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诵佳句 此情直感天

2015-08-19 03:36殷春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金铜苍天李贺

衡文品诗,有一句而千古传诵,久唱不衰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即是。它最早出自中唐诗人李贺的名篇《金铜仙人辞汉歌》,诗句因想象独特、感情深邃而成为千古名句,常被后来的诗人或直接引用,或翻出新意。

《金铜仙人辞汉歌》全文如下: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主要描写的是金铜仙人在离开长安时的凄凉景象和愁苦情绪。幽兰为之凋谢,如若苍天有情,苍天也会为之衰老,那么多愁善感的人呢?读到此处,我们便不难体会诗人的这种沉重的伤古情怀。联系当时写作背景,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诗人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作为“唐诸王孙”的宗室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此诗是诗人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诗人借“金铜仙人”所见汉武帝在世时的威风及死后荒冢的荒凉冷落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时诗人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用大胆的设想、奇特的想象,有力地衬托了金铜仙人(兼指作者自己)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创造了开阔、博大而又深沉的意境,虽怨愤而不偏激,刚健中一腔柔情,被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无怪被后人传诵不已。

此后,北宋词人孙洙将此句写进了自己的词作《河满子·秋怨》中。全词如下: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馀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孙词素以柔婉、凄楚、悲怆著称,这首词是他的代表作。词的上片通过写,抒发离别时的惆怅、凄凉情怀;下片写黄叶不由自主地飘落、秋天的浓云总给人阴沉沉的压抑感,以前的欢乐只能在梦中寻觅,一觉醒来,惆怅如初,这醒后无处寻觅的空荡,将离别的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词人将李贺诗句放在前面,以引出“屡禁不止”的“幽恨”。这“幽恨”,已经听到的“宝瑟馀音”“几处疏砧”、看到的“连天衰草”苍天如若有情,也会为情所困,身处离别“幽恨”中的词人,自然困苦难当、愁恨难当。此句诗与李贺原诗比起来少了份奇特,多了份深邃;少了份博大,多了份凝重。此词虽不脱旧时文人触景伤别的窠臼,但是因为引用“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进一步加深了它的情感、充实了它的内容,在同类作品中仍不失为佳构。

到了近代,伟大的革命家、诗人毛泽东似乎对此句特别钟爱,不仅在自己的诗词中屡屡化用,还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直接引用、又翻出新意。全诗如下: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立意高远,哲理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表达了深邃的历史主题,是一曲振奋人心的人民解放事业胜利的赞歌,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奋勇“追穷寇”的号角。首联以非凡的气度概括描写了气势磅礴的革命形势,形象地叙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过程。颔联以昂扬的姿态抒写翻天覆地的变化,讴歌南京的“新生”。颈联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高度,高瞻远瞩,总结古今中外正反历史经验教训,发出战斗号召和动员令。尾联以必胜的信念感召,以乐观的情怀展望。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尾联前句借李贺的诗句喻指南京解放了,革命胜利了,中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界如果有意识,对于千百年来人吃人的旧社会也会因难以忍受而愤慨万分;后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新旧更替的变革,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间正进行无可阻拦的沧海桑田之变,革命的胜利、美好的社会必然会到来。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是全诗的高度升华,是全诗的灵魂,是对解放南京历史事件以诗化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在诗中引用李贺诗句,已不是浅层次直接使用,而是推陈出新,赋予这句诗以全新的内容,创造了另一种宏阔境界,将原句低沉的悲情一改为高昂的情调,极尽其发展变化之妙。

殷春霞,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猜你喜欢
金铜苍天李贺
陕西咸阳成任墓地东汉家族墓发掘简报
鬼才李贺
岁月人生
金铜时代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路上
诗鬼李贺
讲理的人
谢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