民的古姓大多从“女”旁也可以得到证明: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少昊姓嬴,虞舜姓姚,夏禹姓姒……由此可见,“姓”的构成及其来源与女性的生育息息相关,是上古母系氏族时代以女性为主的生育崇拜文化观念的生动写照。

3.体现妇女哺育孩子的汉字

(1)孔、乳:“孔”,象形字,与乳同源。金文像子吮吸奶头形,应是甲骨文一人抱子哺乳之形的省略,本义指孩子吃奶。“乳”,象形字,甲骨文像妇人双手抱子于胸前喂奶形;金文只留下一手一子和突出了奶头的身子轮廓;篆文又将身子轮廓误为从乙,隶变后楷书写作“乳”。《说文·乚部》:“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从孚,从乙,乙者,玄鸟也。《明堂·月令》:‘玄鸟至之日,祠于高禖以请子。’故乳从乙,请子必以乙至之日者,乙春分来,秋分去,开生之候鸟,帝少吴司分之官也。”《说文》中的解释是就篆文所作的附会,本义当为哺乳:“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喂奶表示已生养,故又指生殖: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2)母:“母”,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皆从女胸前加两点,像妇女有两乳之行,表示已产子有乳。《说文·女部》:“母,牧也。从女象怀子之形。一曰象乳子也。”牧是养的意思,由此可见,母的社会职能主要在于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古衍奎等人也认为“母”的本义为养育孩子的妇女。

与生育有关的汉字还有很多,笔者不再一一赘述。通过上述字例的分析,体现了生育在上古先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的祖先通过一个个奇特又美丽的汉字形象生动地记录下了当时的生育思想、生育观念、生育习俗与生育形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先民造字时往往将人们的思想、习俗、感情、行为通过美丽的线条结构表现出来,因此学习汉字、研究汉字、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祖先的生活,可以说汉字给我们提供了一份了解上古先民的生活的资料。但是若想更加深入、准确、全面地了解上古先民的生活,应该把对汉字的研究与阅读相关的史料、文献有机结合起来。

[1]宋德胤.孕趣:生育习俗探微[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2.

[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考古编第一卷[M].科学出版社,1982:54.

[4]赵国华.生殖崇拜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张连举.《诗经》生殖崇拜论[N].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6(01):41.

[6]古衍奎.汉字源流字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秦建文.汉字体现的生殖崇拜[N].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01):90.

[8]陈璧耀.“后”与“後”[J].当代学生,2005(22):205.

[9]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10]何新.诸神的起源[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175.

[11]王继洪.汉字文化学概论[M].学林出版社,2006.

[12]谢光辉.汉字字源字典[Z].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陈榴.“道”字初义考辨[Z].训诂学暨燕赵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2007.

[14]白振有.论汉字蕴涵的生育文化[N].延安大学学报,2011,33(04):93.

[15]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叶正勃.略论汉字与古代生育文化[N].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25(03):57.

猜你喜欢
先民本义甲骨文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