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015-08-15 00:49刘广浩朱晓林
三晋基层治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刘广浩 朱晓林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6)

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度尊崇和信服,作为人们改造世界观的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是信仰,人们对于马克主义理论的信服和推崇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今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高职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职毕业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此背景,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仅关系到高职学生自身发展,更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对于高职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标准。

1.有利于高职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武器,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生年龄多处在16-20岁,这一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构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一时期的高职生思想不稳定,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扰。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高职生进行引导,才能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高职生成长、成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确立科学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侵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2.衡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尺度。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提供素质高、技术强的建设者的任务,而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劳动者,怎么培养劳动者”的问题,同时还承担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事业信心,以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鼓励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观,并且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党和国家赋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和神圣使命。可以说,一个学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是衡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最重要的尺度。

3.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根源在于我们选择并且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的日益发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袭和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思想面临严峻的形势。特别是作为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构期,思想不成熟的高职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腐蚀。高职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新时期,社会转型加速,各种思想相互碰撞,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新的态势。应该看到,高职学生中的主体具有坚定的马克主义信念,他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有比较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弱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模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漠不关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感的弱化;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丧失兴趣(认为其不过是空洞、无效、毫无意义的说教);严重者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丧失信心。笔者认为,转型时期,社会改革的负面影响,西方不良思想的渗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缺是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主要原因。

1.转型时期社会改革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成绩是显著的,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制度深刻变化,社会管理制度发生巨大变革,文化环境发生很大转变。改革的阵痛,必然会导致一些不规范。市场经济的规则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价值观驱使下造成了一些人重利轻义的思想,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违反国家法律和传统道德。同时由于分配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人们盲目追求利益和物质享受的现象,进而演变为拜金主义,金钱万能论。部分人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甚至放弃了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在社会管理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社会矛盾凸显,使得人们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进而怀疑马克思主义信仰甚至否定了马克思主义。

2.西方不良思想的渗透。另一方面,国际形势更加纷繁复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加紧了对我国政治、军事、思想的渗透,妄图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消灭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近年来,他们在网络上加紧了对民众的思想侵蚀。这些策略极易使尚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建构时期,思想不成熟不稳定的高职学生对政府不满、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动摇,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丧失信心。加上大学生的认知程度不高和极其容易情绪化的特点,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误导,使得他们的意志变的薄弱、思想开始混乱、价值观开始转向、道德观开始变质,这些都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并动摇了其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弱化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欠缺实效。高职院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高职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至关重要。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坚定、技术熟练、素质优秀的毕业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仍然实效性不强。首先,教育内容抽象空洞,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崇高化。而脱离了学生实际的政治课势必不会得到学生的拥护。其次,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还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有些学生完全丧失对政治课的兴趣,仅以考试为目的。第三,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老师思想政治理论功底不深,对理论的领悟不够,有些则欠缺现代教育技术,不能灵活的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这些都妨碍了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三、加强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

1.创新教育模式,发挥学校教育功能。高职院校是加强高职学生马克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机制,党政工团思想政治教研室分工明确又紧密配合,构建党委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多管齐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其次,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从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摒弃假大空的教育路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社会实际相联系,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再次,要努力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崇高的信仰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内化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优化社会环境,坚定社会主义信心。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优化社会环境才能坚定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首先,大力发展经济,为社会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其次,改革社会管理制度,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提高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去除官僚习气,坚持为民服务的理念。再次,妥善处理社会纠纷,缓和社会矛盾,大力惩治腐败。由于腐败是引发社会纠纷,激化社会矛盾的罪魁祸首,也是动摇高职学生马克主义信仰的重要因素,腐败不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就不会牢固。

3.净化网络空间,坚持正面舆论引导。高职学生年轻、富有活力,乐于接受新事物。而网络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是高职学生擅长使用的一种媒介。长期以来由于对互联网监管缺位,导致网络上面充斥着大量负面新闻,甚至带有强烈的反政府反社会的鼓动性信息。如果高职学生分辨是非能力不强,极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对政府、对社会不满,进而动摇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丧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所以应该严厉打击网络反动信息,查处非法网站,及时有效的处理网络上诋毁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破坏中国社会主义稳定的言论,规范媒体的信息发布,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处理一些不良媒体为夺眼球编造歪曲事实负面消息报道。

另一方面来说,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深受高职学生喜爱,网络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顺应形势,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团学工作网站,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善于使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诸如用青年喜爱的语言方式开展微博话题讨论、微访谈、微博投票等新颖多样的主题活动,使之成为广大师生的交流平台。总而言之,通过不断拓展阵地,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和平台,突出文化育人的理念,在学校形成良好氛围,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的传播。同时要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弘扬社会的主旋律,正面、客观、公正的报道社会新闻,尽量减少负面新闻带给高职学生的不利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能够深入人心。赢得高职学生的心理认同,树立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自觉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囯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86.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5.

[3]卢翠花.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基本思考[D].吉首:吉首大学.2013.

[4]姚成元.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途径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