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掠影

2015-08-15 00:47
上海商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服装业马桶盖企业家

商业新论

“工商合一”才能融合发展

著名商业专家万典武最近在一次谈话中说:“商业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经济概念,没有任何词汇可以取代或代替,‘商业包含工业’或‘工商合一’也是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在经济部门设置中的普遍做法和通行惯例;商业经济作为一个庞大的现代产业经济体系,它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工商分离的部门划分不利于产业部门之间的融合发展。”

(《商业经济研究》杂志)

企业家之声

中国缺真正的企业家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面对铺天盖地的‘马桶盖’之问,我觉得首先企业家要自我检讨。人不怕犯错,就怕不改错。中国企业不如从电饭锅、马桶盖开始检讨起来,思考起来,怎么去打造世界一流产品。”“如果国产商品一抖就坏,这让消费者怎么去支持民族工业呢?马桶盖事件是一个警示,警示所有中国企业家必须担起责任,用诚信,用品质,先不用提服务世界,就先服务好我们中国自己吧。”她还进而提到“许多中国企业不爱创新,是因为太逐利。”“企业家不能只看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还要看能为别人贡献什么,那才称得上是企业家。中国不缺少老板,缺真正的企业家。”

(解放日报)

对策思路

“两带一路”与贸易中心

上海市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国华在《“两带一路”与贸易中心》一文中指出,上海要积极参与“两带一路”建设。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上海,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框架已初步形成,这为上海参与‘两带一路’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他提出,“贸易畅通是上海参与‘两带一路’建设的引擎和助推器。”“以贸易畅通为突破口,坚持货物贸易先行,服务贸易优先发展,技术贸易加快发展,投资贸易融合互动,努力成为我国参与‘两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枢纽和重要节点。”

(上海经济评论)

企业家之声

打造世界级的民族服装品牌

培罗蒙西服公司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金建华在参加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中国只盘旋在世界‘服装制造场’和‘服装消耗国’的位置,不能打造出驰骋世界的民族品牌,那么中国服装业的复兴将只能成为一个良好的愿望。”金建华认为,从总体看,中国在整个国际市场中还只是个服装大国,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追赶和从属地位。究其原因,品牌影响力不够。他在讲到中国服装业深层次问题时指出,创新不够是其中之一。他说,“设计是服装的核心价值。”而在中国服装业,大多数企业至今停留于传统模式,设计还处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耗费时间多、试制成本高,结果新品开发周期很长,在服装业发达国家,这个周期平均为2周,美国最快能达到4天,而我国平均是10周,差距非常明显。金建华特别提出,目前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是中国服装行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据统计,上海共有服装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达数十万人,其中从事服装设计、制版、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4%。他建议,创建一流中国服装大学,使其成为中国服装业人才培养中心、服装科技研发中心、服饰文化传播中心。他还建议由中国服装协会牵头,建立中国国服研究中心,研制融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元素与当代世界时尚文化于一体的中国国服。

(解放日报)

对策思路

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

到今天这个发展阶段,我们又出来一个新的纠结,或者一个新的短缺。今天看上去没有一样商品是不够的,但实际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商品供应短缺。前年开始,我们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客源输出国,去年已经出去1.1亿人口,人均消费超过2万元人民币。中国现在“买光全世界”,而我们的制造生产出来的商品,都是满足以前生活水平还没有提高、处于改革开放中期水平的需求,发展到今天,新的需求不能满足,从小到大什么东西都想从外国买。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上海迎来的一个新的战略机遇。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上海很多名牌产品美誉中国,但后来所剩无几,现在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上海制造必须抓住消费升级这个机会。

(上海经济评论)

猜你喜欢
服装业马桶盖企业家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惊艳世界的马桶盖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智能马桶盖提质列为国家行动
服装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
OEM服装业的自主品牌战略研究
智能马桶盖:你真的识货吗?
论服装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