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池州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2015-08-25 01:13赵冰雪孙建平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池州市池州用地

赵冰雪,孙建平

基于GIS的池州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赵冰雪,孙建平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以RS和GIS为支撑,通过划分评价单元,综合选取评价指标,采用AHP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栅格尺度上进行池州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及西北部地势低平、河湖交错的区域,约占总面积的41.66%;不适宜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以九华山、牯牛降为主体的南部山区,约占总面积的30.97%,该部分区域只可适当开发,应主要保留为林地;评价指标的权重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很关键,AHP虽然便于确定指标权重,但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需要进一步改进。

GIS;AHP;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池州市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6.019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产关系的核心。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建设用地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促进城乡用地的合理布局尤为必要。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研究[1-4],但已有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深度不够,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本文以皖南池州市为研究对象,以相应的地理数据为基础,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确定建设用地综合适宜性等级,为该区土地利用规划与布局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1.1研究区概况

池州市地处东经116°38′~118°05′,北纬29°33′~30°51′,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土地总面积8272km2,总人口162万(2013年底),2014年全市GDP总量500亿元。近些年池州市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引导和自身丰富的旅游、矿产资源,让池州在皖江城市带的城市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1.2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用数据包括池州市2014年高质量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最新镇级行政区划图、1:25万DEM和2014年人口、GDP等统计资料。首先根据ETM+影像进行数据解译得到土地利用类型图,其次以池州市高精度航片图为底图进行矢量化得到河流、道路等图层,最后依据DEM地形图在ArcGIS10.0中处理得到高程和坡度数据。

2 研究方法

2.1评价单元的划分

评价单元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单位,开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要首先进行评价单元的划分。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网格法、地块法和叠置法等几种,根据研究区范围和现有数据的精度,本文比较适合采用网格法。在ArcGIS10.0软件支持下,将各参评因子层转为GRID格式,以30m× 30m的格网大小为基准,将池州市划分为1444个评价单元。

2.2评价指标的选取

评价指标的选择是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本文在遵循综合性、主导性、稳定性和因地适宜等原则的基础上,考虑到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和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选取与建设用地密切相关的坡度、高程、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现状、交通便捷度、与河流水面的距离、人口密度、与建成区的距离和人均年收入作为评价指标(表1),这些指标基本上能够涵盖研究区建设用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总体情况,因此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坡度能够反映地形情况,地面坡度越陡,地形的起伏度就越大,建筑物施工难度增加,因此坡度较大的区域,不适宜作为建设用地,依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对建设用地坡度的规定,将坡度因子分为4级;高程越高的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就越大,依据研究区地貌状况,将高程因子分为4级;植被覆盖率能够反映区域生态环境情况,池州市是皖南地区典型的生态旅游城市,其南部山区的植被覆盖率普遍在60%以上,将植被覆盖率分为4级;建设用地宜选择在地势低平、交通方便的区域,但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应优先选择工矿废弃用地和未利用地,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和池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将适宜建设用地分为4级;根据池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得到道路、河流和已建成区,距离道路、河流和建成区0.5km之内,最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超过2km的区域则适宜性最低,根据建设用地距离道路、河流和建成区的远近分为4级;建设用地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而人口密度能够很好地反映现有建设用地的密集程度,对未来建设用地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建设用地开发虽然能够得到国家部分补助,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人们自筹,因此人均年收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乡居民新建居住用地的资金可靠性。

表1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及分级

2.3指标权重的确定

表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

2.4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根据所选取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值,本文采用加权指数和法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8-10],评价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Si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综合指数值,Ai为该评价单元第i个评价指标的分级量化值;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n为评价指标个数。

3 建设用地的综合适宜性等级确定

3.1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分区

根据以上确定的评价指标和权重,以栅格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首先对主要交通、主要河流和现有建成区进行距离分析,然后将所有参评因子按照表1设定的适宜等级进行重分类,在栅格计算器工具中进行因子加权计算得到综合评价指数,最后根据分值确定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适宜等级图(图1)。

图1 池州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级

3.2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评价

由图1可得,池州市高度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512.03km2,占总面积的6.19%,主要分布于池州市主城区和青阳县政府驻地容城镇等,该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与现有建成区距离近、收入水平和人口密度高,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区域;中度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2934.03km2,占总面积的35.47%,主要分布在高度适宜性建设用地周围,包括贵池区除梅街、棠溪、牌楼和青阳县丁桥、新河、木镇、杨田以及东至县大渡口、胜利、张溪和东流等镇,这些区域依托有利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城市长远发展主要考虑开发的区域;基本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2263.36km2,占总面积的27.37%,主要分布在区位条件较差、与主要道路和水源距离远的贵池区梅村、梅街和青阳县酉华、杜村、朱备、陵阳和东至县尧渡、香隅、官港、青山以及石台县小河、矶滩等丘陵地区;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2561.58km2,占总面积的30.9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以九华山、牯牛降为主体的地形条件差、人均收入和人口密度均较低的南部山区。

4 结论

根据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将池州市适宜建设用地分为四级: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不同适宜度的建设用地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以指导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高度适宜建设用地在各个等级中面积最少,这反映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自然和社会条件优越的用地已所剩不多,对于这部分用地应注重提高其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对于中度适宜建设用地实行开发和保护相结合,可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度开发,而对城市经济贡献不大的建设用地应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于基本适宜和不适宜建设用地由于受区位条件限制,不太适合用于城市建设,但这些区域植被覆盖度高,适合发展林业,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研究基于RS和GIS技术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研究,相比传统的数值评价方法更为简单、直观和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得出的评价结果对现有建设用地的科学评价及今后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未考虑具有特色文化和政府政策等内在因素,可能存在欠缺和遗漏;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采用的是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1]陈颖,吴柏清,邹卓阳,等.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4):100-103.

[2]聂小清,郭熙,郭大千,等.基于GIS的梅岭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35(1):204-208.

[3]王海鹰,张新长,康停军,等.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1):14-17.

[4]彭瑶,姚小军,陈然,等.耕地适宜性评价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以义乌市岩南村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2):116-119,123.

[5]曹茂林.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Excel计算[J].江苏科技信息,2012(2):39-40.

[6]邱炳文,池天河,王钦敏,等.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20-23,44.

[7]刘明皓.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4):21-25.

[8]柯新利,荣庚午,韩冰华,等.基于AHP和GIS的湖北省耕地适宜性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4):35-38.

[9]刘殿伟,黄妮,王宗明,等.基于GIS的三江平原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5(4):414-422.

[10]陈兵丽.基于GIS的旅游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皖南池州市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33(3):69-73.

[责任编辑:李荣富]

F301

A

1674-1102(2015)06-0062-03

2015-08-12

池州学院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ZR007);池州学院研究中心基金项目(XKY201506)。

赵冰雪(1988-),女,安徽淮北人,池州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GIS及土地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王雷(1988-),男,安徽池州人,池州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GIS的开发及应用研究;孙建平(1985-),女,河北唐山人,池州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GIS及RS方面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池州市池州用地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探析——以池州市石台县为例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爱是什么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池州市神山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