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雷抽黄合阳灌区田间工程管理的思考

2015-08-15 00:45王建安
陕西水利 2015年6期
关键词:合阳村组水价

王建安

(合阳县抽黄管理处 陕西 合阳 715300)

1 概况

东雷抽黄合阳灌区包含东雷、新民、高北三个系统,灌溉坊镇、新池、黑池、路井4个镇111个村,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灌区有干渠32.1km,支渠126km,田间工程包括斗渠181条320.4km,农毛渠3174条1179km。2010年~2014年的五年间,合阳灌区主要进行春、夏两季灌溉,年均斗口用水量3659万m3,灌地46万亩次。

东雷抽黄工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现在已经运行三十多年。近十年来,灌区骨干工程如泵站、干支渠道的改造基本完成,水源及输水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斗、农、毛渠量大面广基础差,老化失修严重,特别是斗渠,完好率不到60%。田间工程基础薄弱是灌溉率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2 田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斗渠:斗渠工程既是输水渠道,也是灌溉渠道,上承支渠,下接农毛渠道,是灌溉渠系的中枢,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目前,斗渠状况与灌区设施水平不相适应,成为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一是渠道衬砌老化毁坏严重。灌区有150多条斗渠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运行了三十多年,工程普遍老化。东雷、高北两个系统现有的斗渠大多为梯形断面,采用混凝土预制板衬砌防渗;少数渠道是U型,由两段弧形预制板对接砌筑成渠,如高北系统的九支五斗,东雷系统的一支十三斗、三支一斗等。渠道经过多年运行,普遍老化,勾缝脱落,预制板翘曲变形、遗失损坏严重。有些渠道过去栽植树木,树根支顶及伸缩缝内杂草生长加速了预制板的损毁。新民系统的斗渠全部是U型,为组合模板混凝土浇筑,人工振捣,工程质量较差,现石子脱落非常严重;原设计的渠道外倾角a较小(0°~6°),侧墙内倾,衬砌板与渠堤之间形成裂缝,部分渠段从圆弧与侧墙切点处断裂倒塌,如三支九斗等。二是斗渠淤沙多,水量损失大,行水不畅。衬砌板损坏导致渠道防渗效果减弱,漏水、决口现象时有发生,安全难以保证,影响灌溉进展,同时也造成渠道填方的不均匀沉陷,过水能力锐减,泥沙淤积加剧。新民系统的四支五斗、十支三斗、九支四斗等渠道由于填方段渗漏、沉陷,行水能力达不到设计的30%,灌溉开始就接水,到结束时还可能灌不完。斗渠水利用系数普遍较低,据测算为0.80左右,水量损失较大。三是渠堤薄弱,建筑物损坏较多。斗渠原设置的节制闸数量偏少,难以满足轮灌需要,加之很多分水闸板遗失损坏,灌溉期间,为了调配水量,常挖渠堤的土方装袋堵渠分水。渠道整修中,只铲草不培土,另外农田侵占、雨水冲刷等也是造成渠堤薄弱的重要原因,久而久之渠道毁坏。高北系统九支三斗中段倒虹上下游300多m渠道,为2.3m高填方,两侧堤顶宽度仅20cm左右。目前,灌区不少斗渠的倒虹、涵管有渗漏现象,钢管渡槽锈蚀漏水。斗渠跌水损坏很多,东雷三支二斗、高北八、十支的斗渠几乎没有完好的跌水。四是斗渠管理费用少,人员不稳定。灌区现行水价标准定于2004年(陕西省物价局、陕西省水利厅《关于做好大型灌区农业水价公示工作的通知》,2004年8月23日陕价成发[2004]104号),当时核定的基层管理费、群管费两个0.03元/m3的标准多年未变,已无法满足正常的管理需要。主管机构和村组都难以承担越来越多的管理维护费用,对斗渠工程则成为“救命式”粗放型管理,只求渠道行水基本畅通,难以顾及日常管护。随着人工费的上涨,斗级管理人员流失很大,队伍良莠不齐。

(2)农毛渠道

灌区农毛渠道大都是U型,为混凝土衬砌机整体浇筑,质量较高,工程现状稍好。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毛渠道数量不足。近年来虽然水利、国土、农发等部门投资新修改造了一些渠道,但规模较小,灌区目前还有土渠行水现象。二是渠道进地桥数量少,农民为了耕作方便,常填渠做临时便道,过往的耕作机具对渠道有所损坏。三是农民为了浇地方便,随意开挖分水口,破坏了渠道。四是缺乏有效管理。由于取消了义务工,大多数村组基本上不进行日常管理,造成渠道杂草丛生,禾杆等杂物堆积。

灌区田间工程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损失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浇地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工程形象太差,自我保护功能日益减弱,破窗效应加剧,进而导致了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管理难度增加,形成了恶性循环。

3 原因分析

田间工程这一现象在其他灌区也有存在,就合阳抽黄灌区而言,究其原因主要有下几个方面。

(1)水价政策

灌区现行水价中基层管理费、群管费两个0.03元/m3的标准,已经执行了多年,和当前的物价、人工费水平相差过大。2010年12月,我们曾进行调查核算,基层管理费合理成本为0.054元/m3,群管费合理成本为0.061元/m3,超出标准一倍左右;目前两费的合理成本与标准相差更大,矛盾愈显突出。水价政策与实际情况的脱节,是村组不主动参与田间工程管理的根本原因,也催生了灌溉水量“缺斤少两”和用水乱加价现象。

(2)工程改造投入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但在合阳抽黄灌区,斗渠改造的比例远小于干支渠和农毛渠,近年斗渠改造数量为23条,占灌区斗渠的13%,投入的不均衡弱化了工程效益;另外,国土、移民、农发等部门都参与灌区渠道改造,项目规模小且比较分散,工程投入重点与灌区急需改造的重点不重合,因此投入效益不突出,“瓶颈”状况没有从实质上改善。

(3)管理运行

合阳抽黄灌区田间工程实行专管机构和村组联合管理的运行模式。由于各种原因,新民系统斗渠由专管机构负责,优点是实行了终端水价,也能集中资金快速修复斗渠水毁,缺点是管理面广,费用大;高北、东雷两个系统的斗渠工程由受益镇村管理,优点是村组可以采用一事一议处理工程及用水问题,缺点是干扰大,管理不主动。农毛渠道均由村组负责。目前,两种方式的管理都不到位,核心是缺乏灌农更多的理解、参与、支持。专管机构力不从心,对斗渠管理是保重点“救命式”管理,只求渠道行水畅通,日常管护简单粗放;由于取消了义务工,村组管理的主动性差,疏于日常维护。

4 建议

(1)适当调整水价政策,提高“两费”标准。水价是个敏感问题,它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调整时既要满足管理需要,又绝不能挫伤灌农的积极性。争取国家对贫困县的更多扶持,降低水(电)费成本是一个方面,另外灌区可实行按灌溉作物不同分别确定水价,粮食作物产值低,水费成本所占比重大,水价可维持不变;苹果、葡萄、酥梨等高效经济作物灌溉效益高,水费成本所占比重很小,提高水价有一定的空间。1995年前后,灌区曾进行过分类水价的尝试,群众接受有基础。

(2)加快斗渠改造步伐,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今后灌区的投入重点应尽快转移到斗渠工程上来,“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项目”也应尽早实施,重点围绕斗渠,彻底解决灌区“瓶颈”问题。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其他行业在灌区的项目越来越多,在实施有关水利项目时,应服从服务于灌区整体规划,避免散乱投放;项目实施可实行资金捆绑,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已竣工的项目,也应及时完善后续管理工作。如果项目实施能够实现行业归口,水利工程由灌区专管单位负责管理,效益将会更加突出。

(3)积极推广农民用水协会的管理模式对田间工程管理,合阳灌区现行的两种模式都存在群众参与度低的缺陷,而农民用水协会这一管理模式的特点就是能调动更多群众参与灌区管理。合阳灌区也曾在斗级组建过几个农民协会,但都因工程基础差、费用难以落实而失败。如果斗渠工程改造与建立农民用水协会相结合同步进行,那么灌区田间工程一定能得到有效管理,灌区可持续发展也就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5 结语

田间工程特别是斗渠“瓶颈”问题已经制约着合阳抽黄灌区的发展,随着斗渠工程进一步老化和管理上的被动,问题将更加严重。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专管机构在思考,灌区村组也非常关心。笔者认为,尽早争取国家更多投入进行工程改造是关键,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管理是核心,调整水价政策是有效的杠杆,三方面相互补充。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灌区注入新的活力,对推动灌区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有积极意义。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合阳村组水价
试论农村村组职能社区化
陕西合阳 “智慧人社”方寸之间显便捷
合阳“两团一队”助推乡村振兴
腰酸腿疼,点按合阳穴
合阳推行“党建+3C”提升组织力
影子价格模型在水价分析推算中的应用
村组会计拒不交账,法律上该如何处理
河南严控"确权确股不确地"范围
宿迁市宿豫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路径分析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水价分担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