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8-16 07:41胡国亮
关键词:信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

石 莉,胡国亮,黄 克①

(淮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交叉学科.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和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进行合并形成新的专业——信管专业[1].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高校信管专业历经数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的调整后,凝练形成一定的专业特点,所培养信管专业人才基本得到社会认可和赞同.但是,因为该专业成立时间不长、学科交叉性较强、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以及信息支撑技术的快速发展等因素,使得该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其中如何实现信管专业的差异化特色培养是各所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淮北师范大学(简称“淮师大”)信管专业的特色发展做了积极探索.介绍了淮师大信管专业建设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在国内高校信管专业特色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淮师大信管专业工程型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给出具体建议.

1 淮师大信管专业建设历程

淮师大信管专业属于本校一个较为年轻的专业,是2009年淮师大进行专业改革与调整后新增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计科院).该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数字媒体和信息安全5个专业一起构成了我校计科院的主干专业,目前已成功招收了6届学生.

新专业成立后,计科院的领导和信管专业的教师们不断探索、积极改革,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顺利渡过新专业建设阶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专业建设方面,依据信管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信息系统学科体系为中心,设置涵盖计算机类、信息类、经管类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学生培养方面,结合社会需求制定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既掌握经济与管理知识、又具备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实现的专业技术.经过近6年的发展,课程体系设置逐渐稳定,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升.

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专业,我校信管专业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1)专业定位不够明确;(2)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3)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且结构不合理;(4)人才培养特色滞后社会信息职业需求;(5)学生就业的专业匹配度不高等.其中,模糊的专业定位使得我校信管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时比较宽泛,造成所培养学生的“宽口径”与社会对信息职业人员定制式需求的突出矛盾.因此,探寻信管专业的特色建设方向成为淮师大信管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国内高校信管专业特色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专业边界模糊、课程体系设置宽泛等问题导致各高校信管专业发展普遍受阻,面临巨大挑战[2].要想有所发展,高校必须坚持特色教学,改变信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千篇一律“宽口径”培养模式问题,摆脱其被计算机科学或管理科学相关专业替代的困境.

基于此,近年来各类高校信管专业发展中一直在积极推进并实现“求同存异”:即在总体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行业历史背景、优势专业学科和教学建设特色,聚焦于社会应用的某个特定领域,展开差异化特色培养[3].例如,清华大学的信管专业以理工科为依托,侧重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北京大学信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主推信息学类课程,安排较多的信息组织、信息分析和信息服务相关方面的课程;浙江财经大学的会计学是省级重点学科,基于这一优势,将“信息技术(IT)治理与审计”作为该校信管专业的建设特色,围绕这一特色,在课程设置中特别设立信息技术(IT)治理和信息系统审计等特色显著的专业课程;实践能力方面,该校鼓励学生报考“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资格考试,申请社会急需相关证书,以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优势,在企业信息化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依托生产运作与物流管理专业这一优势学科,华中科技大学将物流管理与生产运作管理融入信管专业的特色学科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物流特定领域的管理能力.

上述高校分属理工科院校、财经类高校和综合院校,每所高校具有不同发展背景和历史,因此各校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和职业发展也各异,但都在相应领域里取得骄人成绩.他们的成功经验提示出,面对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提出的多样化需求,各高校信管专业发展中可以采取差异化培养战略,通过聚焦本校优势学科或定格特定行业背景,形成本校信管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提升所培养信管人才的竞争力.

3 淮师大信管专业工程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3年是我校信管专业发展的里程碑.我校信管专业学生颁发的学位证顺利从管理学学士转为工学学士,同年学院又对信管专业的课程大纲进行了新一轮的改版,从德育和智育两个方面对信管专业学生进行总体培养方案的设计.其中,智育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经济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接受信息管理科学思维、系统分析与技术工具的基本训练,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和工具.改版后的大纲,虽然没有明确我校信管专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但是已经在信管专业属于“管理派”还是“技术派”的问题上进行摸索,删去一些管理类课程,增加信息类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前者从信息技术基础、信管理论基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方法和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应用4个层面设计主干课程体系,后者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围绕培养目标,对如何界定本专业学科边界、凸现本专业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还进行了多次讨论,但并没有最终定位适合我校信管专业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我校信管专业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信息系统工程型”本科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人才培养、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学生就业方面,都带有非常明显的工程性特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信管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信息系统项目工程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围绕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形成信管专业知识的主体架构,其中信息系统是实施信息管理的基础,而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以及应用则是专业知识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环节教授中均引入工程化思想,以工程项目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指导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管理过程.因此,我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此外,学生就业方向也趋于工程类岗位.通过现有的课程体系学习,我校信管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了IS(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工程技术和信息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很多信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会从事诸如信息系统架构师、系统开发工程师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程师等工程类职业.

图1 淮师大信管专业课程结构

4 淮师大信管专业特色发展建议

面对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对信管专业人才的特色定制式需求,本校信管专业虽然专业办学年轻,缺少可借鉴的操作经验,但仍希望通过积极探索,为我校信管专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新思路.针对本校信管专业特色发展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专业特色.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信管专业的工程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界定学科边界,凸显差异化教学.具体而言,以信息工程能力结构为导向,从信息工程技术和信息工程管理两个维度构建学科特色,强调新型信管人才不仅要具备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和运维等环节的技术方法,更要具有现代工程管理思想和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的能力;

(2)优化课程体系.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培养目标,优化并设立能够凸显专业特色的重点课程类,注重信息工程技术能力和信息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细分为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以及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二个方向,在此基础上设置“菜单式”模块化课程,并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定位实行分类制教学和考核,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信息职业的需要;

(3)强化实践教学.工程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信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增加主干课程工程实践上机学时和实习环节时间,从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社团实践及课程实践等不同渠道强化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所培养学生与信息社会特色定制化需求的快速对接.

(4)重视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关注“信息系统工程师”、“网络编辑师”、“数据架构师”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社会急需的职业认证考试,并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鼓励学生获得含金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增加“筹码”的方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5)紧跟新兴技术.信息社会各种新型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带来很多新的信息职业,如:数据分析师、数据架构师等,给信管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高校信管专业“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紧跟时代发展.

从上述建议中不难看出,明确的专业定位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的前提,只有界定工程型信管专业应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才能进一步完善信管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其他方面的内容,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新型信管专业发展之路.

5 结束语

淮北师范大学信管专业是本校一个较为年轻的专业,经历近6年的发展,已顺利完成新专业建设.在淮师大信管专业进入特色发展阶段之际,信管专业的领导和教师们对内不断总结问题,对外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借鉴国内高校信管专业特色发展成功经验,积极探寻适合我校信管专业特色发展的方向.依据学校及学院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提出信管专业的工程型本科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总体教学目标,并给出相关建议,旨在为信管专业摆脱“边缘化”现状、加快我校信管专业稳步进入特色发展期提供一个可行思路.

值得说明的是,关于一个新学科新专业的成功建设仍需长期艰苦的努力和完善,必要时还要通过实证分析获取更多调研数据,对本文所提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进和深化.

[1]马费成,宋恩梅. 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建设与实践[J]. 图书情报知识,2014,158(2):4-10.

[2]陈晓华.“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J].经管研究,2014(5):141-144.

[3]张新香.能力结构模型驱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6):6-11.

猜你喜欢
信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智能时代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探索与实践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应用型院校信管专业基于企业驱动的教学改革研究
双创教育与信管专业知识体系的融合研究
互联网时代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