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的原因

2015-08-28 06:10王星月贾涵文
卷宗 2015年8期
关键词:把关人议程设置

王星月 贾涵文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尤其是微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舆论中坚力量,众多媒体也开始行使“民意代言人”的职能。然而由于网民的从众心理和“把关人”缺失等而产生了诸多“网络媒介审判”的现象,并误导大众,妨碍了司法独立、并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介生态环境的发展。本文以微博为例,选取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介审判”的典型案例,分析其表现,并探究其成因。

关键词:网络媒介审判;网络舆論;把关人;从众心理;议程设置

之前热播的韩剧《匹诺曹》,讲述了一些记者在未了解事件真相的情况下,通过策划新闻以博取大众目光谋得个人利益,最终影响司法审判,导致当事人家破人亡的故事。由此剧而引发的“媒体审判”话题受到了高度关注。“‘媒介审判,最初是西方新闻传播法中的一个概念,意指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在法庭判决前对案情做出判决,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期或胜诉、败诉等结论的现象”[1]。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一种更为严重的“媒介审判”现象——“网络媒介审判”产生了。目前,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与“媒介审判”的相关议题,特别是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媒介审判现象有了更为集中的关注。

由于网络舆论具有自由性、双向性、匿名性、非理性及随意性等特质,使网民个体的舆论表达更容易发生变化甚至扭曲。一旦涉及重大司法案件时,其舆论监督更容易“变异”和“扭曲”,从而直接转化为“媒介审判”。

1 通过个案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介审判”的具体表现

学界普遍认为,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形成了某种舆论压力,超越了法律的规定,干预、影响了审判的独立和公正。而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媒介审判的含义略有延伸,由于网络的极大开放性,如今“网络媒介审判”“主要指的是网民、网站编辑或网络公关公司通过网络媒介对某些还未正式审判的社会性案件进行分析调查和评判,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认识、对当事人造成重大伤害等影响和妨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2]

近期的微博话题“手术台自拍”,由最初的媒体炮轰导致当事医生护士被处罚,到最终真相被揭露舆情反转:医生拍照留念是因为手术成功以及对使用了十年的老手术室做最后的告别。从常人的角度考虑,喜悦与不舍也是自然的情感流露,纵然有暴露病人隐私等不妥之处,但炮轰者也实在不应该把他们推进道德洼地中。个别媒体在未查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就制造舆论,将矛头直指医生“玩忽职守”并引导网民站在所谓的道德的制高点上斥责医生护士。

2 微博上“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

1.网络匿名性

匿名性是网络媒体有别于其它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网友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之所以可以毫无顾忌地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匿名性。但同时,也使得大批浑水摸鱼者暗藏其中,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发布虚假信息,主观非理性舆论充溢于各大网站之中,这种情况下,“网络媒介审判”现象也就随之产生了。

例如2010年10月16日发生的河北大学车祸案,由于肇事者一句“我爸是李刚”的言论而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随后,一系列毫无事实根据的网友“爆料”接踵而至,“人肉搜索”严重的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这种饱含浓重泄愤心理的行为纯粹是以取乐为目的,导致舆论不再针对该事件本身,而是转向对当事人进行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这种无形的舆论压力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

2.“把关人”的缺失

“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分布着把关人,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3]。事实上,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记者、编辑乃至媒体负责人,发挥着重要的“把关人”作用。而网络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同样甚至更需要“把关人”对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进行筛选和监控。而在信息爆炸时代,在网络上发表信息的门槛特别低,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传播,而“把关人”却严重缺失。

例如,在“复旦大学投毒案”中本案最初的消息来源,是复旦大学的官方微博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媒体,较有权威。而后来公共媒体(包括一些媒体官微)对本案的介入,只是在对微博的杂乱话语进行萃取与再造。在此之中却没有足够的“把关人“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因而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

3.网民的从众心理和“沉默的螺旋”

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在一个人成为群体的一员时,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并且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谬论。”[4]因此,在网络传播中,网民有了“法不责众”的心态,发表的言辞就更加肆无忌惮。而“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3]。

在网络媒介审判中,一些意见领袖会义愤填膺地煽动普通网民,网民的从众心理导致他们不明就里就追随、信服这些观点,较少有人质疑、追究事件的真实性,在群体中,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就是去了效力,就会失去一切判断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所以,一旦舆论的指向出现偏差,那么此时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可以主导整个事件的走向,从而误导和影响司法审判。

4.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导致“网络媒介审判”

议程设置理论是由麦克姆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3]。如今新闻行业的激烈竞争,导致媒体热衷于做符合受众要求的新闻。特别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会利用微博等进行议程设置。为了吸引受众,甚至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在药家鑫一案中,民众的愤怒显而易见,为了迎合受众,媒体不再是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而是对受众的要求和愿望负责。而在近几年的司法事件中,“富二代”、“官二代”利用手中的权力逃避法律的事件屡见不鲜,导致民众与公权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药家鑫一案发生后,公众的质疑声就不曾间断,而部分媒体为了迎合受众,便跟愤怒的民众站到了同一战线上,对药家鑫一案在无形中行使了“媒介审判”的功能。

作为民众的喉舌,新闻从业者如果能够加强自身素养,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正如《匹诺曹》中所说,“人们都以为匹诺曹只会说真话,人们也都以为记者是只会传达事实的,可无论是匹诺曹还是记者都应该明白,人们会无条件相信他们说的话,所以他们说的话比其他人的话杀伤力更强,他们应该谨慎更谨慎才对!”在信息盲点没有被扫清之前,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节制。不被舆论喧嚣所左右,你才能真正看清眼前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陈绚.新闻道德与法规---对媒介行为规范的思考[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张睿、度永梅.浅析网络媒介审判[J].《中国报业》 2012年24期.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王星月(1995—),女,河南省信阳市人,河南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猜你喜欢
把关人议程设置
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微信公众平台“把关人”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