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乔治·桑研究与思考

2015-08-15 00:47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乔治女性主义小说

杨 青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湘潭 4 1 1 1 0 5)

乔治·桑(George Sand,1804-1876)原名阿芒丁娜·吕西列·奥洛尔·杜班(Arman tine Luc il Aurore Dupin),是法国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作为1 9世纪法国文坛上与雨果比肩而立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家,乔治·桑在世界范围内一直享有广泛的文学声誉。从1 8 3 2年创作《印第安娜》开始,她以4 0多年的辛勤笔耕,为我们留下了1 0 0多卷小说、戏剧、童话、散文等作品。为纪念这位伟大女性诞辰2 0 0周年,法国政府把2 0 0 4年命名为乔治·桑年,从2 0 0 4到2 0 1 4乔治·桑诞辰2 1 0周年,世界各国学界又掀起了的乔治·桑研究的新热潮,学者们力求重新评判乔治·桑的泱泱著作,以探究其思想的超前性和现代性。我国外国文学领域也呈现出普遍重视态势。就世界范围来说,欧美的乔治·桑研究成果最为突出,本文试图对中国和欧美的乔治·桑研究的主要成绩和特点做一评述,从而反思中国乔治·桑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深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对中国的乔治·桑研究有所裨益。

一、国内外乔治·桑研究的主要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关于“G e o r g e S a n d”的图书及其他资料目录约2 5 0 0条,其中国外(主要指欧美国家)约2 3 0 0条,中国约2 0 0条,其中图书4 4 0余种,文章约2 0 0 0篇。单从数量上看,很显然,中国没有欧美国家那么丰富。但是2 0世纪8 0年代以后,中国的乔治·桑译介与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不乏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因其处在与欧美完全异质的文化背景中,因此在国际学界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生平研究。乔治·桑生平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是传记。目前国内有包括译本在内的乔治·桑传记共9部:法国莫洛亚的《乔治·桑传》(译名《风月情浓女作家》郎维忠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8 6),美国荷微的《爱的寻求:乔治·桑的一生》(晋先柏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8 7),中国的研究者们也撰写了多本乔治·桑的传记,主要有:冯汉津、关鹏著《乔治·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朱静编著《情爱与母爱的交融:乔治·桑传》(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龙彼德著《乔治·桑:激情永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7),聿木、爱玲编著《乔治·桑传》(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安安著《乔治·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刘春梅著《枫丹白露之泪:缪塞、肖邦与乔治·桑》(北京:社会科学与文献出版社,1998)。这些传记基本上都是根据外国的传记编著的,描述乔治·桑一生的传奇经历、文学创作,重点部分是她的恋爱故事。此外,乔治·桑生平研究还散见于一些专著的章节和论文中,如柳鸣九主编的《法国文学史》和他编选的《乔治·桑精选集》的序言中都对乔治·桑的生平进行了介绍。论文比如方仁杰的《试论法国l9世纪浪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及其浪漫三部曲》(1995年)。

(二)作品研究。乔治·桑的作品研究主要集中在她的三类小说上。

1.田园小说。迄今为止,中国的13篇硕博论文中就有5篇是专门研究乔治·桑的田园小说的。包括张之简的《论乔治·桑的田园小说》(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 年),张丹的《乔治·桑田园小说中的女权主义观点》(武汉大学,2006 年),张娟的《评乔治·桑的田园小说》(兰州大学,2007 年),祁瑶的《两性和谐的变奏-论乔治·桑田园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北京师范大学,2009 年),张敏的《妥协的艺术-论乔治·桑的田园三部曲》(华东师范大学,2013 年)。另外还有不少期刊论文,如方仁杰、阎雪梅的《一部理想主义的颂歌——评乔治·桑的田园小说<风笛大师>》(法国研究,2000 年第1期),何朝阳的《田园小说的情怀——解读乔治·桑的浪漫精神》(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年第1 期),董芳的《赤子的诗意——乔治·桑田园小说解读》(法国研究,2004 年第2期),黄新成的《创意独特的<乡村弃儿弗朗索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 年第4 期),侯朝峰的《“伊甸园”神话爱情的乌托邦——读乔治·桑的<魔沼>》(职业时空,2008 年第1 期),杨亦军:《乔治·桑后期创作中的“田园”与“家庭”——又及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之一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 年第1 期),罗曦的《浪漫主义自然观的虔诚实践——谈乔治·桑作品<魔沼>》(时代文学,2009 第12 期),段云峰的《解读乔治桑的小说<小法黛特>》(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6 期),李丹的《天使,还是死神?论乔治·桑<魔沼>的对比艺术和民间意向》(文学界,2011 年第6 期)李竹的《回归自然的理想爱情:读乔治·桑的<魔沼>》(文学界,2012 年第8 期),于珺的《解读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三部曲》(大众文艺,2013 年第19 期)等。

2.爱情小说。此类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蓝泰凯的?《论乔治·桑及其小说<印第安娜>》(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 年第2 期),刘红艳的《乔治·桑与女性意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年第2 期),宋旸的《论乔治·桑早期婚恋小说》(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1 期),杜宇的《乔治·桑妇女小说形象解析》(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1 年第2 期),段云峰的《自由的颂歌:解析乔治·桑的小说<印第安娜>》(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 期),杨薇的硕士论文《论乔治·桑早期激情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华中师范大学,2013 年),许帅的《浅析乔治·桑早期激情小说中人物的理想化》(今日湖北,2014年,第8期)。

3.社会小说。此类小说的主要成果主要包括郑克鲁的《乔治·桑的杰作<康素爱萝>》(春风译丛,1982 年第2 期),罗大冈的《“木工小史”,乔治·桑的一部人道主义小说》(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第3期),朱宝荣的《安吉堡:一个乌托邦的目标——乔治·桑<安吉堡的磨工>评析》(龙岩师专学报,1992 年第2 期),姜玉平的《乔治·桑女性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年第4期),吴婷的硕士论文《评乔治·桑的空想社会主义小说》(江西师范大学,2012 年)。

4.对其创作的综合探讨。论文主要包括柳鸣九的《论乔治·桑的创作》(文学评论,1980 年),刘琼的硕士论文《边缘女性?-重读乔治桑》(中国人民大学,2003 年),张柟的《女性文学悲剧的超越——乔治·桑文学创作新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第6 期),杜青钢的《乔治·桑何以为奇》(法国研究,2004 年12 月),李菡的《浅谈乔治·桑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特色》(天府新论,2005 年第S1 期),孙燕的硕士论文《新世纪的文学探索——论女性文学先驱乔治·桑的小说创作》(苏州大学,2008),董宁的《试论乔治·桑的小说创作观》(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 年第1 期),宋旸的博士论文《论乔治·桑小说创作中的理想主义发展轨迹》(南京大学,2011年),蔡黎琼的硕士论文《论乔治·桑小说中的乌托邦意向》(江南大学,2011 年),王迪的《乔治·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女权思想的比较》(辽宁大学,2013 年)。

(三)接受和影响研究。此类研究成果主要是郑圆圆的《乔治·桑依然影响着中国》(环球时报,2004 年7 月),王圣洁的硕士论文《乔治·桑在中国的接受》(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杜鹃的《中国读者对乔治·桑的接受历程》(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5 期),宋旸的《乔治·桑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学评论丛刊,2012 年第1 期)。

二、国内外乔治·桑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中国的乔治·桑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对乔治·桑作品翻译开始于1924年,当时的新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刊登了泽民译的乔治·桑中篇小说《侯爵夫人》。随后,关于乔治·桑作品和生平传记的译介就开展起来了。20世纪50年代国内对乔治·桑作品的译介出现了一个高峰。从1955至1958年间,罗玉君女士翻译的一系列乔治·桑的作品相继出版,从80年代到90年代,国内对乔治·桑的研究逐渐升温,乔治·桑各个时期的作品也在这个时候陆续翻译出版。国内学者对乔治·桑也有了初步的研究,他们最先关注的也是其个人经历和情感生活,学者们翻译的国外资料以及自行编著的乔治·桑的传记、信件、情书等就有近20部。与对乔治·桑生平的研究热度相比,学界对其作品的研究却很少,可以查找得到的论文仅六七篇。关于乔治·桑的评介文章也散见于各类文学专著、报刊杂志。相较于文革前将乔治·桑视为无产阶级斗士的观点,这一时期学界对她的评价显得更为公正:柳鸣九盛赞乔治·桑的“揭露和批判是如此明确,她对待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态度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精神,他同时指出,必须看到乔治·桑的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幻想,既不够真实,也不够深刻”。钱林森在《法国作家与中国》中指出:“今天的读者要以宽容的眼光看待乔治·桑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接受的多元化是这一时期国内解读乔治·桑的一大特点。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外乔治·桑研究热潮的兴起,西方当代文艺思想的涌入,国内社会环境的宽松开明,乔治·桑的大部分小说以及不少与她有关的传记作品被出版或再版,比如译林出版社的《魔沼/小法岱特》(林珍妮译),北京燕山出版社推出的《魔沼》(郑克鲁译),山东文艺出版社的《乔治·桑精选集》(郑克鲁编选,兼及乔治·桑的小说、童话、散文、评论、书信多种文体),重庆出版社的《乔治·桑爱情小说精选》(林珍妮译,包括7部小说)等等。国内学者研究乔治·桑论文的数量也渐渐多了起来,目前研究乔治·桑的论文共有70多篇。2004年即乔治·桑诞辰200周年时,我国举行了“纪念乔治·桑诞生200周年暨法国女作家作品研讨会”,会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乔治·桑的作品进行讨论,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小说还包括散文作品。这一纪念活动对促进国内对乔治·桑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乔治·桑作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表现主要是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比如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比较文学批评方法、诗学美学批评方法、生态批评方法以及小说的汉译研究。除了译作和论文,乔治·桑的散文《冬天之美》以及雨果的《悼念乔治·桑》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根据乔治·桑的作品或生平改编的电影也陆续与中国观众见面。本世纪,网络成为了大众日常接受、发布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乔治·桑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地位再次被确认。互联网上关于乔治·桑的页面、视频资料、私人博客或文学网站关于乔治·桑的评论和读后感,凡此种种无不显示着乔治·桑在国内接受的盛况。尽管如此,国内的乔治·桑研究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系统深入研究乔治·桑的译著和专著还未问世,高质量的论文还不够多,研究论文往往缺乏理论建构与深度剖析。在乔治·桑研究的对象选择方面,厚此薄彼的现象较明显。女作家的情感生活和田园小说成为研究的焦点,而她的思想发展过程和社会政治见解、其他类型的作品研究较少。总之,目前国内的乔治·桑研究呈现出零散化、片面化的特点,从这个角度上说,乔治·桑研究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

(二)国外对乔治·桑的研究历史较长,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与之同期的批评家圣·勃夫、文学家泰纳以及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在外国文论方面最先承认了乔治·桑文学价值的,是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圣·勃夫。他曾在1832到1850年期间,陆续发表了《论印第安娜》、《论华朗丁》、《论莱丽亚》等一系列文论,重点对女作家的激情小说和田园小说进行了介绍、分析和褒贬。圣·勃夫的态度基本代表了西方学者对女作家不同题材的小说的一般态度:赞赏田园小说和婚恋小说,批判和否定其社会小说。除了圣·勃夫,丹麦文论家勃兰兑斯也对她作品中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与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他将乔治·桑与雨果并称为“当代两个伟大的抒情天才”,将女作家定位在了浪漫主义领军者的高度。

在乔治·桑去世之后,关于她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乔治·桑去世之后一直到20世纪前半期,这一时期,她的作品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学者多采用传记批评方法,重点研究乔治·桑的作品与她的几段情感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界力求重新审视乔治·桑的著作。有的从美学诗学的角度研究乔治·桑的写作风格,如詹尼斯·玛丽莲·格拉斯(JanisMarilyn Glasgow)的《乔治·桑早期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1966),有的探究乔治·桑思想的超前性和现代性,从过去的传记研究转向对其作品的思想价值的评估,如万梅兰·皮埃尔(VermeylenPierre)的《乔治·桑的政治和社会思想》(1984),通过分析乔治·桑的作品来研究作家本人的思想。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约瑟夫·巴里在《乔治·桑或自由引起的公愤》(1992)中表达了一个美国人对乔治·桑的钦幕之情。这一时期国外学界对乔治·桑研究的方法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主要包括传记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社会一历史批评等。部分著作与论文不局限于一个视角,采用了多个批评视角和阐释方法,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那欧米·施克于1993年发表的《乔治·桑与理想主义》同时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形式主义批评的相关理论来阐释乔治·桑的作品内涵和寓意。21世纪以来,乔治·桑的价值再度被深度挖掘。学界用更加专业、更加集中的角度对乔治·桑进行深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主义批评家再度评估了乔治·桑作品包含的超越她所处时代的女性主义思想,对乔治·桑的女性主义研究成为热点。可以说,从2000年开始,国外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研究乔治·桑小说的专著层出不穷。如弗朗索瓦·马斯蒂亚·肯尼(FrancoiseMassardier-Kenney)的《乔治·桑小说中的性别》(2000年)论证了乔治·桑在小说中所流露出的非常复杂的现代性别意识。2004年乔治·桑诞辰200周年时,法国乃至世界文化界举办了一系列隆重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法国参议院举行了题为《妇女和政权》的讨论会,并举办了“乔治·桑的文学生涯和政治活动”的国际论坛。2004年,凯瑟琳·M·皮布勒斯(CatherineM.Peebles)在《女性主义的灵魂:桑、科莱特、苏萨特》一书中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分析了乔治·桑对女性政治不平等的控诉以及她对自由平等的呼吁。2009年,吉尔伯特·弗朗索瓦在《乔治·桑小说中的伪装》中通过分析乔治·桑的几部代表作品,揭示了在女性话语权受到压抑的时代乔治·桑怎样运用主题和艺术策略挑战已经建立起的男性权威。法国作家让·沙隆在《乔治·桑:今天的女性》(2011)中明确地从事业、爱情、友情等方面肯定了乔治·桑的现代性和研究价值。她的论述为今日乔治·桑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动力。总的来看,乔治·桑的独特价值正在不断彰显,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

此外,乔治·桑和一大批文学家诸如巴尔扎克,福楼拜等人探讨文学观点、写作技法的信件也不断地被人们整理出版。例如1916年出版的法文版《乔治·桑和福楼拜之间的通信》以及1962年出版的《乔治·桑发表的信件》。这些信件如今已成为人们研究19世纪小说理论的经典依托。

三、中国乔治·桑研究现状与思考

与国外为数众多的乔治·桑研究论文和专著比起来,中国国内乔治·桑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显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主要原因在于:1.语言的障碍。笔者在考察乔治·桑的研究论文中发现了不少资料性的错误,比如一篇文章中乔治·桑的死亡时间被写成了1878年,而她去世的那年是1876年。研究论文中还出现了时间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在一篇论文中写肖邦与乔治·桑的关系持续了9年时间,而在另一篇文章当中写的却是10年,这些错误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大多数研究者不懂法文,所使用的研究资料是翻译过来的中文或英文的资料,使用法语文献的比较少见。2.文化的差异。中国和法国有着截然不同文化传统,中国人在对异域文化的接受上必然要经过选择、过滤和变异的过程,文化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乔治·桑在中国的传播。3.学界的浮躁之风。不少研究者出于功利的目的,急于出成果,往往缺乏对原作的研读和资料的认真考证,在成果发表后,就失去了研究热情。一些研究者盲目追赶研究热点,重复研究的现象较多,甚至出现了雷同的现象。笔者认为这是乔治·桑研究领域目前没有专著、缺乏代表性研究专家和系统性研究成果的重要原因。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国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必定会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通过比较国内外乔治·桑研究的现状和特点,我们深刻得地认识到了中国乔治·桑研究的不足之处。这将有利于我们将乔治·桑研究继续朝深广推进。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不断发展,多角度多层次发掘乔治·桑独特文学价值的可能性也在不断扩大,乔治·桑研究在未来将会不断拓展空间,寻求新的突破。

[1]Bara,Olivier,George Sand critique:une autorité paradoxale,SaintEtienne:Publications de l’Université de SainEtienne[M],2011.

[2] Bordas, Eric,George Sand :écritures et représentations,Paris:[Cazaubon]:J&S;Eurédit[distributor][M],2004.

[3]王圣洁.乔治·桑在中国的接受[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宋旸.论乔治·桑小说创作中的理想主义发展轨迹[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1.

[5]杨薇. 论乔治·桑早期激情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猜你喜欢
乔治女性主义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游乐场(上)
乔治和他的斧子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