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文中的眼睛

2015-08-19 03:36杨建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葛朗台学诗香菱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先生曾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秘密。人物的眼光、眼神可以将他隐藏在内心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微妙地表现出来。因而,著名作家在描写人物时都注重眼睛描写。笔者就中学课文中的“眼睛”描写归纳如下。

一、表现人物性格

琦君的《春酒》中写道:“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母亲的和善性格呼之欲出。母亲人物形象生动,形神毕肖。这是作者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道:“看到丈夫两眼盯住盒子的黄金,葛朗台太太吓得喊道:‘上帝啊!可怜可怜我们吧!’老头像饿虎扑向熟睡的婴儿那样朝梳妆匣扑来。”通过侧面写葛朗台的眼睛,活画出了一个视金子如命的守财奴。

二、表现人物精神

鲁迅的《雪》中写道:“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所以雪罗汉目光灼灼,它不仅集中体现了江南雪“滋润美艳的资质”,而且和前面的背景描绘相映衬,使意境更加新颖别致,生意盎然和柔媚多姿。课文《香菱学诗》中写道:“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香菱学诗入了迷,“两眼鳏鳏”。鳏是一种大鱼,其性独行,其目常睁不闭,所以常用“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香菱学诗的眼神,真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了。

三、表现人物变化

《祝福》一文中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开始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的“眼光上带些眼痕”,捐了门槛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断,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终前“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祥林嫂从开始的希望,到长期经受打击折磨,内心痛苦,无法表达,已陷入极度的悲哀与麻木。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当父亲向船长打听到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时:“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异常发愣的眼神,语无论次的话,生动刻画出父亲认出于勒之后的内心的巨大恐慌。“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流氓。’她没有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巧遇于勒。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冷酷、惟得是图的性格暴露无遗。金钱为重,亲情全无的冷酷心态通过眼睛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表现先抑后扬

奥地利传记作家在《列夫·托尔斯泰》中写道:“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的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黑豹似的目光”是指托尔斯泰能很快捕捉到一些社会现象,体现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作者又把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钢刀”,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具有很强的剖析能力。“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的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有感情的一对眼睛。”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有的比喻中有夸张,而且连续运用两组排比句式描写托尔斯泰最富有感情的眼睛。后又引用了高尔基的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运用夸张,它道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鲁迅说的“画眼睛”,当然并非单指描写眼睛,还含有抓住人物身上最能表现出个性特征的东西进行描写的意思。

杨建霞,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猜你喜欢
葛朗台学诗香菱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老葛朗台性格特点及其形象意义
保准有人追
文史大家浅谈学诗——《学诗浅说》前言
《欧也妮·葛朗台》的人性寓言
烘云托月月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