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90后”
——中国画大家赵梅生访记

2015-08-25 02:16
名家名作 2015年3期

张 瑛

笔墨丹青“90后”
——中国画大家赵梅生访记

张 瑛

《清凉世界五台山》赵梅生/作

2015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赵梅生先生收到了《中国政协》“两会”专刊,专刊收录了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画作,第一位即是赵梅生。无独有偶,“两会”前,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人物》杂志特派记者专访赵梅生先生,在《环球人物》“两会”文化特刊介绍的18位中国当代书画大家中,第一位也是赵梅生。翻开杂志,首先扑入眼帘的是梅生先生2014年创作的一幅丈二的大画《清凉世界五台山》,古寺古树古塔,在重峦叠嶂的山峰中错落有致,时隐时现,凝神品观,似能耳闻佛国悠远的钟声……

今年年初,梅生先生迎来了自己的第90个年华,成为了“90后”。他给人的第一印象首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可再接触,又让人有些恍惚:他真是一位90岁的老人吗?看这精气神,从内向外洋溢着勃勃生机。

他是一部厚重的书,一部写了90年的大书,而且还在继续写着……我站在这部“大书”面前,震撼、感佩……然后又是惶惶,我深知自己的境界、笔力无法企及,只好避“重”就“轻”,从梅生先生的几个生活剪影入笔——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画毛主席像是当时最多的一项工作。

剪影一:五一广场绘制巨幅毛主席画像

《熔古铸今》赵梅生/作

时间退回到1963年国庆节前夕,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筹办建国14周年庆祝活动。可是,山西省的庆祝活动却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五一广场主席台上的毛主席画像在华灯开放时,脸上出现许多黑色斑块,这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画像必须重画或者修改。而后天就是国庆节,也就是说,仅剩一天的补救时间了。时任省委书记陶鲁笳指示,由山西省美术工作室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当天晚上,省城的美术工作者都被集中在太原并州饭店,由当时的美术工作室负责人苏光同志主持会议。苏光同志让大家踊跃报名,来承担这个重任。但是,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连空气都似乎凝结了。满座的美术界人士望着窗外黑黢黢的夜空,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没一个人敢担这个风险。最后实在没办法,苏光点名赵梅生和画家李玉滋。把这样重大的政治任务交给两个当时的“右派”,赵梅生没有想到。更没想到是,他第二天一早赶到广场,另一个“右派”由于胆怯没有来。此时的赵梅生像一个孤胆英雄,他二话不说爬上架子,开始修复、整理、描绘毛主席画像的工作。时间一分一分地流逝,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午饭,忘记了自己,直至下午四时,工作全部完成。当夜,五一广场的巨幅毛主席画像在华灯映照下,神采奕奕。省委书记陶鲁笳当即紧紧握住赵梅生的手,激动地连声感谢……

这一年,赵梅生38岁。

无论我怎样在脑海里想重现当时的场面,也无法完整具体地加以描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时站在高高架子上的赵梅生没有一丝杂念,他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然而,哪一笔哪一画不是对他绘画技艺的检验?这一笔笔一画画背后又何止是扎实的功底和高超的技艺?

赵梅生的笔墨是有生命的,更是饱含情感的。五一广场的他不是在被动地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发自内心地表达着对共产党,对毛主席,对新中国的感念之情。

《古塔春风》赵梅生/作

他是一棵苦苗苗。出生在腊月(又称梅月),父亲给他取名梅生。4岁丧父,和母亲、姐姐过着漂泊的生活。聪慧、勤劳的母亲纺纱织布,靠着出众的裁剪、刺绣的手艺养活一家,还在他8岁时送他上县里的小学读书。1937年,赵梅生12岁。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铁蹄逼近闻喜县城,母亲带着他逃到乡下,艰难度日。那是他第一次逃命。每天,他帮助母亲干活,拾柴禾,捡麦穗。那时的生活一片灰色,而阳光下的黄红紫白绿的花花草草,却牢牢吸引了他的眼球,大自然的蓬勃生命与苦难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村里上私塾时,他遇见了自己的中国画启蒙老师赵耀青,开始临摹古典书籍中的插图,描画花鸟兽虫,也由此打下了中国画的根基。

第二次逃命时赵梅生不满16岁。当时赵梅生被日本人抓去当劳工,后来有幸逃脱。其余被抓的数十人都死在了沈阳煤矿。为了不再次被日本人抓去当劳工,他叩别母亲,随同乡渡黄河、翻山岭,步行数百里,落脚到陕西咸阳纱厂当了一名抄纱接头的童工。可是,每天十二小时高强度的劳动,恶劣的吃住条件,瘦弱的他难以承受。一年后,他在一名老工人李学刚的帮助下,逃离了这个浸满童工血泪的纺纱厂。

经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后,赵梅生逃到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李学刚想法把他介绍到山西省第三儿童教养院当了一名图画老师。那年,他才16岁,就靠他的幼稚画笔从事美术教师工作。直到解放后,他才彻底结束流浪生活,有了稳定的工作,吃上了饱饭,业余时间专心提高画艺。

写到这儿,我仿佛看到赵梅生站在五一广场毛主席巨幅画像前架子上的身影,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强大,性格的坚韧,情感的朴实,敢于面对挑战的无畏与自信。

剪影二:《雪海流香》的生命接力

1958年8月 漫画《异口同声》发表在《人民日报》

2011年,赵梅生受邀为太原晋祠国宾馆创作巨幅国画《雪海流香》。已届86岁的赵梅生,像一个战士,再一次整装出发。他面对的是一个全身心都将经受考验的高难任务。高龄、高血压,使他不能像过去那样长时间弯腰低头作画。怎么办呢?他想出了一个画“大画”的新方法:把特制的丈八匹巨幅宣纸铺在长桌上,由6个人帮助移动纸,他一部分一部分画,6个人随着他画的进程提拉宣纸,纸动人不动,以节省体力。整整两天,终于将丈八匹的巨幅红梅绘制完成。当年11月,这幅画安装在晋祠国宾馆迎宾大厅的正面墙上。那粗壮曲折的枝干上,一簇簇红梅竞相怒放,那样的鲜艳那样的坦荡那样的爽朗,驻足其前,艺术的张力让人不由感染和陶醉。

10年前,赵梅生先生曾创作过一幅《雪海流香》,其笔锋的雄健,用色的大胆,源于生活而又突破生活的构图,以及那深切的意蕴,别具韵味,令人耳目一新。原来花鸟还能这样画!他不拘前人,师法自然,以独特手法,创作了焕发着蓬勃生命力的傲雪寒梅。这幅画后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2年12月3日,中国美术馆“‘雪海流香’赵梅生画展”隆重开幕,这已是他第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为此,他悉心创作,又一幅《雪海流香》问世。时隔一年多,2014年5月,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雪海流香——赵梅生画展”后,梅生先生将画作《雪海流香》捐赠给了关山月美术馆。

至此,三幅凝结着赵梅生先生心血与寄托的《雪海流香》分藏三地,犹如冬天的使者,以梅花傲然的形态和高洁的品质展示于人、感染着人。

说起赵梅生的画,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他的梅花。但行内人明白,真正的大家,其根基是“杂家”,什么都能画,什么都会画。

赵梅生先生不是学院派,完全靠自学成“家”。他自学的道路烙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少年时画门神、绘年画,青年时成为颇有成绩的漫画家,画约不断,发表漫画千余幅,并多次获奖。期间,还画油画。1962年,他完成巨幅油画《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后,开始转入中国画的研习与创作。20世纪80年代,在画界兼收并蓄、挥洒自如的赵梅生又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自己的创作再上高度,须要有所舍弃。”少年时就对花花草草情有独钟,心中的种子早已萌芽、抽枝,是时候了,该让它开花结果了。可“扎进花鸟画领域,才感觉到它的难度。一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花鸟包括昆虫类从古至今没什么变化。二是唐宋元明清以来,花鸟画已达到创作巅峰,名家辈出。”他感叹,“真是大山林立,无路可走啊!”他认为,挡住自己前行的不是前辈斐然的成就,而是自己思维的障碍。如果仅是对前辈大师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临摹得再惟妙惟肖,也是拾古人残羹,若人人如此,那花鸟画界就会成为一池死水。所以他对名画临摹得不多,主要是品读、领悟。他认为,在重峦叠嶂中探寻、另辟蹊径,是画家的责任更是画家的艺术生命之路,而一旦穿过这条小径,一定别有洞天。

技术纯熟不代表风格的形成,艺术贵在独特。在花鸟界自由驰骋的赵梅生用四个字表述自己的花鸟画风格:堵、塞、挤、压。梅花没有叶子,只有枝干,赵梅生着力枝干,让其似铮铮傲骨,加之 “挤”成一堆的梅花,整幅图便迸发出不屈不挠、不惧风寒的气势。他构画梅之形,蕴涵梅之魂,更体现了生命的力量。

徜徉于赵梅生先生的画作前,真切体验到的是艺术的魅力。读“熔古铸今”系列,那跨越千年的隋唐陶俑、石雕观音像、双林寺彩塑等运用了写实的表现手法,表情生动、亲切,这“人性化”的表达让我想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读“域外风情”系列,《走近毕加索》《思想者》《印象西欧》等画作,变形与写实、模糊与清晰、含蓄与张扬的手法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好像印象派,这充满哲理的表达让我感受到了他思想的深邃;读“雪海流香”系列,《满堂红》《欲寿唯其乐》《无烟无尘》《浴雪春风》等各种形态的梅图,我读到了他的乐观豁达,勇于创新,还感受到了他的英雄情结……

《晋阳千秋》赵梅生/作

赵梅生/作中国美术馆/藏

1956年10月特邀为《山西教育》创刊号封面创作油画《葵花献给党》

剪影三: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儿童节

这是一张照片,拍摄于2012年,梅生先生87岁。他头发花白,穿着一件夹克衫,脖子上系着鲜艳的红领巾。小朋友们挤挤挨挨,将长方形的书案围了个水泄不通,正在看赵爷爷画画。梅生先生一如往常,正全神贯注地运笔……他好像又回到站了五十多年的讲台。

《玉兰》赵梅生/作

梅生先生在各种场合定义自己的身份:“我是一个业余画家,主业是教师。”这不仅仅是自谦,他确实与教师职业缘深情深。16岁时,他在陕西宜川秋林镇山西省第三儿童教养院担任美术教师,开启了教学之航。解放后,他教小学,教中学,教太原师专进修生,在多所小学、中学工作过。1956年10月,赵梅生特邀为《山西教育》杂志创刊号的封面创作油画《葵花献给党》:一个扎着两个小揪揪的“红领巾”托着一个硕大的向日葵,面向前方,纯真热切的笑容感染着每一个看见“她”的人。

在小学、中学担任美术教师时,他讲求方法,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夯实基础。他说:“美术课不是照猫画虎、照本宣科,要善于活用和编写教材,让学生在绘画本的田园中开出别出心裁的花朵。” 他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使他所有的学生印象深刻,几十年后依旧津津乐道。他早年的一名学生——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王迎春回忆说,第一堂美术课,赵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圆圈,画两根曲线代表眼睛,再画一根线代表嘴巴,眼睛上翘,嘴角上扬是笑脸;眼睛、嘴角往下耷拉,就成了一张哭脸。全班同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跃跃欲试。赵梅生自编绘画教材,自编琅琅上口的绘画口诀,如一位智慧、慈祥的长者,拉着孩子们的手,一步步敲开美术殿堂的大门。1980年,55岁的梅生先生调入太原师范学校任美术教研组组长。这时,他已是著名画家,蜚声海内外。1983年他作为太原画院主要筹建者,完全有机会成为专职画家,可他舍不得离开校园,由此婉拒画院院长之职,只是做了兼职的画院副院长。

《巍巍太行》(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赵梅生/作

在太原师范学校,赵梅生自编适合中师学生使用的图文并茂的美术教材,力推简笔画教学,将其列为学生训练的基本功,这在全国师范院校是首创。1994年始,他连续三年受教育部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特聘,参加全国中师美术教科书编著工作,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师范生教育理念在教科书中得以体现。他是名副其实的美术教育专家。有人说,他绘画的成就遮盖了他在美术教育上的贡献,而在我看来,这两者无比完美、相得益彰的融和,才使得赵梅生先生的画旷达、幽远,引发心灵的回声。否则,他的中国画《灯花》(1995年作)不会呈现这样的意境:红烛燃烧自己,不带一丝悲切与自恋,它燃烧时不是烛火是灯花,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正奋力将黑暗驱赶;烛泪点点,是幸福欣慰的泪,化为一朵朵白梅,晶莹剔透……读《灯花》,像是读一篇构思奇美,主题深刻,语言质朴含蓄的文章,令人回味无穷。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赵梅生先生淡泊名利,一生坦坦荡荡……

就在我准备将这篇访记收尾时,梅生先生的一幅《秋菊图》深深打动了我。这幅画创作于2014年,只见那白、黄、红各色菊花,坚强地绽放着,明亮、饱满、壮丽,黢黑坚硬冷酷的岩石也阻挡不了其挺拔的姿态。图中题跋二百六十余字,字字泣血:“我亲爱的妈妈,名杨秋菊,生于一九OO年。……无缘以尽为子孝心,此心情之苦,伴我终身。母子思念,夜不成寐。……只能命笔写此《秋菊图》,以慰儿子不孝之心,唯跪地躬献此图,俯地叩首敬献。”——1946年7月的一天,农会主席、梅生先生的母亲杨秋菊被国民党反动武装还乡团杀害。这成了赵梅生先生心中永远的痛!所幸母亲安葬于闻喜县烈士陵园。

梅生先生说,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母亲的养育教诲,离不开脚下这深厚的土地。为此他将《秋菊图》和百余幅精品画作,都捐给了家乡。多年来,赵梅生先生陆续向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晋祠博物馆等单位捐赠作品。他说,他要活到老、画到老、捐到老!

他感恩母亲,感恩国家和人民,感恩家乡的父老乡亲,几十年来,赵梅生将满腔赤子之情点点滴滴倾注在三尺讲台上,倾注在一幅幅传统与时代接轨、礼赞真善美、张扬时代精神的画作中。

春暖花开,梅生先生精神抖擞,又出发了:他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挥毫泼墨,正在创作大幅中国画《巍巍太行》《撼山易撼我中华难》《上下五千年》等作品。筹备今年9月,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雪海流香——赵梅生90艺术回顾展”,他要梳理,要追溯,要展望……

“活到老,画到老,捐到老。把最好的画捐给国家。”赵梅生先生给自己定下了人生的标杆。但是,他不老,他有一颗年轻的心。他是在创新的大路上奔跑的“90后”。

赵梅生简介:

赵梅生,1925年生,山西闻喜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从艺70余年,从教50余年,曾被国家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和“人民教师”金质奖章,中国文联授予“从事新中国文艺60年”荣誉。多次担任国家师范美术教科书编著工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赵梅生》(大红袍)等十多种专题画集。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赵梅生中国画展”,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中南海、天安门、关山月美术馆以及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人民日报》《环球人物》《人民画报》《今日中国》《中国政协》《中国文化报》《美术》《中国艺术家》《大公报》等多次专题报道其艺术经历及代表作品,中央电视台还推出“中国画当代名家大型纪录片——赵梅生”(上、下集)。北京奥运会期间,文化部和国际奥委会特邀出席“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和“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授予奥运火炬。多年来,陆续把创作的精品捐赠国家。曾任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市政协委员,获“百位为太原解放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共产党员”称号,创办太原画院并任副院长。在太原市和闻喜县分别建有“赵梅生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