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路在何方

2015-08-26 21:15陈建新
澳门月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計劃社會支柱

陈建新

世界銀行所提出過系統的養老保障體系,是多支柱的,並不是完全由政府承擔所有支柱,但政府在各支柱仍會扮演重要角色。第零條支柱是屬於社會救助,而第一條支柱可視為基礎養老體系,而澳門的養老金便可以看成第一條支柱。

近來博彩業收入連續十三個月下調,逼使澳門政府需要檢視澳門各方面開支,當中以“現金分享計劃”會作出對應調整較為引起澳門居民所關注,其原因是不少澳門居民已把現金分享計劃看作基層居民生活重要收入,但是也有澳門居民一直建議把現金分享計劃重新定位,這樣才能夠讓這計劃可以持續發展。除了現金分享計劃外,澳門政府也多次強調不會向民生政策的支援作出任何調整,其實澳門政府過去已經向社會保障基金作出很大筆投入(370億元),期望可以把澳門社會保障系統成為一個長效機制。談到社會保障與人口結構的關係,很容易讓澳門居民想起人口老齡化,而人口老齡化也是各已發展地方政府所關注的議題,就以近年備受關注的希臘的債務問題為例,而這問題的首當其衝卻是希臘養老保障的削減,所以養老政策便更值得我們關注。究竟澳門養老金的狀況如何,未來的社會保障又如何與人口政策結合,在賭收下跌與希臘危機的內外警示下,結合世界銀行提出的社會保障的多支柱架構建議,此時澳門需要有新的思考。

基礎養老保障:漸成長效機制

其實世界銀行所提出過系統的養老保障體系,是多支柱的,並不是完全由政府承擔所有支柱,但政府在各支柱仍會扮演重要角色。第零條支柱是屬於社會救助,而第一條支柱可視為基礎養老體系,而澳門的養老金便可以看成第一條支柱。合資格領取養老金人士是可以最高每月取得3,350元(澳門幣)(實際可領取金額主要視乎其供款年期和領取養老金年齡而定),而合資格人士每月只需要供款45元(當中30元是雇主供款,15元則是雇員供款,自雇人士則為45元),值得留意是這筆社會保障基金(簡稱“社保基金”)的保障範圍不只是養老金,也包括殘疾金、失業津貼和喪葬津貼等津貼,可見社保基金可看成類近綜合性社會保險,由於長期供款沒有調整,以致社保基金的資金主要來自澳門政府。除了養老金外,敬老金卻是所有年滿65歲的澳門居民都可以領取的,而澳門特首崔世安之前在立法會公佈2015年年度施政報告,在賭收下調的背景下,仍然把敬老金調升至7,500元。同時澳門政府也會向所有澳門居民的中央公積金戶口注資7,000元,由於中央公積金戶口領取年齡是65歲,所以所有澳門長者便可以即時領取這筆款項。因此澳門長者可以每月領取退休相關的福利大概有4,500元,較澳門的最低維生指數(可視為澳門社會救助制度,其救助金額為3,920元)為高,若以香港的類近第一層退休保障(綜援)的金額約有2,350元,看來澳門的第一條支柱是較香港為理想,這亦引起香港坊間不斷爭取成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過去港大周永新教授曾建議由勞資政三方供款,到近期改由政府全數支持,但是會設限制於預期壽命,所以建議這制度領取年齡設於70歲,從而限制政府在這方面的支出。可見這機制建構並不簡單,也需要顧及制度長遠發展,而且制度只能著眼於長者基本需要。

中央公積金:本土優化

澳門的第一層退休保障的相關金額只佔澳門居民入息中位數(18,000元)的四分之一,未必可以照顧澳門居民的實際需要,所以澳門政府在2009年透過第31/2009號

2014年10月11日,由社會保障基金主辦、民政總署及澳門社會保障學會協辦的“積穀防飢退休OK”社保推廣日在祐漢街市公園舉行。

行政法規《開立及管理中央儲蓄制度個人帳戶的一般規則》實施中央儲蓄制度,為合資格的帳戶擁有人撥款,而這制度可以視作為世界銀行的第二條支柱(職業儲蓄計劃)的發展方向。退休生活是頗為個人化的選擇,所以每個人都有責任去計劃自己的退休安排,這亦是世界銀行建議引入第二條(職業性儲蓄保障)和第三條(個人儲蓄)支柱的重要原因。而香港早於2000年便引入強制性公積金,在這制度中,香港政府只擔任監管角色,而這制度的行政管理、信託和基金投資都主要由市場進行,期望可以透過市場運作來提升制度的效率。可是香港的強積金制度仍然招來不少批評,例如管理收費過高、雇員選擇權限制等,而香港政府和業界也有作出相對回應,相信這機制仍有不少改善空間。

回望澳門政府在推行類似制度時,也需注意幾點,香港有國際金融市場,香港居民較理解金融市場運作,而且香港的經濟規模也較澳門為大。所以澳門政府在引入這計劃時,是不宜過於完全引入香港的強積金制度,還有需要吸納外地經驗來優化澳門的中央公積金戶口制度,例如澳門政府在行政管理、信託和基金投資的角色如何,如何教育澳門居民在相關基金投資和管理等。而供款水平和未來發展趨勢也是勞資雙方關注點,這也導致中央公積金發展仍未能進一步落實。

家庭照顧和社會融合:

養老事業發展趨勢

世界銀行所建議的第四條支柱(第三條是個人儲蓄)是長者的家庭,其實傳統中國觀念是百行以孝為先,所以養老責任傳統是由家庭承擔,可是隨著時代變遷,雙職家庭和少子化不斷削弱澳門家庭功能,所以傳統的“養兒防老”未必適用了。可是傳統觀念仍然植根於不少澳門居民,結果可能導致不少疑似“虐老”案例出現,就以今年六月在澳門網傳的一段虐老片便引起不少澳門居民的關注。可見家庭仍是養老保障重要一環,而過去澳門政府都強調“家庭照顧,原居安老”,所以澳門政府應該設計一些計劃來扶助家庭去照顧長者,過去長者服務可能過於針對長者的需要,而較為忽略照顧者的需要。所以自從網傳這段虐老片後,便有學者建議政府設立長者照顧者喘息服務,設立機構讓長者暫托,令照顧者可以短暫旅行來紓緩壓力。這樣才能夠更具體落實傳統孝道文化。

值得留意是社會較多把長者看成弱者,多是被照顧一群,其實長者傳統被看成“至寶”,俗語有雲“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健康長者數目遠較殘弱長者數目為多,現在不少家庭都依賴長者照顧,過去澳門長者也實際體現著澳門的歷史,特別是現在澳門政府強調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澳門歷史和文化特質或可以從澳門長者身上提煉出來,這樣或可以有助澳門政府發展文創產業。而事實上,澳門政府和民間社團也有積極地推動口述歷史工作,還有根據一些科學研究,這類誘使長者回憶過去的工作是有助援減長者的腦部退化問題。澳門長期缺乏勞動力,所以不少傳統藍領行業都由中壯年人士擔任,而這些行業包括職業司機等,所以澳門政府也應該檢視現行制度(包括職業保險、工作安排和健康水平要求等),從而讓長者可以更有效融入澳門的勞動市場上。從而讓澳門長者更有效發揮他們的價值。

猜你喜欢
計劃社會支柱
COMPLAINER’S CALAMITY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