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8-19 17:18徐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课外书花朵中学生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四学段(初中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应该学会指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这些,给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阅读,对我们每个中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阅读思想、阅读方法等的改善与否、提高与否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有时甚至可能直接决定他们的学业。

一、中学阅读中令人深思的问题

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好坏决定了教学的成败。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怎么样呢?调查发现,各个学校的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阅读不良行为。经过总结,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不知读书”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30℅的学生对阅读一无所知,他们每天围着转的就是一本现行教科书,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都没有翻过。问及原因,学生倒也坦然:不是没有书,省“五配套”给每个学校都配备了大量的图书,只是没有读。在对两所初级中学学生的普及调查中显示:每周阅读时间超过2小时的仅为26.7℅,而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的却有近50℅。其数据令人揪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追究有二:

首先,大部分时间被所谓的有效作业无情挤占。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施行多年,教育制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素质教育早被提上台面。可是有关的考试机制却相对滞后,滞后的考试机制将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推上了应试的“战车”,身处这趟车的人,注定了必须走两条路,要么是凯旋而归,要么是万劫不复。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战斗”,他们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哪还有时间顾及其它。在对学生的访谈中,有学生埋怨:“现在的作业太多了,语文、数学、英语试卷,再加上其它的作业,我们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用上了,可还是时不时被‘抓典型,在班级批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在对课外书的看法中表示了十分或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但又只能无奈地放弃。为什么呢?被大量的作业压着,哪有时间看课外书呢?学生的时间已经被那些所谓的有效作业挤占、或说霸占一空。

其次,阅读思想不正确。基于学生上学的根本目的,很多家长都不赞同孩子看课外书,因为考试时,课外书不能帮太大的忙,对于这一点,有的老师与家长的意见是一致的,所以就有了“课外书无用”论。

2、“不会读书”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近60℅的学生在读书时毫无选择。他们的阅读是“海马吃草”式的阅读,即有什么书看什么书。所以,他们所涉及到的书五花八门,有小说、有诗歌、有散文,有励志的、有凶杀的、有色情的。

读好书有益,这无可争议,读坏书的害处也不可小视,我们有很多学生思想的滑坡都是从读不健康的书籍开始的。最近就有老师反映:有不少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突然变得“油腻烦人、不伦不类”。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近一段时间内流行于我们校园的书籍入手来查找原因。从2007年底开始,有一批网络书籍流向校园,大体有以下几种题材:一是“盗墓派小说”;二是“校园江湖类小说”;三是“少年情怀类小说”。这些小说的现身,给我们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一波冲击下,有不少学生无法控制自己,情不自禁地将自己放逐到小说的情节中去了。有一篇关于中学生盗墓案件的报道中所述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竟与一本名叫《鬼吹灯》的小说中主人公的盗墓手法如出一辙。另外,当下中学生“谈恋爱”的比率空前的高,其前卫程度也另人瞠目结舌。他们的思想也多来自那些所谓的“文学作品”中。

二、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的重要已然清楚,阅读的现状依旧堪忧。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状况,是听之任之,还是迎难而上?教师的职责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又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1、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笔者认为,中学生阅读现状的尴尬,很大程度上应该问责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们老师、学生对阅读的认识都严重不足。

首先,我们的教师就没有对阅读教学形成足够重视。阅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所成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这就是它的“长效性”。而我们教师所带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学年一变,也就是说,你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所能维持的时间也就是一年。在一年的时间里,进行阅读的系统教学,时间太仓促;不进行系统教学,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因此,很多老师就干脆不提阅读,反正一年后有别人接着,索性把本来应该属于阅读的时间都挤出来,以做它用。其次,学生的阅读思想也不够端正。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似乎也觉得阅读无足轻重,他们认为,只要我的成绩好,别的一切都不重要。所以,他们也就心甘情愿地将时间都献给了试卷,献给了分数。

其实,以上两种思想都是不对的,它割裂了阅读与学习的关系。阅读不但不会影响其他的学习,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的学习。什么叫“语文”?语文即说话和作文。吕叔湘先生早就作过精辟的论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由此可见,语文就是用语言实现自我表达的工具;也有人说:语文是学生学习完美地运用语言,并以之实践生活的学科,这些都突出了语言的重要性。可是如何使我们的语言完美呢?笔者认为是阅读。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就是促成学生恰当地、完美地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动他人的方法传授。我想离开了阅读的指导、影响,语言就不会准确精练,更不会优美润泽。

2、热切期望,心灵感悟

思想认识使学生能正确理性地对待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时不走弯路,但这两点还不足以使学生亲近阅读、喜欢阅读,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少了一点动力。这好比一台机车有了完好的机体和正确的行进路线还无法前进一样,我们必须给它加油,那阅读的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就是阅读期望。

教师能否通过对一个学生的所作所为提高期望而使其成绩突出呢?贬低学生是否可能使学生成绩低劣?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学生是如何反应的?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在一项研究中探讨了这几个问题。研究是这样进行的,告诉一所小学的教师说他们学生中的某些人经过一个特定测验被划定为“即将绽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习冲刺”的潜力。然而,这些小学教师和学生并不知道,“即将绽放的花朵”的选择是随意进行的。经过一个学年,期末测验的结果显示,“即将绽放的花朵”所获得的分数比一般学生的分数要高得多。研究者解释产生这—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态度,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期望传达给“即将绽放的花朵”。这种期望在“即将绽放的花朵”身上产生激励的效应,从而促使这些希望的花朵“盛开”。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研究证实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这就是笔者为什么提出“阅读期望”的原因。

其实,不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同样也可激励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往往就是这两种期望反复作用的结果。

总之,我们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真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担当好教师这个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我们期待着,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彰显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徐畅,教师,现居江苏灌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外书花朵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爱看课外书的我
背上的花朵
课外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有话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