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勇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529000)
由于发达国家的城乡差别比较小,农村金融体系也比较健全, 所以关于农村资金流动的文献并不是很多,有关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Wurgler(2000)提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资金配资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Spoor, Max and Khaitov(2003)在文中指出农业部门剩余资金的外流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穷。 中国农村资金的城市化现象, 大量农村资金的流出导致农村资金的短缺(Huang, Jikun; Rozelle, Scott and Wang, Honglin,2003)。Boyreau-Debray, Genevieve and Wei, Shang-Jin (2005)从金融市场分割的角度,指出中国各省之间的资本流动的逐利性并不明显。 HUANG Jikun,Scott Rozelle and Honglin Wang(2003)认为中国城乡是二元结构,农村资金通过财政和金融渠道流向城市。 Chopra、Hota(2003)研究指出中国农村存在巨额的资金需求,农村资金短缺较为严重。 国内学者对农村资金流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最早一篇研究农村资金流动的文献源自陈可文(1984), 他在文中指出农村资金流动可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产生,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提出农村资金的流动必须遵循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原则, 也就是说,农村资金流动,首先必须保证农业生产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量,然后资金才能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其他部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农村资金的使用渠道也发生了改变, 但农村资金的供给有递减趋势,应该合理组织农村资金的流动,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张灿民等,1985)。随后农村资金的流向出现了好势头,农村小集镇逐渐发展起来(于利中等,1985;周义保,198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资金趋利性流动越来越明显(兰耕耘,1988;任辉,2002;董晓林,2012),农村资金的流动出现了持续的“非农偏向”(郑微等,1990;谭岳衡,1990;任辉,2002;陈娟,2009)。 其外流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资金往往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杨满沧,2002;吴兆魁等,2003;谢元态,2004;边璐等,2007),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也往往被“虚化”或被挤占挪用(陈娟,2009;温涛,2010)。农村资金外流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阻碍了农民的增收,降低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再配置效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1999;谢元态,2004)。 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的设计是解决农村资金供给短缺的关键因素,曾省睁等(1992)从农村资金积累机制角度进行研究。 边璐等 (2007) 认为改善农村投资环境以及各种金融机构职能,自发的使资金流向农村。 陈娟(2009)、温涛(2010)指出完善财政监管体制,建立适当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机制,全方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丘丽华(2008)、董晓林等(2011)认为应该在政府引导下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制定农村社区投资法等促使资金有效回流。 钱枫林等(2012)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了合作社在供应链金融背景下的新型融资模式。
综上, 农村资金回流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热点问题,农村资金有效回流机制的设计与构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资金流入和流出的渠道以及原因找出农村资金流出的最终问题所在,从而完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使得农村资金能更有效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目前,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主要包括财政、金融、价格、投资等渠道。 其中财政渠道的流出今年来有所缓解,金融渠道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流出方式。
1、 金融渠道
金融渠道的城乡资金流动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农村存贷业务实现的,该渠道的农村资金的流出主要通过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以存贷差的形式直接或间接流入“非农”部门和城市。 其一,国有商业银行渠道。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在县及县级以下的营业网点实际上已经成为上级行的资金储蓄所, 在许多农村地区只存不贷。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交叉,不但发放农业贷款,还逐渐拓展城市信贷业务。致使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其二,农村信用社渠道。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是为合作社内部成员提供服务的,但由于经营目标的变化、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的缺陷,其吸收的存款并没有全部用于支持“三农”,而是通过各种形式流出农村,比如农村信用社将资金过度上存人民银行或者上存县联社、各基层社之间自主拆借、流入债券市场等。 其三,邮政储蓄渠道。2006 年以前,邮政储蓄过高的转存利率,使得邮政业务发展迅猛,从农村转移了大量的资金。 2006 年以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以后,其各项贷款业务逐渐展开,农村资金流出有所缓解,但依然是流出渠道之一。 其四, 保险系统渠道。 我国基层的保险公司从农村吸纳保险资金,投资于非农业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农村资金的外流。
2、 财政渠道
财政渠道的农村资金流动主要通过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出和农业各税以及乡镇企业税等税负实现,农村资金的流出主要表现在各种农业税负和乡镇企业税。 从2006 年1 月1 日起,我国农业税已经全面取消,目前,通过财政渠道的农村资金的流出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税收方面。 武翠芳(2009)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乡镇企业税从1978 年到2005 年增加幅度高达234.9倍,2005 年上升到5181 亿元,无论从绝对数还是增加幅度上看,乡镇企业税都是农村资金流出的一个主要渠道①。
3、 价格与投资渠道
一方面,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一直低于其价值,工业品的零售价格一直高于其价值,造成的不等价交换,使得农村资金隐形外流。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主体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城市房地产、参与城市企业集资等方式将其持有的资金投向城市而造成农村资金的外流。
4、 劳动力转移渠道
随着城市的发展, 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工作, 与此同时,进城务工人员也携带着相当一大部分资金消费在城市,变相造成农村资金的外流。
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财政资金。 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外拨款、 地方财政预算外拨和农业主管部门自筹资金用于农业的投资。 尽管国家支农资金数量和比重不大, 却对农业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 信贷资金。 主要指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以贷款方式发放给农村集体和农户的资金,是农村资金重要组成部门,也是农村资金中最活跃的因素,还包括民间自由借贷资金, 农村集体企业以集资方式所发生的借贷。 第三,自有资金。 属于各经济实体自身所有的资金,包括财政拨款形成的自有资金与各种专用基金、财政包干节余、从税后利润中留成的积累和其他专用基金等②。
1、资本本身的流动偏好,农业投资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 投资环境差。 资金流动是资金所有者出于盈利目的,使资金从一个经济单位向另一个经济单位的转移,即从低利行业流向高利行业, 从农业流向工业。 农村资金在经营中风险较大,收益较低,根据新增长理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其资金的回报率越高,资金往往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任辉,2002;董晓林,2012),通过数据显示,银行支农贷款投入规模远远小于工商业,是资金外流的一个因素(陈娟,2009),农村资金净流量以“内循环外输出”为特征,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任辉,2002)。
2、畅通无阻的流动渠道:正规金融渠道、人为的价格差渠道、人口流动渠道。 通过对农村地区存款的调查,表明农户的存款大部分通过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陈娟,2009);吴兆魁等(2003)认为商品和劳务输出的价格剪刀差使得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城市化下的农村人口大量流动,在人口流动的同时,农村资金也随着人口的流动而流出。
3、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优先发展城市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以农业反哺工业的思路,使得城乡基础条件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后,“点、线、面”的发展战略, 又使城乡经济差距迅速扩大, 最终造成我国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致使资本发生流动偏好,伴随“二元经济结构”而产生的金融抑制又加快农村资金外流的规模与速度(杨满沧,2002;谢元态,2004)。
4、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虚化”或被挤占挪用。 在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建设过程中对农村耕地占用补偿不到位,造成资金外流(陈娟,2009;温涛,2010)。
5、农村现有的土地制度产权不清晰,无法激励农民进行长期的投资 (边璐等,2007), 即使农民拥有少许资金,也缺乏相应的投资项目和渠道,不知道怎么使用或者用在何处等问题困扰了大多数农民。
由于农业具有比较效益低、风险相对高等弱势,对外部资金缺乏吸引力,不仅外部资金很难自发流入,就连农村、农业自身积累的资金,也要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向工业领域和城市,出现所谓的“抽水机效应”,所以构建和完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迫在眉睫,对农业、农村、农民实施有效的扶持和保护,已势在必行。 根据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立足我国农业和农村资金投入的现状,应着力构建分工明确,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的国家支农资金投入体系。 综合农村资金的流动渠道和流动原因, 资金回流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 而且要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总支出中的比重, 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另一方面,合理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用途。 适度增加社会性关键项目投入和非建设性项目投入,重点支持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重大或重要农业科技项目、 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和建设、重要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农村公共事业等事关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的项目。 信贷资金的投放要注意内部结构的调整, 对种植业、 农业科技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贷款投入比例适当提高。 第三,减免乡镇企业税。 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大多数乡镇企业属于集体合作性质,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金融抑制现象严重, 构建新的农村资金支持体系是解决农村资金回流的主要途径(丘丽华,2008)。 继续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着力完善多层次、广覆盖、防风险、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借鉴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针对本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明确分工各银行职责,尽快完善基层金融机构职能,并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让其切实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
建立农村社区合作性金融体系, 使之与市场金融体系相伴随,去适应农村资金的多样化需求(周立,2009)。扶持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建设, 农村资金互助社内生于农村经济,入股社员之间知根知底,不讲信用的不许入社, 从而避免了因诚信造成的风险。 可以通过互助社或由其提供担保向农户提供贷款。 建立农村信贷投放的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促使资金有效回流。
资金回流农村还需要金融创新,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互助金融,允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一定法律框架内开展融资服务,从机制上解决农村金融信贷交易权垄断、货币政策承载主体单一的问题。 应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的原则,鼓励农村中小企业以入股方式吸收民间闲散资金,拓展民间投资渠道,减少民间融资;国家应出台《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轨道,为民间资金回流农村构筑一个合法的平台;同时对民间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领域,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形成放水养鱼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家在加大支农资金投入的同时, 必须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和管理机制, 加大对支农资金的统一监管力度。比较现实的选择是把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性补贴和各种形式的支农资金全部归口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监督拨付、统筹管理,以确保专款专用,严防挤占挪用,使支农资金更好的发挥整体功能,产生最大的使用效益。 同时,明晰各级政策在财政支农方面的财权和事权,防止农村资金使用的缺位和越位,适度简化政府级次,减少资金层次截留及遗漏。 还可以建立适当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机制,多方面、全方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同时,还需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通过补偿性财政支出,引导基层金融机构资金回流。 第一,对回流的资金在税收上给予适当减免;第二,对于资金在县域内的“协议存款”和通过人民银行回流再贷款给予适当的利差补贴,提高资金回流的收益;第三,对投资到基础性农业产业的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给予利息补贴。
从农民角度分析:一方面,扩大农民对农村资金需求空间,引导农民增加对资金的需求,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素质, 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风险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前期可以通过给予农民工资性补贴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向种、养、加等多种经营发展,拉动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户累积能力,建立适度的农户生产经营规模以及利用科技兴农战略,加大对农户的培训,提高积累意识。 壮大与完善村级经济,整顿成员,能者上岗,真正体现村级经济有人管、有人办,完善自我积累。
从金融机构角度分析:建立分类管理机制。对贷款客户存款,以存贷比为核心,按月考核,加强对回笼货款的监管;对非贷款客户存款,按照单一客户、单一员工,按照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③,河北省农发行衡水分行在此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资金回流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 满足农户贷款需求,走“以贷引存”之路是资金回流有效手段。 创新贷款品种和服务方式,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实施“贷款条件从宽、利率从低、手续从减、投放从快”的优惠政策,开办农产品收购贷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消费贷款等促进农村消费,满足农民现阶段生产、生活需要是资金回流最有效手段。
解决中国农村资金外流必须依据资本流动偏好规律,改善农村投资环境以及各种金融机构职能,构建引导资金回流机制,自发的使资金流向农村。
第一,加大信用宣传力度,开展评选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企业等活动,增强全民的信用意识。 第二,严格执法,强化对违约失信行为的查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 第三,建立信用担保机制,筹集由政府、农村企业、农户多方出资的农业担保基金,成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缓解农村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第四,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1] 陈可文. 关于农村资金流动问题的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1984(4).
[2]张灿民,马国林. 合理组织资金流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J].福建论坛.1985(1).
[3]于利中,陈卜渠. 农村资金组合和流动形式的新突破[J].农村金融研究.1985(2).
[4]董晓林.农村金融学[M].科学出版社,2012.P34-52.
[5]郑微,谭岳衡.论农村资金“非农偏向”及其宏观调节[J].改革.1990(1).
[6]陈娟. 农村资金流向与管理问题探讨[J].甘肃金融.2009(10).
[7]边璐,杨文选,雷钊.我国农村资金外流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 18~20.
[8]温涛.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资金配置的核心问题与对策建议[J].决策导刊.2010(4).
[9]谢元态等农村资本宏观管理模式研究[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4.
[10]丘丽华.金融深化与城乡资金流动问题研究[M].南方金融.2008.
[11]董晓林,杨小丽,刘溶溶. 政府引导下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研究—基于对江苏三个县域的调查[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11(4).
[12]钱枫林,曹灿,浦徐进.约束理论视角下农村金融问题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31).
[13]Jeffrey Wurgler,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October 2000.
[14]Spoor,Max and khaitov, Aktam: 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http://www.undp.org,2003.
[15]Huang, Jikun;Rozelle,Scott and Wang,Honglin:Fostering or stripping rural China:Moderniz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ban Capital Flows,CCAP working paper,Center for Chinese Agricultural Polic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3.
[16]Boyreau-Debray,Genevieve and Wei,Shang-Jin:Pitfalls of a State-dominated Financial System:the Case of China,NBER Working Paper,http://www.nber.org/papers/w11214,2005.
[17]HUANG Jikun,Scott Rozelle and Honglin Wang. Fostering or Stripping Rural China:Modern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 Urban Capital Flows. Working Paper 03-E21,CCAP,Oct2003.
[18]S. C. Hota, Sanjeev Chopra. Banking Structure in China and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http://www.oscb.coop/News/MD%20OSCB.pdf2003.
注 释:
①武翠芳.中国农村资金外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P52.
②董晓林.农村金融学[M].科学出版社,2012.P34-52.夏万青,张国杰.中国农村金融学[M].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P26-27.
③http://hs.hebnews.cn/2014-02/14/cotent_3780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