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二法

2015-08-19 03:36盛杰郑群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语感高三词语

盛杰 郑群涛

在指导高三语文复习时,老师经常会遇到学生语文“营养不良”的情形:讨论活动,学生发言词语贫乏,找不到一个词语或第二个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写作文找不到话语,或者是找不到话题,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成语典故不会用,或者是错用。这时,积累什么,如何积累是备考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摸索:

一、心中有“库”。讲的就是学生心中要有一个庞大的语言材料库,即进行字、词、句、篇等原材料的积累,可以在语言文字运用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讲的就是积累对于语文学习重要性的道理。积累要分层次、有系统性:一类是显性材料,指事实性的、知识性的知识。如词语、语言运用、句子的表达、文章。二类隐性材料,指思想积累、生活经验积累、情感体验积累、方法积累等。如生活经验中的事例,它普通但是里面蕴含道理对人的成长会有很多的启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提醒、激励作用,又是一个写作的素材。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应考知识性的积累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二是善于对易混字音、字形和同义的词语、成语进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释中提到的字、词;分考点训练的资料中的列举的字词;综合训练试卷中出现的字词等。三是掌握词语搭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二、手中有“法”。讲的是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积累,需要掌握一些操作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具体来说,可分为:

第一、要养成诵读的习惯,加强语感的积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其本质就是加强语言积累。朗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写作无可替代的门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百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精炼、生动阐述朗读、背诵的积极意义。于永正说:“要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语言,犹如银行存款,我们将一生享用它的利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必须去关注语言材料,背诵名句,最好用“陌生化”来提高积累效果。作为一名高三学生,除了在规定的时间内熟背老师指定的篇章外,每人每周还应背诵一两首古诗词、每日摘抄记诵一两句经典、名言(诗句、格言、俗话、歇后语),这些做法必定能极大地激发自己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提高自己考场写作时遣词造句的水平。

第二、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加强材料的积累。

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获得母语书面语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大量积累书面语的语言材料,而读书,正是学生积累书面语言材料的最好手段,让学生在读书中进行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思想。阅读是语文的根、作文的母。对语文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平时多引导学生读读那些文学大家们的优美著作,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体会其中优美的意境、语言,难道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么?读得越多,越有语感,基础知识就雄厚了,语文成绩就越高了。

第三、要养成练笔的习惯,加强实践的积累。

吕叔湘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作文,是语文试卷中的重中之重,高考试卷中,再没有哪道题的分值比作文还高,足见其份量。而我们不少高三学生,一提笔作文,便搜肠刮肚,抓耳挠腮,究其原因,就是平时缺乏练笔。叶圣陶老生在《读和写》一文中明确指出:“只读不写是不行的,其结果是眼高手低,只懂得写作理论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正像只懂得脚踏车理论而实际不会骑车的人一样,硬上去试也是要摔下来的。”看来语文教师有意识地督促学生多练多写,学生自觉地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高三练笔的形式有很多,大到每周一考的大作文,小到每节课中的一句话仿写,我们都应当重视,让学生练笔实践;作为学生,最好要养成写日记、周记或随笔的良好习惯。日记能积累写作素材,储存知识,而且形式灵活、内容广泛、自由度大。随笔能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能让学生达到临场发挥,笔下生花的效果,唯其如此,才能使自己从涂涂改改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达到应考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妙境。

盛杰,郑群涛,教师,现居湖北麻城。

猜你喜欢
语感高三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高三·共鸣篇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