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的农业改革声

2015-08-22 09:03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 2015年9期
关键词:农资化肥农药

□ 《中国农资》记者 张 番

小番跑两会

两会上的农业改革声

□ 《中国农资》记者张番

又到全国“两会”进行时,《中国农资》记者张番今年全程驻会深入采访,为读者呈现“两会”亮点、热点、创新点。每年的全国“两会”都为农业的发展搭建一个跑道,国家政策努力“带跑”,龙头企业率先“领跑”,创新企业积极“抢跑”,我们每一个农业工作者拼命“奔跑”,“三农”的发展一定迎来会有喜人的成效。

余欣荣

陈章良

柯炳生

诺卫星

上官吉庆

谭志娟

孙其信

王海波

农业现代化这回真的来了

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2015年两会期间,“农业现代化”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关键词。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

一方面我们的农业实现了连年丰收,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生产方式、结构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重要的就是农业自然资源已经到了严重透支的地步,水资源、土地资源,还有其他的相关资源。确确实实,我们的农业到了要减压、减负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候,在这样一个时点上,我们国家提出推动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到重要位置,也就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要明确,这次转方式、调结构是国家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统筹生产、市场、生态等多种因素下作出的决策,而且今天的转方式、调结构不是被迫转,而是主动转、积极地转、稳健地转,使我们的农业能够在稳定的情况下,在保持好的趋势的情况下,对不利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调整、防范或者克服,实现农业持续、健康、稳健的发展。

这次调结构、转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消耗、拼化肥农药强投入、拼生态环境这种粗放经营,转到两个注重——就是注重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注重集约、节约和创新上来,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谭志娟建议,国家从提高黑龙江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两条腿走路,对黑龙江耕地保护和探索农业发展新方式加大扶持。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和补偿力度。一是“粮补”与“地补”要并行,国家要对有利于养地肥田、提高地力的农业措施进行补贴;二是建立耕地资源消耗补偿制度,建议每调出1吨商品粮国家给300元左右的补贴;三是加强耕地保护的法制与机制建设,加快依法保护耕地进程。另一方面,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积极探索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充分调动生产主体对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在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物联网把基地的生产方式、产品的流通过程透明地呈现给消费者,通过把过去建立在销区的现代化智能仓储设施移到产区,把千家万户的冰箱集中到齐齐哈尔,建立一个保存高端食品的大冰柜、大冷库,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改变传统的供求模式,使高端产品与高端人群实现快速、不落地的对接。

全国人大代表、宝鸡市市委书记上官吉庆认为,现代农业必须由现代的农民来支撑,传统的农民搞不成现代农业,因此,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很重要。然而,培训职业农民不能粗放开展,而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要分类指导,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来分,比方说要有核心骨干的培训、产业领头人的培训、大众化的培训;生产领域的培训,还要有流通领域的培训。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前提是要结合现实需要增强分类型培训。

对政府而言,首先,开展农民培训工作,要把两方面问题搞清楚:一是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职业农民;二是现实中的农民要完成现代农业赋予他们的使命,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根据这两点,各县可以定各县的培训内容,各村可以定各村的,但政府要把培训规划搞好。其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委托第三方进行培训。政府制定规划方案以后,可以向社会招标。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也认为我国科研院所和许多优秀企业在促进种植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很好的优势。首先,要推动技术创新的方向性转变。农业产业要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所以科技布局的方向上也要有结构性的转变。过去我们只谈种多少,现在不仅要谈怎么种,还要谈怎么流通、怎么让老百姓更喜欢消费,这是要转变我们科技创新的思路。其次,要提升创新的质量。过去蔬菜种子要依靠进口,那是因为我们的科技竞争力不强。如果科技创新提升质量,必然在推广应用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再次,对人才从事创新工作提供更加宽松的激励机制,人的积极性要被调动起来,可以通过三个驱动力实现:第一是拉动,第二是推动,第三是发动。建立激发创新的机制,让科研人员愿意创新、敢于创新,让创新成为常态。

化肥、农药零增长成为硬目标

化肥和的广泛应用,虽然对大幅度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2014年,国家提出力争2020年农药、化肥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在今年两会期间“化肥、农药减量”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协会副主席陈章良认为,化肥农药零增长的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生产企业应及时转型。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保护落后的企业,国家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应对生产企业起到倒逼的作用。企业在寻找出路应注重研发环保、高效的肥料,例如叶面肥、微量元素肥料等,根据作物的需求施用,可以迅速提高化肥利用率。其次,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大数据的应用中,利用大数据引导农民如何种田。例如,根据地域分布分析土壤里养分的含量和污染程度等。未来农业需要向精细化发展,化肥农药企业更应做出大量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提出,提高我国肥料利用率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工作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和化肥生产技术的提高。首先,我国对如何施用化肥农药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用来向农民宣传。向农民宣传的工作主要应由企业、农技部门、科研院所来开展,结合科研工作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推广施肥技术。

其次,农药化肥生产技术的改进也非常重要。我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最重要的动力不是种植面积的增加,而是科学技术成果的集中。通过提高化肥农药的技术含量,针对作物的需求生产,可以大大地减少浪费、提高肥料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长诺卫星谈到,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柴达木盆地是举世闻名的“聚宝盆”,钾盐、镁盐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且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组合好等特点,是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正是因为这样,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循环产业体系建设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基础之年,未来,钾盐的开发要更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

“化肥农药双减项目”是科技部正在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科研项目,也是作为国家财政支持的试点重点科技项目之一。项目的目标是把我国化肥农药用量减下来,并且减量幅度较大,我认为,这将给农资行业和农资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变革的机遇。

农药方面,企业要服务于理念的变化,在植保上实行前移式改革,治病于未病,防虫于未虫。除了要加强研究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以外,还要改变农药的使用方式。病虫害的治理贵在预防,并且要统测统防,只要这么做才能达到减少农药使用量的目的。我认为统测统防的工作应该由公益组织来做,因为每家每户治理病虫害的方法、态度、用药方式上都不一样,往往防虫防病的效果不好,会导致很多问题。如果农民种地不用买农药,而是由国家来统一防治,在最佳的时机用药可以减少用药量,效果肯定最好。这条路也许会曲折,但是未来要把农药使用量降下去,必须这么做。这种方式需要选择施用高效低毒的药,农药企业来必须要适应这种发展方式和趋势。

化肥方面,要进行栽培制度的变革,将来的施肥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近几年推行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经找到了提高肥效的路径。未来肥料的研发、使用方式、产品类型、形态都会有变革,农资企业要事先预料到这种变革。双减项目推进下来,这种变革是必然发生的,将来作为农资的生产经营者不能以量取胜,要适应作物生长需求上取胜,环境安全、成本降低了,农业效益提升了,农资经营者也会在共同利益中分享自己的利益。

猜你喜欢
农资化肥农药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