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类成语认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2015-08-28 15:21慕冰欣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语言学问卷调查

摘 要: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本科生关于网络类成语的调查问卷,我们对网络类成语在北京学生中的认知和使用做了调查统计。从问卷反馈信息中对网络类成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类成语和传统成语的区别。

关键词:网络类成语 问卷调查 传统成语 语言学

一、引言

网络词语已经不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了。从21世纪初互联网开始普及,各种网络词语就层出不穷地涌现,随着网络词语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语言学界对网络词语研究也更加广泛和深入。有些研究总结了网络语言的结构类型、构造方式,有的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类成语的生成机制。2013年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网络新词语,它们大多是四字格,也有少部分的三字格,如:十动然拒、细思恐极、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累觉不爱、冷无缺、请允悲、语死早。由于这些词语的语义清晰度比较低,如果不去特意了解,很难从字面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传统成语的意义一般也不能从对各个字词的字面意义的分析中推断出来,基于这种相似性,我们把这种词语称作网络类成语。

有人认为网络类成语是语言污染,应当予以否定,有人认为网络类成语是语言顺应时代的新发展,给现代汉语增添了活力和新的元素。究竟网络类成语的使用主体对网络类成语持什么态度,网络类成语和传统成语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有待于调查分析。网络主体以年轻人为主,所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北京大学生网络类成语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对了解网络类成语的使用现状和预测网络类成语未来的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形式、对象和目的

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开展,问卷题型全部采用选择题,既有单项选择也有不定项选择,其中25%的题目设计了开放性的选项。大部分的调查题尽量做到使用简单的词语和句式,语句力求简洁清楚,避免使用不好理解的术语。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30份,有效问卷109份,回收率为84%。

实际有效参加调查的共有109人,他们是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和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北邮”)的本科生。从专业背景来看,文科35人,占32%,理工科74人,占68%;从性别看,女生68人,占62%,男生41人占38%。调查对象所设专业分布合理,数据真实可靠,具有分析价值。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旨在研究如下问题:

1.以问卷形式,对网络类成语在北师和北邮大学生中的认知度、使用率、使用特点以及北京大学生对网络类成语的态度做详细调查。

2.从问卷反馈信息中分析北师和北邮大学生使用网络类成语的情况,对网络类成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研究。

3.基于问卷调查,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类成语和传统成语的区别。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类成语使用情况

表1显示,75%的大学生在语言表达中会使用网络类成语,25%的大学生不会选择使用网络类成语,只有1/4的大学生不使用网络类成语,说明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大学生占大多数。从性别来看,在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大学生中,男女比例相差不大;但是从学科专业来看,在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大学生中,理工科比文科高12个百分点,理工科学生明显比文科学生更愿意使用网络类成语。

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原因有哪些?调查问卷中,我们提供了5个选项,分别是:幽默好玩、言简意赅、从众心理、时尚新奇和其他,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网络类成语的诙谐幽默是吸引年轻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重要原因,也是调查中北京大学生使用网络类成语原因的最重要因素。

网络类成语具有诙谐有趣、自嘲调侃的特点,是快节奏社会中人们减压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常常用网络语言来宣泄某种平日里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情感。在现实世界,面对社会压力人们无处可逃,青少年甚至包括成年人都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充满向往,网上交流成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松弛身心的一种方式,也通过创造和使用幽默好玩的网络语言体验生存快感。

幽默和自嘲是当代年轻人热衷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前几代人或直接或文艺的表达方式不同,现在的年轻人更加追求娱乐精神,追求幽默的心理促使他们不愿意正面表达辛酸、悲伤的情绪以及对世界的不满,自嘲和吐槽反而成为主流的生活态度。调查显示,有39%的学生都是冲着这一原因的,幽默诙谐的网络类成语迎合了他们的胃口。比如“十动然拒”,用以形容屌丝被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酸心情。“不明觉厉”表面词义用于表达菜鸟对专业型技术型高手的崇拜,引申词义用于吐槽对方过于深奥不知所云的言语行为,或作为伪装自己深藏不露的托辞。

2.言简意赅

从构造方式上看,大多数网络类成语使用的是缩略造词法,从一句话或一个事件中挑选出3~4个相对具有代表性的语素概括整个句子的意思。例如:“不明觉厉 ”是“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听起来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的缩略形式;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缩略形式;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30%的网络类成语使用者选择了言简意赅这个原因,是仅次于“幽默、好玩”的重要理由。

刁晏斌提出“大量缩略形式的出现,最根本的动因是追求用语的经济,或者说是表达的效率。”[1]“一个汉语成语形成的过程简单地说是这样的:某个人说过的话或历史上发生、传闻过的某事被后人简洁地用文字概括并反复袭用,它就有可能成为成语。在概括过程中,为了行文的简洁(汉语成语许多是4个字的),有时会舍弃一些内容,甚至是重要内容。”[2]和传统成语的形成过程相似,一方面,网络类成语表达意思都是比较复杂的,要么讲述一个新闻事件,要么是表达一种完整情感的句子;另一方面,这些新闻事件和情感的使用频率很高,新闻事件通常是一段时间内人们热议的,而情感也是很常见的,经常需要表达的。意义的复杂性和使用的高频性就促使人们用谐音、缩略的形式对原来的时间或句子进行改造。使用谐音、缩略语的形式符合“方便快捷、省事省力”的原则,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交际符号越简洁越好。

3.从众心理

同辈群体是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他们渴望创造属于本群体的亚文化,所以青年同辈群体的心理遵从性原则在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8%的大学生表示在使用网络类成语时,受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网络类成语在青年同辈群体中的高频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者担心疏离群体文化、久而久之被排斥在群体之外的心理。

4.新奇、时尚

调查中,12%的大学生表示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原因是“新奇、时尚”。网络类成语大部分来源于网络,使用于网络,而网络主体则以年轻人为主。特立独行、个性张扬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在语言应用上,就是追求新奇独特的语言形式,网络类成语的产生反映了他们求新猎奇的心理需求。谐音也是网络类成语的常见的构造方法,是语言变异的一种手段。谐音的目的在于造成一种“突出”。所谓突出,就是不寻常,就是不落俗套,引人瞩目。比如“火钳刘明”是“火前留名”的谐音词,该词语经常出现在百度贴吧或者论坛跟帖中。网友发现一篇神帖,常会说火前留名,希望能跟着沾点人气,自己的ID也可以跟着热帖混个脸熟。由于输入法的缘故,人们在输入“火前”的时候出现的是“火钳”,与原义不符的书写形式正好符合网友渴望创造新奇古怪的网络语言,渴望从大众文化中抽离自身的心态。所以网友们也就将“火前留名”变成了“火钳刘明”。

除了74%的大学生会在表达中使用网络类成语之外,还有26%的大学生拒绝在表达中使用网络类成语。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1.理解障碍

调查中,3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类成语存在理解上的障碍。在调查表的正式题目前面,我们挑选了10个比较常见的网络类词语,用来考察大学生对网络类成语意义的理解度。能正确理解5个及5个以上网络类成语的学生达到74%,只能理解5个以下网络类成语的学生占26%。这个数据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类成语的理解度还是比较高的,但仍有38%学生认为网络类成语在使用中存在理解障碍,这个担心是不无道理的。言语交际涉及交际双方,考虑到我们交际对象的并不仅限于同辈群体,而是包含各个年龄段和各种工作岗位的人群,虽然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类成语的理解不是很大,但其他群体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同样的10个网络类成语,我们随机发给20个中年人,没有人能理解5个及5个以上,能理解1~4个的占21%,79%的人表示全都不能理解。由此可见,网络类成语的理解度有明显的群体性差别。

2.表达不规范

在不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原因中,选择表达不规范的被调查者比例同样高达38%。文科生有23%认为网络类成语是不规范的表达,理工科学生有17%认为网络类成语是不规范表达,可见由于文科学生对语言的规范度要求更高,这也是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愿意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原因。

此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不使用网络类成语是因为没有听说或者不喜欢、不习惯。

(二)大学生对网络类成语的态度

大学生对待网络类成语的态度如图4所示,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96%的大学生不排斥网络类成语的流行,对网络类成语持否定态度的大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4%。即使图3显示3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类成语会对语言产生消极影响,但仍有高达95%的大学生不排斥网络类成语。由此可见,对于网络类成语的出现和流行,大学生持十分宽容的态度。

(三)网络类成语和传统成语的区别

1.形成时间

传统成语大多是历史上形成的,多数成语都有1000至2000年的历史,例如“困兽犹斗”“一鼓作气”都出自《左传》,至今已使用了两千多年。较之于传统成语的悠久历史,网络的普及也不过才十多年的时间,更不要说网络类成语的出现。大多数网络类成语出现在2013年,再往前追溯,也只有2008年出现了“正龙拍虎”“秋雨含泪”“范跑郭跳”“黔驴三撑”“谁死鹿手”“猪涂口红”等有限的类似形式。

2.语言风格

大部分传统成语由于形成于古汉语使用时期,跟古汉语有着天然的联系,例如“否极泰来”,“否”保留了古音;“含辛茹苦”,“茹”保留了古词义“吃”。因此,传统成语具有典雅色彩,多在书面语里使用。而网络类成语是网友追求效率、别出心裁甚至将错就错的产物,谈不上典雅,表现更多的是诙谐的语言风格。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5%的学生会在书面语体中使用网络类成语,95%的学生表示只在口头或网络上使用网络类成语。

3.意义的整体性

传统成语作为一个固定词组,其意义并不是各个词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各个词义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意义的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成语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事件,不了解故事或背景就很难懂得它的意义。例如:“完璧归赵”讲的是《史记》里的一个故事,蔺相如将完美无缺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就这一点来说,网络类成语也是如此。“十动然拒”,说的是2012年光棍节,华中科技大学一男生历时212天创作的16万字情书《我不愿让你一个人》送给心仪已久的女生,女生十分感动,但还是拒绝了他。此凄美故事传上网络后,“十动然拒”问世并迅速走红,用以形容屌丝被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酸心情。

二是这些词语的表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必须整体把握它的比喻意义或其他转义。例如“瓜田李下”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简括,喻指“容易引起嫌疑之地”。网络类成语虽然也是一个句子或者一个事件的简括,简括之后其意义的理解度肯定降低,但意义不具备双层性,通常就是将网络类成语扩展之后的表面意义。比如“说闹觉余”义为“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并没有引申义。

(四)主要来源

传统成语的主要来源有3个:

1.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如:“夸父逐日”出自神话故事《山海经》,“老骥伏枥”出自曹操的诗《步出夏门行》。

2.外国语言,“杀鸡取卵”来自《伊索寓言》,“昙花一现”源自佛经《妙法莲华经》。

3.当代创造。例如“自力更生”“一穷二白”“百花齐放”等。

网络类成语的主要来源新闻事件和网络互动空间:

1.新闻事件

很多网络类成语出自一段时间内受关注度很高的新闻事件。例如:

“秋雨含泪”语源:2008年6月5日,余秋雨在其博客发表博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余秋雨在文中含泪劝告要求惩处豆腐渣校舍责任人的请愿灾民,说他们在地震中死亡的孩子全都成了菩萨,已经安宁,不要因为请愿而横生枝节,被反华媒体利用来进行反华宣传。余秋雨的含泪劝告被许多网民批评为“腐败的政治帮闲”和“谄媚的文化口红”,“余秋雨含泪”也被形容为“鳄鱼的眼泪”。

“兆山羡鬼、欧阳挖坑、猪涂口红、黔驴三撑、聚打酱油、范跑郭跳、林貌杨音”等也都出自热极一时的新闻事件。

2.网络互动空间

(1)源自贴吧论坛:“喜大普奔”源自“百度化学吧”,“累觉不爱”源自“豆瓣网”,“冷无缺”源自“漫游PPG论坛”。

(2)源自微博:“我伙呆”源自微博上被大量转载的一篇小学生作文,“啊痛悟蜡”源自微博评论。

除了新闻事件和网络互动空间,还有些网络类成语来源于歌词、电影等。例如:“人艰不拆”源于林宥嘉的歌曲《说谎》;“不明觉厉”源自周星驰电影《食神》。

四、结语

问卷的最后,我们对网络类成语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调查。2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类成语的出现符合语言发展趋势,未来会产生更多的网络类成语。57%的大学生认为一部分网络类成语会随着时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一部分生命力强的网络类成语会留下来,最终进入词典。只有19%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类成语不符合语言规范,缺乏生命力,这种语言现象终将消失。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作为网络类成语的使用主体,超过五分之四的大学生对网络类成语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这种压倒性的调查结果出乎多数人的意料。

“其实,很多语言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而我们又常常以为是语言的问题,以致否定了某种语言现象或某种语言交际方式的价值。”[3]网络类成语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有相对固定的使用群体,有内部形成的规则,有其他语言形式不具备的优势,所以网络类成语的存在是有理由的。

参考文献:

[1]刁晏斌.港台汉语独特的简缩形式及其与内地的差异[J].华文教

学与研究,2011,(1).

[2]徐盛桓.相邻和相似——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二[J].暨南

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

[3]施春宏. 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

2010,(3).

(慕冰欣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猜你喜欢
语言学问卷调查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The Application of Hedges in EFL Class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
EmploymentAgeDiscriminationonWomen
ItIsBetterToGiveThanItIsToRece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