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使语文教学更精彩

2015-08-19 03:36彭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藤野愚公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实现语文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质量的共赢,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交流沟通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形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合作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这种模式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的课堂教学活动,利用小组内各学生之间的互动,且以小组成绩为评优标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帮助、共同促进、互相影响、优势互补,通过探究学习分享思考过程及思想的精彩之处。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在解读文本时也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丰富资源,更能展示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提出问题:“藤野先生作为学生的老师,对学生鲁迅的关爱只是普通师生之情,平日生活中教师关爱学生的例子很多,为什么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关怀,令鲁迅先生念念不忘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因为鲁迅先生在国外,能得到藤野先生的关心,自然倍加感激;有的同学说,藤野先生能够克服民族偏见,对鲁迅先生在学业上精心指导,一丝不苟,这种精神是可贵的;有的同学说,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日本部分学生看不起中国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藤野先生能够以学术为重,对鲁迅先生没有丝毫歧视,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啊!学生们通过深入讨论、探究,使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立体化地凸现出来,学生们的个性解读可以互为补充,共同分享,进入深层次解读文本的佳境。

二、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实现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使学生动脑思维,弥补教师难以应对存在众多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学习中学生间会发生一些争议的问题,这种“争议”是可贵的,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愚公带领一家人凿山开路、不畏艰难的精神。而有的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问:愚公挖山不止,破坏了生态平衡,他为什么不找一处道路相对畅通的地方安家落户?这要比劈山开路要容易得多。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理解了愚公克服困难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无论工作和学习都应该有象愚公一样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不能遇到困难绕道走,要正视困难,而不能有逃避心理。而从现代环境保护的角度,可以引导学生辩证的理解愚公的开山行为。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解读与探讨,更能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在不脱离文本价值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体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的合作学习应该形式多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学生大多活泼好动,表现欲望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将文本改编成课本剧,小组成员自愿选择剧本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练习。学生通过阅读,把对人物的理解与课文的基调,用自身担当的角色表现出来,在人物角色扮演中,更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意旨。而这种合作表演正好适合初中学生表现欲望强烈的心理诉求,学生在合作表演中兴味盎然。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了一场辩论赛:一方的观点是天赋最重要,另一方的观点是:后天学习最重要。学生们通过辩论,了解了天赋与后天学习的辩证关系。可见,在合作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开展合理评价,体验合作快乐

传统的评价只是教师对学生一对一的单向评价,学生是被动受评价者。由于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出严谨、准确的评价,所以教师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偏颇是难以避免的。而建立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并对他人的学习情况发表自已的见解,增强了互动合作的有效性,体味评价合作带来的快乐。例如,在学习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教师让学生充分阅读,领悟诗歌中所渗透的情感。然后抓住“思乡”的基调,指名让学生起来朗读,学生朗读完以后,可以对自己的朗读做一下评价,即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读得缓,那个地方要读得急,这个地方读重音,那个地方读轻声。小组成员也可以根据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对朗读的同学提一些建议。

彭莉,教师,现居山东济宁。

猜你喜欢
藤野愚公文本
现代愚公
藤野先生谈鲁迅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谁更应当“愚公”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