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5-08-19 03:36张荣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形式新课改文本

新课标的颁布,新课改的实施使素质教育又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关于教改实验的讨论如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我认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试验中应着力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材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比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教师把握学科特点,或者说领悟、传达学科魅力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把握语文的特性,对教材进行精耕细犁。

(1)对教材的整体解读 。教师对新教材的编排比如结构、内容、文体、训练体系要心中有数:弄清那些是基础型内容,是蕴涵学生发展必须的课程营养,是基本食谱,不可轻易改变,那些是拓展型内容,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可选择使用。这样才能在教材运用中有取舍,有重点,达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

(2)深度解读,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教参,教辅,或者网络的优秀教案、课件可以参考,但不可以照搬。外地的、名师的,不一定适合本班的学生实际。教师还应对教材对文本进行合理且富有个性的适合学生实际的解读,以选择教什么。

二、课堂组织形式

新课改中有些教师,有些课堂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花样翻新,互动热闹,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使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过程变成了精心打造的一场“秀”。如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成为一种“时尚”“流行”,难免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选择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授课内容、学生实际确定。

1、传统的方式不必一棍子打死,结合教学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辅导在语文教学中各有作用。集体教学强调思考的程序性;分组教学重视思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个别辅导则侧重思考的个性发展。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2、摒弃一切毫无意义的“作秀”。改变课堂的授课形式是为了更让跟过的学生参与,更多的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指动手、动口,更主要的事记忆、思维、表达、想象的综合运用。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无声的内化,即便是课堂寂静无声,也应是禾苗接受雨露滋润,小树摄取根部养分的过程。要尽量减少没不要的形式,让知识、情感、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自主、合作、探究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新课改教学的精髓,也是衡量新课改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人对“自主”的理解就是学生的自学,却忽视了一个“主”字,即主权、主动。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主宰的权利。时间权:每节课至少留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逐渐向三分之二过渡,让学生有思考,内化的过程。空间权: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不是固定在座位上。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探讨交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疑问。评议权:包括自评和互评,发表感受,提出意见、表扬和建议。

关于探究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探究什么。问题设置太易或太难,都会适得其反。教师应力求做到两个“最大限度”(1)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后的探究问题。这样能够紧扣文本,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突出文本的重点。(2)最大限度的站在学生角度。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就他们有兴趣,有分歧,有困惑的问题提出来延伸拓展,让大家在辨析、争论中明事明情明理。

2、怎样探究。一般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我认为,探究还可以有另一种景象:静静的个体的理性思考。课堂的探究,真正的高潮,也许应该在课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情感上有体验,认知上有收获,价值评判上有去向。一位名师说过“小学的课堂要热闹,中学的课堂要生动,高中的课堂要深刻”。深刻的思考必定在平静的氛围中完成。

3、探究的结果。“话有三说”,“横看成林侧成峰”,于是探究的结果会有多样性,同一答案也会有多种表达。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推陈出新,甚至反弹琵琶,独辟蹊径,畅所欲言。另一方面有些问题的答案有唯一性。所有的结果都有他存在的道理,但总有一些结果是最接近文本和作者本意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巧妙表达,“审时度势”把握好限和度,千万不能将开放性变成无原则性。

只有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各个环节落到了实处,不走过程,不看表象,才能真正贯穿新课标的精神。

张荣丽,教师,现居甘肃崇信。

猜你喜欢
形式新课改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