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听说读写训练的全面铺开

2015-08-19 03:36黄贵华周华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课外语文

黄贵华 周华华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大家公认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呢?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过研究。两年前,我接了两个七年级新生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并担任了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对这个课题,我也作过一些探索,现谈一谈我的一点浅见。

一、抓好起点、研究基点

培养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最佳的起点是初中七年级。因为七年级开设的学科内容较浅,学生作业负担还不重,且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里已经有过这方面的初步训练。此外,他们还具有少年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好奇、好动、好学、好问、向师性、模仿性、竞争性特强。因此,只要教学得法,是不难激起他们的在课内外学习语文,锻炼听、说、读、写能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

教学必须确定基点。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训练。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后,很明显地就会暴露出他们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在小学,他们大多数习惯于背书、抄写,在课堂发言和考试答卷中,只会重复课本上或教师所作出的答案,他们喜欢阅读课外书刊,但只津津有味地涉猎故事情节,还不善于思考、分析、钻研,更不会从中寻章摘句,积累词汇。因此,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不强,语文基础知识还比较贫乏。上述情况就是我们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点。教师自己心中有数了,方可设计出一个大致上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来。

二、课内为主、课外铺开

语文课(包括早读课)的课时比其他各门学科的课时要多些,但这毕竟还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讲授新课,又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不得不从改进教法入手。

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较贫乏,主要原因是阅读面不广。几年来,我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书。在七年级上学期,我选了约五十首唐宋诗词要求学生在早读课上背诵、解释,课后把读过的诗词大意译成现代汉语加以复习巩固。为激起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兴趣,我在指导中穿插介绍一引起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成语典故,或帮助解决几个生字、难词问题。七年级下学期,提高阅读的难度,选了约六十则文言短文,供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好预习工作,不要求学生字斟句酌,只要求基本上能读懂即可。学生升入八年级之后,阅读难度也随着升高增大,阅读面也有了进一步拓宽。我选给学生阅读的文章除古代诗文外,还有现代的抒情散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等。学生通过两年来的广泛阅读,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了;他们不但读教师指定的必读文章,而且自己去阅读文艺、科技书刊等课外读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了乐趣,丰富了自己说话、写作的词汇和表情达意的方法,无形当中就提高了自己的说和写的能力。

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过去教学中训练得比较少,所以上中学后必须进行强化训练。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记好听课笔记,并通过提问和书面小检查来了解学生听和记的能力。起初,学生记录的速度很慢,常常记不下来。通过近两年来的训练,不少同学能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教师讲课时的语言感情,抓住要点、难点、重点,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较完整的听课笔记了。

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尤难,但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这个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需要。我在上课时除了加强学生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求每个学生课外准备一个短小的故事,课前轮流讲给全班同学听。有的学生开始有些怯场,大胆的学生却也能讲得完整,但缺乏生动性。由于我在讲评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两年来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不在怯场,而且能够把故事讲得十分生动。

以课内为主加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的好处是面向全班学生,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但是,课时毕竟有限,因此,这项培养工作还需在课外铺开。课外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我鼓励学生在主题班会上上台发言、讲演、讲故事;在全校文艺汇演大会上朗读诗歌,讲述童话故事;参加学校或县、市级的演讲比赛;在家长会上向家长汇报学习情况;到兄弟班级去介绍学习经验等等。这样,我班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受到的训练也越来越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教学,只有在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才有切实的效果。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就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把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黄贵华,周华华,教师,现居湖南宜章。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课外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清律的基础知识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