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考场作文的文化意识

2015-08-19 03:36张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美美意识文化

费孝通先生将文化自觉归结为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的发展既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和借鉴,唯其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神底蕴及由此带来的促进民族进发的创新意识。作为考生,在考场作文中的文化意识,既体现了自己的丰富的知识积累,更展示了自己研究问题的创新能力。要想在考场作文中体现文化意识,必须厘清以下几个概念。

一、倡导国学,绝非复古

费孝通先生在文化自觉论中说:“文化自觉是人类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历程和发展倾向,而不是文化复归,更不主张全盘他化。”然而在对文化继承发展、坚守革新中,人们还存在诸多偏颇与分歧。辜鸿铭、南怀瑾等先生倡导的“圣贤是文化之本,文化由历史圣贤创造”的理念, 也不乏有高呼“把儒教重新定为国教,建立一个儒教社会”复古主义者。

其实,所谓的复古文化在极度自信后隐藏着极度不自信,因为复古文化减少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可能。真正独立的文化应该是在继承中发展,坚守中革新,一定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又能对现代社会的畸形发展有所矫正。

有些考生在写作时,语言绝对化,极端化,一切以古为圭臬,弃今日如敝履,这种态度是绝对不可取的。美美与共首先要有像傅雷所说的“我始终是中国儒学的门徒”的虔诚与坚守,还要有如林语堂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激情与胸怀,不能固执己见,更不能党同伐异。

二、文化多元,而非西化

哲学家陈嘉映有言“我梦想的国土,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躺在草坪上晒太阳的。”中国的文化客厅里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我们愿意倾听他国语言的流畅优美、借鉴他国文化的深刻动人处,但更懂得欣赏我们的吴侬软语的温婉、秦腔南音的韵味。提倡文化多元,这才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生长在现代环境中的部分考生,对于文化,却总是缺少了文化自信,总是在写作中不经意的流露出对于唐诗宋词的厌弃,对于欧柳王颜的鄙视。

但是,“真理往前多走了一步就是谬误”,全盘西化论者不加质疑地追随西方现代化,对西方理论毫不犹豫地全盘接受、生搬硬套,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现代化危机论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忘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水土不服,毁掉的会是千年的中华的文化。嫁接而成的文化永远是异类,无法站稳脚跟,难以对国民的精神产生推动力。

有些考生在全盘西化的牵绊下,文章写得费劲费力却又不讨好。其实,真正的大同社会中,容得下高歌狂飙者,容得下思恋古事者,容得下愤慨激昂者,容得下低吟徘徊者,容得下放浪形骸者,容得下温润君子者。

正如费老所言,“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的自治地位。”惟有理解多元文化,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中找到适当的位置,真正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文化独立,并非趋同

“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这句话其实说出了文化独立的重要性。文化只有有自己的个性,才能为时代铭记。文人也只有做到拥有独立的个性才能成为时代的经典,如沈从文与湘西,鲁迅与绍兴,林雨堂与鼓浪屿,张爱玲与上海。各有其美,成就中国文化之美。所以,文化只有“和而不同”的,才能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有些考生对于文化的绝对化,认为好的文化只有一种模式,甚者认为只有中国的才是最好的,只要是别国的总能鸡蛋里挑出骨头来,这样的文章表面上看来慷慨激昂,气势如虹,读起来很具感染力。但真正品读,却经不起推敲。文化本来是人类的文化,绝非一个族群,一个区域,一种主义的文化。如梁思成却冲破狭隘的民族主义,放下民族仇恨,勇保奈良城,与维克多·雨果因法兰西参与破坏圆明园而痛斥法国国王一样,他们有美人之美的大度。这份气度能穿越历史,超越民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文化本来就是为了社会的更加繁丽多姿而存在。余秋雨对此也说:“如果连文化也走向了全球一体化,那必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场大灾难。”南非大主教图图曾言:“为了我们的差异而欢欣!”而蔡元培亦言“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保持文化的独立,多元与发展,如此中国文化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中华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对中华文化有清醒的认识,自觉自信,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如此方“有容乃大”,如此才可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文化。

张凤,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猜你喜欢
美美意识文化
美美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跳舞美美的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营救美美周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