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县域创新体系的常熟经验

2015-08-26 12:38刘立仁等
群众 2015年4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科技人才

刘立仁等

根据省领导的要求,省政府参事室和省社科院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分别对海安、常熟、铜山三地“构筑县域经济科技创新体系”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本刊《科教人才》栏目第一期发表了他们撰写的《构建县域创新体系的海安探索》,这一期继续推出《构建县域创新体系的常熟经验》一文。

十二五以来,常熟市将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全市六大战略中的第一战略,认真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其经验性的做法是:

——企业研发目标定位于技术引领。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有效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一方面,着力建设协同创新机制。深化“蓝火计划”试点和“科技镇长团”工作,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深入推进科技合作,与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8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近三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700多个。做强做优合作平台,大力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在常熟建立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创新合作载体。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跨国技术研发合作和转移,设立或并购境外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围绕产业升级的高端技术,联合高校院所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另一方面,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区域示范,贯彻落实全市知识产权发展规划,成为县级市中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激励企业知识产权产出,全市专利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全市累计授权专利4692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十一五末的3.46件增长到目前的14.5件,超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的20.8%。培育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专利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常熟研究院在全省率先建立县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创业创新人才引进目标定位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一是推进载体平台建设。建成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等4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引进创新创业企业200多家,100多个科研成果逐步实现产业化。启动100万平方米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常熟)科技园、莫城文化创意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已开工建设。二是加快高端人才集聚。组织实施常熟市“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计划”,组织承办“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等一系列活动。实施“百名工程硕士”培养计划,与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办工程类硕士班,累计培养人才300多名。三是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创业投资投向技术创新领域,全市创投管理资金已超12亿元。出台科技贷款贴息、科技保险费补贴政策,通过提供不高于60%的科技保险费补贴和不高于50%的科技贷款利息补贴,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分散和降低科技创新风险。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不断做大科技风险池规模,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内一流、世界先进。一是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强化规划引导,突出新兴产业培育,研究制定装备制造、软件与服务外包以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特色鲜明”的工作要求,建成汽车零部件、高分子新材料、电气机械、生物医药4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新材料3个省级科技产业园。二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特种纤维、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等特色产业,成立氟材料、玻璃模具、光伏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培育。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成立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领导小组,累计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8项,有效提升了重大科技成果对高新产业发展的贡献份额。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体化运作,形成了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科技成果实验和推广示范基地,和一镇一园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新格局。

为使常熟及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其它地区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科技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倡导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进一步把握企业科技创新的规律。科技创新需要一个过程,企业应着眼长远,保证研发经费的持续投入和研发队伍的稳定,切忌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在密切关注国际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发展路径。进一步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形成竞争优势,加快我省企业“走出去”步伐,促进本土大型跨国公司的培育和壮大。

二、既注重吸引和集聚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也重视培养和激励高级“蓝领人才”,打造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结构。加大国内外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市和县四个层面的各项人才引进计划,特别重视吸引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以领军型人才为核心的创业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人才集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创新人才使用方式,提高人才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科技副总”等创新模式,帮助企业引进高级科技管理人才。通过设立创业导师顾问团,开通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网,建立人才俱乐部等多种方式,以贴心化、信息化、立体化服务提升人才工作水平。建设技术熟练、业务精湛的高级“蓝领人才”队伍。加强校企合作,使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同时制定和实施专门针对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奖励办法,激励高级“蓝领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以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意识,引导企业采取积极的专利管理战略,保护企业的研发成果,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使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相互促进。支持企业在国外申请专利,并做好跨国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推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逐步将专利、商标、版权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将恶意侵权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执法和处罚力度。建立并完善市场导向的知识产权评估评价体系,挖掘并发挥知识产权的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提高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

四、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科技惠民的“最后一公里”。首先,要继续发挥好省委、省政府组织的“科技镇长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互惠互利通道,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和产业聚集,激发地方创新发展活力。加速政府科技管理重心面向基层,拓展县级层面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基层科技管理水平。探索创新长效机制,使“科技镇长团”成员能够“挂职一任,长期服务”,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与企业、产业的对接。其次,应继续加快科技超市,特别是农村科技超市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专业化水平,以科技创新促进和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再次,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10月印发)的契机,培育和壮大与县域科技创新体系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作者刘立仁、朱乃新为省政府参事,徐清、徐春华为省社科院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科技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