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2015-08-28 14:53林英魁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徐志摩散文

摘 要:“欧化”研究角度纷呈迭出,但语料庞杂,缺少结合作家作品的研究缺乏。本文以徐志摩散文为语料,从徐志摩散文的词汇、句法层面考察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并探讨“欧化语法”对现代汉语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徐志摩 散文 欧化语法

一、引言

五四时期,汉语“欧化”被大力提倡,在英汉语言的接触中,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影响日益扩大,使汉语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呈现出显著变化,并且逐渐形成固定的语法规则,即“欧化语法现象”。

徐志摩长期游学英美,深受西方思想和文学影响,思想和创作有着明显的西方色彩,作品中的欧化语法现象具有典型性。在其散文中,西方语言词汇、文学典故以及表达方式大量出现,而且往往直接夹杂外文及译音词。本文以徐志摩散文为语料,系统考察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并探讨欧化语法对汉语产生的影响。

二、欧化语法现象简述

王力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王力指出:“欧化在语法上说,就是照搬西方语法的框架,或模仿西方语法形式去建构汉语法体系。”[1](P258)在《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王力设专章讨论欧化语法,将欧化语法现象分为“复音词的创造”“主语和系词的增加”“句子的延长”“可能式、被动式、语法标记的欧化”“联结成分的欧化”和“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2](P335~373)在《汉语史稿》(1958)中王力补充了“无定冠词的产生”“使成式的增加”“共动和共宾等新兴平行式”“新兴的词序”以及“新兴的插入语”5种欧化语法现象。[3](P57)德裔美国学者Cornelius C.Kubler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分别论证欧化语法现象,并将各类现象进一步细分。谢耀基(1990)指出,汉语的欧化主要表现为新形式、新用法的产生,以及旧形式、旧用法在应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方面的增加,并从词法、词的形态变化、词的组合、词类、句子、句式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同时提出了欧化语法的规范化问题,认为欧化的形式和用法是善是恶,要结合语言的实际情况判断,避免滥用欧化语法。[4](P15)贺阳(2008)将欧化语法现象分为8种:动词和形容词,代词,区别词和数量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共用格式,“被”字句的发展以及语序的欧化。每个大类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小类,例如代词的欧化现象就细分为第三人称代词在书面上产生性的分化、指物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增加、关于人称代词受定语修饰等五个小类。[5](P1~4)

三、徐志摩散文中的欧化语法现象

(一)词汇层面

1.新兴介词“关于”和“对于”

传统汉语中的动词“关”和介词“于”作为动词性词组组合,表示“关系到”和“涉及到”,并非介词。“对于”也是作为动介词组存在于汉语中,一般是由介词“于”来表明对待关系,或者不用介词。介词“关于”和“对于”产生于汉语同印欧语言的对译过程,并逐步具有联结功能,发展成介词。如:

(1)关于每一种花他都有不少话讲:花的脾,花的胃,花的颜色,花的这样那样。(《家德》)

(2)一个民族都有他独有的天才,对于人类的全体。(《义大利与丹农雪乌》)

例句中的“关于”和“对于”是受印欧语言词汇“about”“on”和“with regard to”等的影响。但徐志摩散文中大量出现的“关于”和“对于”,有些是不必要的,删去之后,句子更加干净利落。例(1)中的“关于”即可删去,并不影响文意表达。

2.新词缀增多

汉语的构词方式以复合法为主,词缀少于英语。将词缀附加在别的实词素之上构成新词的方法,是印欧语言常用的构词法。汉语词缀在欧化过程中形成了前缀和后缀两种,如“反、非”等前缀,“化、性”等后缀。如:

(3)为了不曾辨认清楚的目标,我们的文人变成了政客,研究科学的,做了非科学的官。(《秋》)

(4)我没有那样的天才。我的心灵的活动是冲动性的。(《落叶》)

例(3)“非科学”中的前缀“非”是英语前缀“non-”的直译,用于此处,具有简化汉语表达方式,丰富构词能力,增加文字表现力的功能。例(4)“冲动性”的“性”是受英语后缀“-ity”构成的名词影响,但此处去掉后缀“—性”,直接使用“重要”即可表达同样的意思,这是滥用词缀的表现。

3.复数助词“们”的用法扩大

汉语里名词没有数的变化,而注重形态变化的印欧语言借用名词词尾来表示名词单复数的区别,例如“-s,-es,-ies”等,这些词尾翻译时对应于汉语中的复数助词“们”。徐志摩散文中的复数助词“们”,除了出现在名词之后表示复数之外,应用范围扩展至非指人代词“它”,构成“它们”,表示物类的复数。如:

(5)这些细小的恩情是人道的连锁,它们使得一个人在极颓丧时感到安慰。(《一个行乞的诗人》)

(6)在每一颗新凝成的露珠里,星月存储着它们的光辉。(《波特莱的散文诗》)

汉语中的复数助词“们”曾经只用于指人,而例(5)和(6)中的“它们”与英文“they”相同,扩展了汉语中复数助词“们”只用于指人的功能,使语意更加明确,表达更加精密。

4.量词频繁使用

量词在古代汉语中便已出现,但数量较少,使用频率也极少。欧化后的汉语表达中量词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以徐志摩散文中量词“个”的使用为例。

(7)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翡冷翠山居闲话》)

例(7)“一个”的用法是受印欧语言不定冠词泛指功能的影响,但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例中的“一个”并无必要,删去后也不影响文意表达。

(二)句法层面

1.句子主语增加

汉语是意合语言,主语处理精练,主谓宾无需样样俱全,一般会省略分句中与主句相同的主语。英语是形合语言,每个句子的主谓宾成分都不能缺少。受印欧语语法的影响,五四以后汉语写作大力提倡补足主语,主语数量大幅增加。如:

(8)月光从屋背飘眼望进去,只见他们都已睡熟;他们即使有梦,也无非矿内矿外的景色!(《印度洋上的秋思》)

适当地增加主语可以使句子更为准确精密,但要适度。基于汉语表达习惯,例(8)中的第二个“他们”可以承前省略,不会造成歧义,也不会影响对文意的理解。

2.定语复杂化

汉语一般是由单个词语充当定语成分,较少后置的从句定语和短语定语。多、长而复杂的定语是印欧语一大语法特点,印欧语言中有定语从句,一个中心词可以带复杂的修饰成分。欧化后的汉语定语结构逐渐复杂,出现了定语从句直接作为前置定语修饰名词的现象。如:

(9)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翡冷翠山居闲话》)

(10)一是动、舞、生命、精华的、光亮的、搏动的生命,一是静、幽、甜熟的、渐缓的“奢侈”的死。(《济慈的夜莺歌》)

传统汉语是通常会把较长的定语放在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例(9)“思想的根源”和例(10)“生命”“死”前的大量的定语是受到印欧语言影响的体现。定语在徐志摩散文中使用频率极高,定语多、长且复杂,使语句变得更为复杂、绵长。

3.第三人称表达丰富化

五四白话运动以前,汉语第三人称的表达词只有“他”和“他们”,表达能力低下。欧化后的汉语第三人称表达逐渐丰富,分类精细,出现了“she”表示女的他,“he”表示男的他,“it”表示动植物类、抽象事物和概念的它。以徐志摩散文中“它”的使用为例。如:

(11)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正是一条大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气象,随处不同。(《罗曼罗兰》)

(12)但是现在要我坐下来把这首整体的诗分成片段诠释它的意义,可真是一个难题!(《济慈的夜莺歌》)

五四以前,汉语中涉及上文中提到的人或物时,一般采用名词性回指或者零性回指的形式。受印欧语的影响,汉语中代词性回指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例(11)和例(12)中的指物第三人称代词“它”即是作为代词性回指,使语句表达更加精确。

4.语序变化

“汉语是极重事理逻辑的语言。”[6](P270~271)语序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汉语的语序以思维逻辑为基础,因此汉语有相对固定的语序,表示条件、让步、原因等的主句通常放在前面,表结果的从句通常放在后面。但在印欧语中,从句可前置也可后置。如:

(13)哈代不是一个武装的悲观论者,虽然他有时在表现上不能制止他的愤慨与抑郁。(《托马斯·哈代》)

(14)但我们不要太受诗人们的催眠了,既然过去的已经是过去。(《卢梭与幼稚教育》)

按照汉语的传统,应是主句在前,从句在后,而受到印欧语语法的影响,例(13)和(14)将表示条件和让步的主句后置,表示结果的从句前置。

5.插入语增加

汉语中,“传统的插入语往往插入的是与句子文意不相干的内容”[7](P336)。而“欧化”后的插入语,则与句子文意相关联,具有附注的作用。如:

(15)但虽则真消息与真意义是不可以人类智力所能运用的工具——就是语言文字——来完全表现。(《“话”》)

(16)曼殊斐儿文笔的可爱,就在轻妙——和风一般的轻妙,不是大风像今天似的。(《这是风刮的》)

徐志摩散文中的插入语起到了强调、举例、补充的作用,使句子文意更加严密和完整,具有积极作用。例(15)和(16)的插入语分别对“工具”的具体内容、作用和曼殊斐儿文笔的“轻妙”的程度作了补充说明,使句意更加具体明白。

6.主从连词使用频率增加

印欧语言重形合,句式结构较为复杂冗长,句意逻辑通过词形变化、关系词、连接词等显性手段来传达,因此行文中频繁使用连词。而汉语重意合,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以及形态变化,以短句见长,句子间的逻辑通过词义来判断,语义结构本体呈现简约化,较少出现连词。欧化后的汉语连词频繁出现在语句中。在徐志摩散文中,表示关系的连词“但是”“因为”“即使”“所以”等大量出现。

(17)所以无论他怎样的伟大与深厚,我们的诗人还只是有骨有血的人。(《泰戈尔》)

(18)但是你得留神,难得这点子轻妙的,别又叫这年生的风给刮了去!(《这是风刮的》)

主从连词使用频率增加使语句关系的界定更明晰,把原本隐含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明示化,这是现代汉语精密化的表现之一。例(17)中的“所以”和例(18)中的“但是”都是汉语欧化增加的关系连词,从偏重意合变化到偏重形合变化。

7.“被”字句广泛运用

汉语大都用主动句表达意思,“被”字结构作为汉语被动句中的一种,使用频率较低,并具有贬义色彩,表不利或不愉快的意义。而在英语表达中,“被”是被动句的一种语法标记,是施事者与承受者之间的一种语法形态表现形式,是强制性的,没有特殊的语义色彩。欧化后的汉语被动句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并且出现了中性和褒义的语体色彩。如:

(19)我乘便又想起一件事,一九一三年泰戈尔被选得诺贝尔奖金的电报到印度时,印度人听了立即发疯一般的狂喜。(《泰戈尔来华》)

例(19)中被动句并没有按汉语表达习惯表示不利或不愉快的意义,而是表示褒义语体色彩,表示泰戈尔被印度人所喜爱和赞誉,对汉语传统被动句的有了发展,丰富了汉语表达功能。

四、欧化语法的功能

(一)描写细致化

古代汉语的“语言点急速地从事物的表面划过,它只动态性地捕捉最重要的信息,那些本来被归入描写名下的细部信息,基本上是被省略掉的”[8](P39)。欧化后的汉语增加了许多新词和新的表现手法,句子的附加成分增加,定语、状语加长,新句式出现,语言的表现空间得以扩展,对描述对象可进行更为全面细致地描述。如《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一段描写:

这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葱翠的草坪。从校友居的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椈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

徐志摩从康河的草坪、黄牛白马、垂柳、椈荫、水草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并且对每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摹。通过增加句子附加成分,在描写中容纳了许多细部信息,如“恣蔓的草丛”“澈底的清澄”“星星的黄花”等,康河的自然、幽静、美丽的形象顿时丰满起来。

(二)表达婉曲复杂

张卫中指出:“旧白话与繁复的心理描写具有天然的不匹配性——旧白话更适宜通过暗示、点化,进行一种诗性的叙事——用现代语言学术语来表述,就是旧白话的构成、组织特点和它的语气、语感一般不引导人们进行大量的心理描写。”[8](P35)因此传统汉语很难把人物内心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欧化后的汉语吸收了印欧语言的表达法、句法结构等,使句法结构变得精密,描述能力极大增强。徐志摩散文中繁复细致式的的心理描写经常出现,将人物婉转曲折的心理变化描摹地十分到位。《印度洋上的秋思》写到:

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忧。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亲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华只是我脑筋里一个不曾实现的想象,直到如今。

这段描写使用了“只要”“因为”“但”等连词,意思层层相扣,其中又包含有转折,形成了复杂婉曲的语言风格,将作者对于“月华”非常渴望、但一直未能实现的心情描述地淋漓尽致,体现了汉语欧化后产生的功能变化。

五、结语

现代白话文学为建成具有审美品质的文学语言,自觉地选择了欧化方向。鉴于徐志摩的生活及写作背景,文中以徐志摩欧化语的语用为例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徐志摩写作中对欧化语语用的研究,可以发现徐志摩散文创造性的将大量欧化思想、思维方式、概念融入散文,使新文学语言形成全新的语言面貌、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语句变得更加严密、精确和重理性,丰富了白话语言的表达功能,对白话文的发展成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徐志摩散文中也存在过度欧化现象,超出了汉语规范的标准,产生背离汉语语法的句子,削弱了汉语的交际能力。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也是欧化对传统汉语产生的双重影响。因此,无论是吸收外来语词还是外来句法,都要受到汉语内部发展规律的限制,汉语欧化必须是在汉语基本语汇和语法的基础上加以吸收融化,形成良性欧化,避免恶性欧化。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谢耀基.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M].香港:光明图书公司,1990.

[5]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8]张卫中.汉语与汉语文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林英魁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徐志摩散文
完全诗意的向往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完全诗意的向往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坐着也很忙
坐着也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