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化视角下的汉语中动结构分析

2015-08-28 14:58彭甜甜林立红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词汇化

彭甜甜+林立红

摘 要:本文在最简方案的框架下,根据VP壳理论,从词汇化的视角对非典型的中动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而对两类中动结构的生成过程进行统一。中动词在上层轻动词的作用下,移位并合并,原来介词的宾语也必须发生移位,变成句子的语法主语。典型中动结构和非典型的中动结构的生成都经历了词汇化的过程,中动词表示动作的语法意义被弱化,同时表示状态特征的语法意义被增强,这才能满足中动结构使用的需要。

关键词:中动结构 词汇化 VP壳 最简方案

一、引言

根据主语是动作的施动者还是承受者,传统语法将句子的语态(voice)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一般认为,居于两者之间的语态属于中间语态,也就是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可动词使用的却是主动的形式,这类句子结构被称为中动结构。(王璐璐,2013)

(1)这个花瓶很容易碎。

(2)这台电脑运行起来很快速。

(3)这件外套是从后面系的。

对于中动结构的研究,国内外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各自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这一特殊的句法结构的生成。然而,目前的各种解释都存在不足之处,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生成仍然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至于词汇化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一直颇为关注,目前取得的成果也较为丰富。虽然各学者的视角不同,有共时的角度,也有历时的角度,但主要采用的都是基于生成语法的词汇化理论和基于功能-类型的词汇化理论,研究的问题也多涉及词汇化的模式、类型、程度、制约因素等问题,以及词汇化与语法化,词汇化与语义—句法接口问题(罗思明、徐海、王文斌,2007)。但是,把词汇化和句法结构的推导结合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有学者涉及,尤其是中动结构的生成过程。

本文尝试从词汇化的角度对中动结构进行分析,把词汇化的解释用于中动结构的生成过程中,并且参照了国内认知语言学以及最简方案的VP壳理论和特征核查理论的相关观点。

二、理论框架

(一)Vp壳理论

Larson(1988)认为,VP壳是生成与格句和双宾语句的底层结构。Larson壳的结构中,动词V的最大投射VP有两个,是一个动词套组结构,一个VP套在另一个VP之中。其中位置高的VP的中心语不支配显性成分(用e表示),而位置低的VP支配真正的动词。最简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并扩展了VP壳理论,形成了解释VP内部结构的VP壳理论,与Larson壳的设计所不同的是,最简方案并没有将VP壳设计成一个空中心语的最大投射,而是把VP壳中上层动词分析为一个轻动词,标志为小写的v。v有以下特征: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拥有实体形式的词汇语类,而是一个语缀,呈强语素特征。所以它要触发VP壳内下层的动词移位,并入v来核查其特征,v可以看作是具有使役意义的抽象轻动词。最简方案力求将VP壳结构运用于所有的动词类型,因此将其运用于研究中动结构中的动词是有理据的。

(二)词汇化

词汇化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句法结构中所包含的语法性成分的功能在发展过程中的衰弱或消失。在使用中动结构时,使用者往往想表达的是事件的一般特征和经常状态,而不是强调动作的产生和执行。根据词汇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动结构里的动词已经把它们表示动作的语法作用弱化了,最终表达的是语法主语的一种属性或特征,因而生成了这一类表示状态的中动结构。

以“这花闻起来很香”为例,该句子想强调的是这种花在通常状况下表现的都是很香的特征,而把“闻”这个动词表示动作的意义弱化了。因此,本文认为从词汇化的视角来分析中动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中动结构的生成

本文的非典型中动结构同杨佑文(2011)所总结的广义的非典型中动结构不同,采用的是对非典型中动结构狭义的理解,即指的是附加语中动结构(李新娜,2010),并不包含其他家族相似性低的边缘中动结构。这类中动结构的语法主语不是动词的内论元,而是表示工具、处所或者材料类的词语。例如:

(4)这个录音棚录音效果很好。

例(4)是表示处所类的名词作了句子的语法主语。这是非典型的中动结构,由于主语并不是动词的直接内论元,通常情况下和动词搭配使用时,需要添加介词。如,例(4)的动宾结构是“(在)这个录音棚里录音效果很好”。

典型和非典型中动结构的主语题元角色不同,以下就非典型中动结构的句法结构进行推导,进一步将非典型中动结构与典型中动结构统一起来。例如:

(5)这块黑板写得很流畅。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推导出例(5)的语义逻辑式应当是:

(6)[T这块黑板i[V ti使得[vp PROarb写得ec很流畅]]].

同样的,语法主语本身具有的某种内在属性是中动结构的根本语义。例(5)中的黑板具有写任何东西在上面都流畅的属性。也就是说例(6)可以理解为:

这块黑板使得人们写任何东西在上面都很流畅。具体的生成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这是处所类主语中动结构,其他表示工具或材料的主语也是类似的结构。所以,非典型类中动结构的内论元为任意所指名词短语时,介词短语中的名词短语攀升至内论元的位置与任意所指论元合并,实现动词的内论元角色,介词的宾语变为动词的直接宾语。仍以例句(5)为例,介词的合并过程如下所示:

写+处所[PP[P NP]][在例(5)中也就是“写”+“在这块黑板上”]→V[写+[NP这块黑板]] .

非典型类中动结构,在本文中即附加中动结构,是由表示工具、处所或材料的介词短语与中动结构的谓语动词合并推导而成。通过合并,介词的宾语就变成了动词的直接宾语。这样,非典型类中动结构与典型中动结构的句法推导过程就统一起来了。(张静,2013)

移位之后的动词经历了词汇化。动词之前在搭配介词宾语的主动表达中,包含的表示动作的语法性成分功能衰弱甚至可以说是消失了,而表示性能特征的语义得到凸显。“写”这一动词从原来具有[+ACTION][-RESULT]的词汇特征,转变成了[-ACTION][+RESULT]的词汇特征。所以非典型性中动结构同样经历了词汇化的过程。词汇化是两类中动结构的共性,也是中动结构生成的核心。只有这两类语法性特征相应的增强和减弱得到完成,动词才可以在中动结构中使用。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例如:

(7)a.这种玻璃很容易打碎。

b.他打碎了玻璃。

通过(7)a和b两个句子对比,明显可以看出中动结构中动词的词汇化。我们可以将“打碎”的意义成分区分为ACTION和RESULT,(7)b的“打碎”意义可以表示为[+ACTION][-RESULT];而(7)a中“打碎”则变成了[-ACTION][+RESULT],动词不再表示某一时间的具体行为,而转变成表述某一事物的性质状态。正是中动词的这种词汇化过程,导致了中动句具有描述一般特性的意义。这也就是同一个动词,如例(7)中的“打碎”,在一般动宾结构中和中动结构中存在差异的原因。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结构的内论元需要外移。动词从表述动作,词汇化成表述状态,这样就失去了给内论元授格的能力。因此,本文从词汇化的视角来分析中动结构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论是典型的中动结构还是非典型的中动结构,在生成的过程中,中动词都经历了词汇化的过程。中动词原来在主动句中表示动作的语法性成分的功能衰弱了,最后在中动结构的句子中表示性能状态的语法性成分得到增强。在最简方案的框架下,结合vP壳理论,从词汇化的视角分析中动结构,能很好地解释中动结构移位问题,特别是句法生成派无能为力的非典型类中动结构,对今后中动结构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参考文献:

[1]戴曼纯.中动结构的句法特征[J].外语学刊,2001,(4).

[2]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4).

[3]李新娜.英语中动结构研究概述[J].河西学院学报,2011,(4).

[4]罗思明,徐海,王文斌.当代词汇化研究综合考察[J].现代外语,

2007,(4).

[5]司惠文,余光武.英语中间结构句法致使生成研究[J].现代外语,

2005,(1).

[6]王璐璐.中动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

2013,(3).

[7]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8]杨佑文.英语中动结构:典型与非典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011,(34).

[9]张静.英语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探析[J].科教导刊,2013,(32).

(彭甜甜 林立红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315211)

猜你喜欢
词汇化
浅析“到位”的词汇化及句法功能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