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澳門真正的危機?

2015-08-26 21:17秦斌
澳门月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問題經濟社會

秦斌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增量而存量、由效率而公平勢必成為一種全新挑戰,尤其是在經濟全面放緩時期,理性看待多元訴求,如何形成一种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如何形成一种使得利益格局能够大致均衡的机制,“在最大化其偏好的前提下,又不损害其他主体最大化其偏好,也就是追求自己合理利益的权利”,将成为一个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問題。

澳門正經歷一場少有的經濟挫折,或者說,是一場危機。在以賭為生的小城,賭業風光不再,賭收同比連跌十二個月,整體經濟急轉。6月初,有投行發表研究報告指,六月首七天澳門日均賭檯博彩收益僅4.66億元(澳門元,下同),遜色於預期,較五月最後五日的5.88億更弱,也低於五月整體平均每日賭檯收益的6.02億元。

在博彩業持續受壓的大氣候下,其他行業也在發生變化。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首季零售業銷售總額爲164.1億,較去年第四季的173.3億跌5%;較去年同期的183億下跌11%,當中鐘錶及珠寶行屬重災區,按年跌幅達31%。

龍頭受到了打擊,作爲龍身的零售業也受到了打擊,經濟放緩進入新常態,出現負增長不再令人驚訝。在經濟頽勢下,一向如火在燒的房地産,也淡定了許多,去年全年住宅總成交僅七千餘宗,按年跌38%,創十年新低。樓價由去年中開始下跌,個別樓盤跌幅達25%。“預測今年樓市,在現行抑制博彩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及調控房地産的相關措施不變下,樓價或有兩成跌幅”。

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看,本澳現在正處於經濟週期的調整中。雖然我們不能據此認爲澳門經濟出現了大的問題,但也必須承認,現在本澳處於一個歷史艱難期,更令人焦慮的則是,現在似乎仍未見底,市場上的悲觀情緒成為主流。

然而,我們認為,經濟上的挫敗固然令人沮喪,甚至畏懼,但澳門真正的危機卻不在此,隱藏於澳門社會深層次的矛盾,才是最大的危機。最值得警惕的是,這些矛盾過去掩蓋在經濟繁榮的背後,一直無法得到應有的重視,或者寄托於“發展的問題應由發展來解决”,但當經濟出現停滯,這些矛盾就隨時可能爆發,産生無法想像的後果。

一、社會結構失衡

大約在三、四年前,我們在檢討賭權開放十年得失時就指出,過去的十年間,澳門發展迅速,却並不平衡。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中,社會的總財富在大量增加,廣大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貧窮階層人數在减少,中間階層在逐步擴大,但大量財富向極少數上層最富裕群體集聚的態勢也比較明顯,不均衡的金字塔型社會結構狀况並未根本好轉,貧富差距呈繼續擴大之勢。以本澳的貧富差距看,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現象並沒有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而縮小,相反還在加大。“澳門20%居民擁有社會近70%財富,情况值得關注”。尤其過去數年貧富差距擴大的增速,等同於過去10至20年的速度。在居民收入平均數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基層收入、財富增長能力依然偏低,則令貧富懸殊的問題日益突出。

貧富差距擴大,帶來的社會結構上的失衡,其危害無疑是巨大的。一方面,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就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家庭結構、消費結構等都程度不同地呈現失衡;另一方面,貧富差距擴大必然帶來社會階層結構的失衡,階層固化、社會向上流動梗阻,帶來的社會公平失衡感和相對剝奪感,極易引發社會不滿情緒的滋生蔓延,影響人心所向,容易生成社會不穩定的心理溫床。

應當指出,在一個結構失衡的社會中,階層間呈現出的互相隔離、封閉的狀態,必然引發階層緊張、對立的關係,仇富仇官的心態必將蔓延。在正常的民主社會,普通民衆可以通過選舉系統將自己的意見納入到決策頂層,但本澳“由於立法機構缺乏代表性,對官僚系統缺乏制衡的機制”,既然體制之內的發泄路徑得不到疏通,那麽,就勢必會激發體制外的手段,最直接的就是街頭政治傾向越來越明顯。去年連串發生的反離補、民間公投等事件,引起的社會反響是過去所少有的,也不得不引起重視。尤爲沉重的是,我們在批評街頭政治的同時,也要反思,縱然街頭政治有民粹的成份,但是,是否也包含有民意的成份?

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作爲社會結構平衡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區政府在治理方式上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低劣的巴士服務、日漸堵塞的道路、來勢凶猛的通脹、愈來愈大的貧富差距,都使得民怨四起、輿情震蕩,也慢慢沉澱了民粹的生長土壤。

尤為不可思議的是,特府主觀上的“做個好政府”與實踐中的“自擺烏龍”構成了天生的矛盾,令政府深陷泥沼不可自拔。以最近政府轟轟烈烈的收地行動為例。本澳地細人稠,所有的問題都受制於土地供應,眼下公屋、私樓供應緊絀,除了填海造地,整合現有土地資源也是主要的著眼點之一。近年來,政府把目光瞄向閒置多年未見動靜的土地,對於超出一定時限的土地予以收回。近月,收地行動多有進展,計劃分四批收回十餘幅閒置土地,理由都是承批人沒有按合同所訂定的期限內履行利用土地義務,按新“土地法”宣告批給失效要回收,納入國家私産,承批地主無權獲賠償。

這本是一件體現政府魄力和治理能力的事情,自然也能在民眾中贏得口碑。然而,事件的進展令人瞠目結舌。由於本澳新、舊“土地法”,以至批給合同均沒有“閒置”定義,“閒置”譯作葡文應爲弃置不處理,所以法律或合同只講“利用期”;而講到“利用期”,政府更被“倒打一耙”,承批人之所以未能按合同規定在“利用期”內發展土地,就是因爲政府“不批則”導致,換言之,政府的低效率和不作爲造成了“閒置”,承批人不追究政府責任已屬開恩了,遑論被罰?

到目前為止,事件還在進展中,但政府收地行動以“轟轟烈烈開始,灰頭土臉結束”成大概率事件。我們認爲,此次事件中折射出的政府管治能力令人擔憂。其一,如此重大事件,政府那麽多的法律精英,在政府實施行政行爲之前,居然毫無評估?其二,長期以來,本澳閒置土地絕非個案,新土地法制定時,竟然視而未見,對於“閒置土地”並無定義,以至於在執法環節無法可依,真是咄咄怪事!其三,因爲這種可怕的缺失,令新“土地法”剛一頒布就遇到此類挑戰,不知今後還會如何?規則制定者,居然輸給了規則,外帶把公衆利益也輸了,又如何能取信於民?

這裏面蘊含了一個可怕的隱患。既然政府得不到信任,遊離於體制之外的民間力量,尤其是在互聯網中長大的年青一代,自然會采取自認爲有利和直接的方法,至於是否會和現有社會秩序相抵牾,那顯然不是他們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這當然加劇了社會失序的可能風險。

不過,儘管在周邊地區社運、學運風潮影響下,本澳民粹主義被激發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有一點可以保證的是,本澳的街頭政治再如何發展,也始終會保持澳門本土特色,而不會太過走樣。

和香港的社會運動不同,長期以來,澳門建立起的一套公民社會模式以追求公正公義爲主綫,以關注民生問題、文化權利、環境保育、動物保護、監督政府、自身權益等為核心,這些訴求並不與總體的政治方針衝突和違背。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在澳門的政治陣營中,也可以分出建制派和反對派,但澳門由於擁有强烈愛國愛澳和反殖民主義的政治傳統,即使在最過激的場合,也不會有反對派舉著葡國旗要求澳門重回殖民管治。

這一點很重要,也提示我們,在看待澳門現在和日後出現的抗爭事件中,雖然不排除有鄰埠的影響,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和香港有本質的區別。

這樣看來,至少,政府還有實現對話的可能。雖然,對話並不輕鬆。

二、多元利益訴求

今年6月21日父親節,行政長官崔世安在特首辦網頁上發表網志,題爲“用愛捧起幸福家”,向全澳父親致以節日的問候,家和萬事興,期望社會大衆珍惜家庭,用愛守護家庭。或許是有感而發,特首由家庭談到了社會,他指出,特區政府把居民的期望當作肩上的重擔,努力創造條件讓居民切實感受到家庭溫暖。從維護社會公平著手,加快建設社會保障體系、醫療、住屋、教育、人才培養長效機制,集合全社會的能量,促進家庭友善、社區和諧,齊心協力建設幸福家園。

在這篇網誌中,特首還指出“我們要樹立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堅定道德、文明自信。應該肯定,我們在進步,有成績,並繼續努力。但也要冷靜看到,多種的訴求在現行制度下,暫時未能妥善解決。政府有責任加強制度建設,認真研究和解決新舊問題。我們誠懇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持續自我完善。”

在這篇應景的網誌中,行政長官還不忘檢討,應該說是對澳門社會問題的深刻認識以及急於改變的迫切心情。

澳門回歸十五年來,經濟領域進行的改革,說到底是一場增量改革,在“把餅做大”的思維指引下,整體經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增量而存量、由效率而公平勢必成為一種全新挑戰,尤其是在經濟全面放緩時期,理性看待多元訴求,如何形成一种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如何形成一种使得利益格局能够大致均衡的机制,“在最大化其偏好的前提下,又不损害其他主体最大化其偏好,也就是追求自己合理利益的权利”,将成为一个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問題。

很明顯,訴求的背後是利益。理性地看,現階段本澳的多元訴求並以此衍生的諸多矛盾,說到底,就是利益矛盾和利益衝突的問題。列寧講過,利益刺激每個人的神經。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本澳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關鍵階段,這個階段既是“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凸顯期”,整個社會呈現出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極化、利益差別顯性化、利益矛盾尖銳化等諸多特徵。在利益分化條件下出現的多種利益主體,各自有著明顯的利益要求。

具有典型意義的議題當屬旅遊承載力。審視地看,旅遊承載力的凸顯就是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博弈和較量,其中伸發的多元訴求就是政府面對的難題之一。一方面,博彩業、旅遊業等需要人氣支撐;另一方面,普通民眾對超3000萬的遊客不堪其擾。“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利益分配的機制並不均衡,有人盡享發展紅利,有人卻忍受著因發展而產生的陣痛。”在这种“外部不經濟效應”下,政府的政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特別地,在經濟放緩時期,原有的問題、矛盾有可能被放大,在轉型、重塑甚至衝突中,社會呈現出動態特質,構成一股巨大的社會張力,激發了各種社會矛盾,使各種衝突有可能集中顯現化,甚至不排除出現大規模社會抗爭事件的發生。

需要提醒的是,儘管這樣的陳述多少有點沉重,但在技術處理上或許沒有那麽悲觀。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基於利益的衝突是理性的衝突。利益矛盾不同於政治矛盾,也不同於宗教矛盾和意識形態矛盾。“一般來講,政治矛盾、宗教矛盾和意識形態矛盾都具有某種不可調和性,矛盾各方存在原則性對立,而就這些原則往往無法做出讓步和妥協。這些矛盾又總是帶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雙方勢不兩立,一旦激烈爆發,亦時常難以通過協商談判的方式達成有限的共識,而是往往不惜訴諸暴力也要捍衛各自的原則和立場”。相反,利益矛盾是可以用協商的方式進行理性解決,並且能夠避免大規模社會動盪。冷靜地認識和判別這些問題,無疑考驗著文明的理性上限和集體智慧。因此,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發展中,保持認識和行動上的方位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認爲,對這些社會矛盾和衝突進行準確的判斷和定位,就是要爲其設立規則,要爲這類問題的解决提供制度化的渠道與方式。良性的體制不是要消滅衝突,而是能够容納衝突和並用制度化的方式化解衝突。這就要求特區政府必須提高管治能力,有效整合社會各成員、各階層、各利益群體、各行業之間的利益關係,逐步建立適應澳門社會轉型要求的利益整合機制,實現澳門社會可持續發展。其中,構建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就是正視多元訴求,爲各利益表達主體表達自己利益要求提供一個暢通有效的渠道,以利益表達機制的制度化和長效化實現本澳的長治久安。

澳門現在面臨的危機,需要全澳社會來面對。從這個角度看,或許比之於上述的所有危機,真正的危機是“沒有危機感”,如何形成全社會的共識,付諸於集體行動力,决定了我們現在面對的究竟是危險,還是機會。

猜你喜欢
問題經濟社會
㝬叔吴姬鼎釋讀及有關問題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重讀《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敦煌文書P.2704“一七”、“二七”之釋讀及相關問題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研究述略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研究述略
説幾件宋器銘文並論宋國文字的域别問題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COMPLAINER’S CALAMITY
余永定 中國經濟正向通縮區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